分享

叶澜主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主要观点与做法

 dahonbin 2021-04-12
叶澜主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2)主要观点和做法

叶澜在《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中提出:真正人的教育,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教育不是简单的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只有有了这种生命的沟通,才能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1]。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一、叶澜的重要观点:[2]
1 叶澜看来,普通中小学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未来的摇篮。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21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的核心任务;
2 叶澜21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定为“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3 “新基础教育”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成员,正努力的把上述认识转化为实践形态,开展着创建新型学校的研究性学校改革实践活动。
二、叶澜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视角而是从激发课堂班级学校 的生命活力三个层次的改革入手[3]
1、三个“转换”[4]
(1) 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2) 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
(3) 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
2、四个“还给”[4]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4)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3课堂教学七条:[4]
(1)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 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
(3) 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 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