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迦牟尼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缘起缘灭,清晰的佛家世界就在眼前

 漫夜谭 2021-04-13

说起佛教,约莫会想起以下这些词条。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佛陀、薄伽梵、世尊、如来、大雄,等等……

各位应该对乔达摩·悉达多这个名字不陌生。

悉达多王子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之子,释迦族的王子。

释迦牟尼并不是名字,而是一个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陀又是什么意思?

梵语意为觉者,或是大彻大悟者。而如来、世尊跟佛陀一样,都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

其他的还有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土、调御丈夫、天人师

薄伽梵就是世尊在梵语中的音译。

而大雄则是佛的德号,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慑服群魔

这些所有的词条汇聚成一个伟大的存在,佛家思绪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

下文中我们简称为释迦。

时至今日,佛教已经传播到了全世界,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信众众多、群寺林立。

然而,在诸多寺庙供奉的诸佛之中,释迦佛在我们的世界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

因为释迦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也是教化我们所处世界的圣人之一。

什么是圣人?

这里从哲学和现实意义上稍作解释。

能够踏入圣人之列,无一不对世界有着独特且深刻的洞见。

通过自我对自然和人间疾苦的观察中,创造了独有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

比如,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祆教的琐罗亚斯特、古希腊的柏拉图、基督教的耶稣、佛家的释迦牟尼等等。

诸多圣人怀着使命感降生,以超绝的智慧、悲天悯人的情怀,照拂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他们的出现,基本框定了人类几千年的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的格局。

老子

老子的道家思想开启了华夏对于宇宙的思考,也促使后世本土道教的形成,一部《道德经》缔造了中国人最早的善恶和福报观念,在道德规范上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一种道德伦理哲学,规范了华夏早期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被后世追思为至圣先师,影响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

直至今日,儒家思想已经转化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琐罗亚斯特

祆教的琐罗亚斯特留下的《波斯古经》开创的善恶二元论,旨在将人类的灵魂从世俗和罪恶中解脱出来。

对于后世的诸多宗教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包括犹太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在内,都有对其宗教思想有着相当分量的继承。

柏拉图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总结的灵魂不灭理论,被转化为佛教和基督教中的生死观。

耶稣

耶稣基督神爱世人的思想,在罗马帝国风雨飘摇的时期,来自天国的鼓舞帮助人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释迦

而释迦摩尼的众生平等和轮回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给予了东方人独特的对抗死亡恐惧的方式。

以上所述,这些圣人的思想都脱离宗教范畴,教导世人关心自我的内心世界,强调对灵魂的尊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他们无愧于圣人之名。

本文主要介绍佛家的诞生、发展,以及影响。剩下的笔墨都将留给释迦佛陀。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有十六个国家,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就是其中之一。位于现今的尼泊尔境内。

净饭王和摩耶夫人

迦毗罗卫国王净饭王为释迦族的族主之一,妻子为摩耶夫人。

梦象

摩耶夫人在梦中见到白象,回娘家的途中,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诞下了一名男婴,取名为悉达多。

降世

在生下悉达多的七天后,摩耶夫人去世。这个男婴由姨母养大成人。

29岁时,抛弃了荣华富贵,自行削发,去深山密林觅道。

剃度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悉达多是尊贵的王子,为什么会突然抛下王国,去深山老林寻找什么真理?

这其中有三个原因。

第一,王国的悲剧般的未来。

当时,迦毗罗卫国强敌环伺,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机。悉达多看透了这一点,意识到眼前的荣华富贵只是过眼云烟。冥冥中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第二,沙门思潮的影响。

当时的古印度形成了一种自由者思潮,以勤息、息心、净志为旨。与阶级种姓制度著称的婆罗门教(印度教)保持对立。

悉达多王子虽然也是高级刹帝利种姓,但认为优越的阶级也不能阻挡生老病死。所以,而沙门思潮更为宽泛的哲学理论,更契合他去寻找真理的道路。

第三,天性使然。

悉达多幼年丧母,对于自身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对外界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多于人间疾苦的的思考,比寻常人要更加深刻。而且,具有超越普通人的慈悲心。

出于以上原因,释迦终于做出了决定,悄悄离开了王国,去寻找自我的解脱之道。

苦行

起初,释迦遍访名师,想从禅定中寻找证悟之道,但最终没有成功;后来,他又学习苦行僧的修心方法,想要以承受肉身之苦达到解脱。然而,在六年之后,他认为这并非是正道。

最后,他又回归了禅修的道路。

证道

直到去往了菩提伽耶城,在一颗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抵御诸魔入侵,最终证悟成佛。

至于释迦是如何证悟,没有人能够知晓。只知道他悟出了世间一切智慧,成为了迷茫苦海中的灯塔,为众生照亮了一条解脱之道。

说法

此后,释迦又静坐了一个月,然后开始游行。第一个抵达的地点为鹿野苑,在那里首次宣扬自己的法。

僧团

随后的数十年,僧团的日益壮大,释迦的思想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终于在八十岁时,生命走到了尽头,于拘尸那罗入灭。

入灭

可佛真的会死吗?又为什么会死?

