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用止血药,傻傻分不清?详解图表来了!

 板桥胡同37号 2021-04-13

作者:陶建华

单位:湘潭县人民医院

来源:药评中心

止血药是临床抢救生命、治疗疾病时极为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类药物。合理使用止血药,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使用不当,则可引起致命不良反应。
一、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
代表药物: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奥曲肽和特利加压素。
1.作用机制:
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收缩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减少内脏血流量,促进血管破损处的血凝过程,从而起到止血作用。
垂体后叶素:小剂量可增强子宫的节律性收缩,大剂量能引起强直性收缩,使子宫基层血管压迫而起止血作用,不仅用于急性呼吸道咯血,也用于产后出血。
2.临床应用:
温馨提示:
急性呼吸道咯血:多由支气管动脉或肺动脉血管破裂所致,其他止血药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措施。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慎用其他止血药物。氨甲环酸对病死率、再出血率没有改善,血凝酶疗效均不肯定,维生素K尚未相关RCT研究报道。
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物
代表药物:酚磺乙胺(止血敏)、卡络磺钠、肾上腺色腙(安络血)。
1.作用机制:
卡络磺钠、肾上腺色腙: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增进毛细血管断裂端的回缩作用(使血块不易从管壁脱落),可缩短止血时间,但不影响凝血过程。
酚磺乙胺:除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外,还可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
2.临床应用:
图片
三、凝血因子制剂
代表药物: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
1.作用机制:
提高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浓度。
凝血因子Ⅰ又名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又名凝血酶原。
2.临床应用:
图片
常用止血药作用机制
四、具有凝血酶样作用的药物
代表药物:注射用血凝酶、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蛇毒血凝酶注射液。
1.作用机制:
血凝酶具有凝血酶样作用,可直接水解纤维蛋白原,使其变为纤维蛋白,发挥止血作用。
血凝酶需要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暴露血小板磷脂后,才会激活有效成分,仅在血管破损处加速生理性凝血过程而止血,几乎无血栓风险。
2.临床应用:
图片
五、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代表药物:氨基己酸、氨甲环酸、氨甲苯酸。
1.作用机制:
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后,才能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纤溶酶。
氨基己酸、氨甲环酸、氨甲苯酸,通过竞争性阻断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
氨甲环酸的抗纤溶活性为氨甲苯酸的6~10倍,临床较为常用。
图片
2.临床应用:
图片
在脑出血、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图片
六、促凝血因子活化药
代表药物:维生素K。
1.作用机制:
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Ⅶ、Ⅸ、Ⅹ、Ⅱ活化所必须的物质。缺乏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
图片
2.临床应用:
图片
温馨提示:
维生素K不容易穿过胎盘。母体与胎儿的维生素K平均浓度比值在20:1~40:1,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几乎都有维生素K的相对缺乏。
七、不同止血药引起血栓的风险
图片
合理使用止血药,不仅需要了解止血药的作用机理及特点,更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有针对性适量使用,才能做到临床止血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第2版

[2]咯血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0年1月第19卷第1期

[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

[4]樊新星.止血药的合理应用[J].医药前沿,2011,(22):84-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