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享健身仓的出现是共享经济失控的最好证据

 BonGym 2021-04-13

你喜欢锻炼吗?

你喜欢一个人锻炼吗?

你喜欢一个人在密闭的空间里锻炼吗?

如果是,恭喜你,也许某一天,迷你共享健身房将会在突然出现在你家小区。

上周一个名为觅跑的健身初创公司引起了业界的大讨论,一个只装载着跑步机的铁皮盒子,在完全没有跑出模式的情况下,突然估值过亿,让很多业界人士大呼看不懂。


面积:4平米左右,差不多半个车位;

硬件设备:自带18英寸屏幕的跑步机、椭圆机、单车、划船机(一个迷你健身房放一款健身设备)

付费方式:和租赁单车一般,扫码开锁,进仓;

价格:2角/分钟(回本时间6到8个月);

成本:2万元左右/台,量产的话每台在1万元左右;

渠道规划:北京地区铺设1000个小区左右,每个小区的铺设量看小区的数据;

运营模式:100%自营暂无加盟方案;

练吧的读者大多为业内人士,大家可以空了帮他们算笔账,看看成本如何界定,8个月又怎么回本。

做地推起家的创始人表示,这是为了提供给广大有健身需求的人群更便利的选择,大家共享健身设备,按分钟付费,前景巨大。

说到这个,很多信奉“共享真理教”的投资机构立刻高潮了,马上投入数千万,力图打造2017年的第N个共享风口。

笔者对共享经济的理解,首要的是建立在有强大的需求上,并且最好是刚需。

什么叫刚需,从人性角度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在潜意识里并不抗拒,甚至渴望得到的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请朋友吃饭唱歌,应邀的大有人在,但你说请朋友一起去健身,应者一定寥寥。

吃喝玩乐都是刚需,而健身流汗不是,否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胖子了。

其实前几周,我们刚刚讨论过“意义覆盖”在健身商业模式的思考(点击查看),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并不能仅仅用互联网、大数据、流量、共享之类的名词来堆砌概念;非刚需的服务行业,必须依赖于用户的认知升级,且能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以及赋予用户持续这个行为的意义。

再说简单点,一个“可炫耀的资本”。

且不说安全、价格问题,在一个密闭的空间跑步、划船,能带给用户什么样的意义?

其实说到健身仓,早在2015年的时候,超级猩猩已经在深圳几大商圈布局,但仅仅半年之后,他们就转型做了团操为主的全能店,北京的健身仓甚至都不被提起。

值得关注的是,在觅跑的融资中,经纬创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先是给了创业者1000万元种子轮融资,后又联合信中利资本,合鲸创投,猎鹰资本一起投入数千万,直接将一个还未验证的模式疯狂推高至估值上亿。

经纬之前在健身圈知名的投资案例是Fittime睿健时代,遗憾的是,本来好好的一个健身App自从遭遇了Keep的横空出世之后一直萎靡不振,也许这也是经纬憋足了劲想在健身圈证明自我的救赎手段。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共享是风口,健身是风口,那么共享加健身就是大大的风口。

在这种粗暴的逻辑下,不管他们觅的是跑,还是钱,还是炮,反正都已经跟健身毫无关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