这里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涅槃。

寻常人认为,涅槃等同于死亡。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涅槃也可以意为圆寂、灭度、入灭等等,却绝不等于死亡,也并非是重生或是永生。而是进入了一种非生非灭的状态,也称为出世间。

什么是世间?

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不生不灭之涅盘为出世间。

这么解释可能有些不好理解,那笔者就通俗的解释一下。

比如,人有生老病死,而宇宙也有成住坏空,等生灭轮回。

而世界上只有一种存在是无生无灭的,那就是洞悉一切真理的觉者,也就是佛,也可以称为宇宙本源。

如果说宇宙源于能量大爆炸,而佛陀就是那股支撑宇宙运行的能量。

从来没有生,也从来没有灭;无论宇宙如何演变,它始终就在那里,存于清净的虚空。

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异议:

无论你怎么狡辩,悉达多王子的确是在80岁死了,肉身入土,随着时光腐朽为泥。这是铁打的事实。

不错。从某种意义上,释迦的确是死了。可他已经成了佛,为什么还要死呢?

因为肉身是障碍。

生命终究是有尽头的,执着于长寿就是一种执着,难以解脱的表现。而觉者的死亡是顺应这种规律。

所以向世人示现,他是在有选择性的放弃对于肉身的常、乐、我的执著,获得真正的解脱。

因此,佛陀之死并非是无力抗拒之举,而是一种证明自性的表现。

什么是自性?

实际上,世间万物原本都是佛,都是一体的,只是本世间烦恼所障,看不清回归自性的道路。

而佛就是回归的先行者,寻回了自性,率先为众生开启了一条通往解脱的道路。

很多高僧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自己的涅槃的时间。这并非是预知到了自己的死期,而是确定了自己何时证道的时机。


第二个解释:佛的来源。

其实,早在我们的世界诞生之前,宇宙虚空早就有了佛的存在。至于到底是哪一尊佛最先出现,凡俗无法考证。

但有一点,释迦佛不是无缘无故在我们的世界降生的。悉达多王子只是一位受世间疾苦感召而来的化身。

那么他的真身是谁?又在哪里?

想要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就需要弄清楚佛教的大世界观,以及三身佛的概念。

这里,我们从空间上的由小到大,来解释佛教的世界观。

佛家说:一个日月所照,为一个小世界(恒星系);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银河系),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本星系群)。

而一个大千世界中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种概念,所以又称为三千大世界。

而这个三千大世界就是一方佛土,而一个佛土中只有一尊佛。

而我们的地球,仅仅是一方佛土中尘埃。而释迦只是佛陀亿万化身中的一位,来我们的世界说法,普度众生。

所谓:生已灭尽,梵行已立,所做皆办,不受后有。与此世界缘尽,就不在了。

所以说,佛陀没有死,也没有涅槃,而是化身消失了。

问题又来了。

释迦的真身是谁?

这里又要涉及到三身佛的概念,也是系统的解释了到底什么是佛,本质上又是何种状态。

通俗来讲,佛有三具身体:法身、报身、应身,也可以称为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什么是法身?

大日如来

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代表真理和宇宙本源的佛身,穹宇中无尽佛土中的所有佛,都只有这一个公共的身体。

什么是报身?

卢舍那佛,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自己的佛土。

具体解释,世间万物由于果报不同,轮回为不同形态的身体(色身)。诸如天人、阿修罗、人、畜生、恶鬼、地狱,而报身佛是最高等级的果报产物。

通俗来讲,你的德性越高,轮回的等级越高。

什么是应身?

释迦

在我们的娑婆世界内,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有亿万化身,而释迦牟尼只是其中一位。

只不过,释迦牟尼佛通过修习,也修成了自己的报身,常驻于自己的佛土——娑婆世界。

而我们的地球,也只是这个世界中的一粒尘埃。

那么卢舍那佛的佛土在哪?

华藏世界

华藏世界!

宇宙中的佛土多如星辰,一切世界都包含其中。

极乐世界

比如,释迦牟尼的娑婆世界、卢舍那佛的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佛的东方净琉璃光世界,等等等等……

这里有必要提一句,不能将诸佛作为单独的个体而论。

所有的佛都是觉者,万法同源,他们不分彼此,只是各自的教化不同。诸多佛土也是同样的概念。

当然,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实在太难于理解。

说到这里,释迦的来历、生平和去向就差不多清楚了。

但这也只讲了佛家的世界观和神观,至于生命观和轮回观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需要另开篇解说,如果各位看官感兴趣,请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