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十八课 亦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亦”字。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一个人的两臂下方各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人的两腋。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本义:腋窝《说文》亦,人之臂亦也。字俗作腋[yè]。在使用中多作副词,表前后二者关系:也、又、仅仅
我们的世界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多样性和复杂性无处不在。事物不仅只有一面,事情也不会只有一个发展方向。
所以,古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建立了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思维方法。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全面认识真实的世界;
才能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提升自己;
在自然界激烈优胜劣汰竞争中生存下来。
于是,古人在创造文字,记录事情的时候也把这个智慧包含其中。
“亦”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人们在使用“亦”字时,就包含了对多样性的包容。
比如:亦步亦趋、亦庄亦谐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刚亦不吐,柔亦不茹等等的成语里“亦”就体现了人们对多样性的肯定。
事情既有往后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也有往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
事物既有这一面情况,也有其他方面。

历史上诸多包含“亦”字的名句中最为著名的可能是《论语》开篇三个“不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对中国人来说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一方面是因为三句话显浅易懂寓意深远,历来为大众所熟悉。
另一方面是因为从汉代开始读书人没有不读《论语》的。
于是,《论语》开篇三句就变成了中国人的共同语言。
这段话里的三个“不亦”也随之垂名青史。

但是,我们理解这三句话的时候注意力多集中于描述实事的前半句,而往往忽略了后半句寓意更为深远的三个“不亦”。
话语中用了“不亦”,就说明:既有其二,也有其一
比如如:
我喜欢看书,亦喜欢听音乐;
我喜欢画画,亦喜欢跑步;
喜欢传统文化,亦喜欢现代科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为其二前面理当有其一
那么,其一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要先“说”的意义。
是用口说话,高兴时发出语言
鸟、兽高兴了发出叫声,人高兴了用语言
使人类超越动物。
而人的说非但有声音,更
通过学习使心灵愉快便是,是超越自我获得的心灵喜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话又区别了君子之快乐与“常人”之快乐。常人快乐于物质,君子愉悦于心灵。
可见,“说”首先区别了人与动物的“高兴”,进而区别了君子与常人的“快乐”,指心灵的愉悦。

由此刻推理:“说”之前的另一情况心灵以的快乐。
比如:物质享受的快乐,感官快乐等等常人之
那么这句解释完整就是:“和乐声色,说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当然,这只是一个可能性。孔子没有明言,《论语里也没有明确的记录或者解释,是推理猜测。
或许,“学而时习之”需要牺牲许多时间精力,需要十分巨大的毅力勇气,尽管能提高人生境界,是否要求过严?
另外一种生活态度:平淡安稳过一生,不也很“说乎”么?
自然而无为,说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无论如何,“亦”都体现了孔子肯定“学而时习之”外还有其他使人愉悦的生活方式。“学而时习之不”并不是唯一的途径。

儒家积极入世,勇于承担,以天下为己任的乐观积极理想主义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亦”字上体现淋漓尽至。
尽管,我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生活追求,通过各种方法实现幸福快乐的人生。
但儒家有承担的勇气和决心,通过努力求学、不懈追求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
即使这种生活以放弃其他方面的优越享受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而在严于求己的同时,孔子儒家勉强他人
坦然承认其他生活方式也能实现幸福快乐的人生。
例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第七)孔子也喜欢金钱物质,但必须求之有道。如不可求,退守其道也是快乐的。
所以他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里面的“不亦”也具有完全相同的蕴意,只是在意义上更进一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论语》开卷三个“不亦”体现了孔子“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既引导学生建立更高的追求,也不勉强。包容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气度雍容充分展示了孔子心灵的开放,是儒家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开放与包容的深刻体现。这也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对待多样化世界的基本态度。

虽然“包容”的智慧一直流传发展,让我们在大问题上保持开放,不偏激,不狭隘。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却又往往忘记了使用它。
比如,在面对孩子成长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上,绝大部分的父母都难以“包容”。
每个时代的家长都会很自觉地把他们那个时代典型的“成功”轨迹作为“唯一”、“正确”、“非走不可”的模板去规划自己孩子的成长。
在社会发展缓慢,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没有多少变化的古代,用这个思路去培养孩子问题不是很明显。但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以这种思想规划孩子成长问题就很突出。
现代的孩子早就不需要象以往那样,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单一发展道路上竞争了。发达的社会已经为现代人提供了无数发展途径。也为大家提供了自己创造新发展途径的土壤。
家长们应该与时俱进,用包容的智慧和孩子一起探寻最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不一定非得上好的小学,中学,大学。也不一定非得做公务员,到国企,外企、世界五百强工作。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的现在,用这些固化的思维限往往会制约孩子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资源。只要能结合社会,让孩子阳光地成长,就是好的教育。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亦”,希望能通过“亦”字,以及论语开篇三个“不亦”给大家以启迪。把包容的智慧用到生活中。打开心扉,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好,这一节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