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刻加盟到底怎么回事?理财神器还是割韭菜?

 BonGym 2021-04-13

在前不久结束的BonGym线上健身大会工作室运营直播节目中,我们邀请了一位来自南京的乐刻门店合伙人柏林加入群聊。

在交流中,这位教练出身的工作室老板提到自己的店前几个月确认收入(不是所谓的销售流水)能达到十多万,并且下半年还会继续开店。

此言一出,引发了现场嘉宾激烈的讨论,毕竟这与后疫情时期大部分人感受到的萧条和保守冰火两重天。

乐刻、加盟,这两个字眼叠加在一起,天然就带有话题属性,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不确定性时期。

无独有偶,最近接连有读者老师在后台咨询乐刻的问题,想了解他们的加盟政策是否靠谱。

怎么回事,为何乐刻模式一下子这么多人关心?

他们的加盟模式是割韭菜,还是能帮投资人避坑排雷的理财神器呢?

1

公开资料显示,乐刻的加盟计划从2018年下半年正式开启,只开放在有直营店的城市,截止2019年底,乐刻在杭州、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武汉、济南、重庆等8个城市共输出了95家加盟店。

2020年上半年,乐刻有近30家加盟店开业,且计划将加盟区域扩展到苏州、广州、成都、长沙、郑州、宁波等地。

其实想评价乐刻的加盟计划,还是要先提几句乐刻整体的商业逻辑。

从诞生之初,乐刻创始人韩伟在各种场合都努力的强调乐刻“健身中的Uber”概念和“S2B2C”理念。

但没人听得懂。

这大概与韩伟的互联网背景相关,他的表达方式,和健身行业的语境有着巨大差异,听不懂的人自然就觉得他在吹牛。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健身创业者提过类似概念,但大多比较渣男,对着这些流行名词一顿乱蹭,就是不进去。

久而久之人们就更不信了。

纵观中国健身行业这么多年,实体场馆运营所面临的问题一直没有变过:场租成本、流量来源、课程产品,以及人员管理和产出效率。

而乐刻要干的,就是想通过他们的模式去解决这些问题,用韩伟的话说,制造一个平台,给中国健身行业赋能。

概括来说,乐刻这么多年主要就在营造两个场景:「业务线上化」和「教练平台化」。

业务线上化,即把用户入场、消费、查询、约课等步骤全部用APP一站式搞定,而不需要跟店内人员频繁打交道。

这样相对传统健身场馆来说,乐刻的店面运营就变的很轻,目前很多乐刻的门店都只需一个店长即可,他们的职责也更偏向于维护场地秩序和客户关系,更接近于其他服务类门店。

乐刻的店长也不太需要管理教练,因为无论团操还是私教,都在乐刻平台上,而不需要门店自己养。

一个区域的几个门店分享教练,不仅店面变得更轻了,教练的产能也实现了最大化,这就是教练平台化。

业务线上化和教练平台化,这两个听起来很简单的词,实际操作起来无疑是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布局和试错。

所以在过去5年时间,乐刻团队花了投资人的几个亿,去搭建基础设施,包括自营场馆和一系列的软硬件,比如约课系统、智能软硬件的互通互联。

大家还记得在《我们都被乐刻骗了》那篇文章里,我对乐刻的判断是,从去年大力投入教练供应端的建设之后,他们商业逻辑的现实闭环才刚刚完成,而韩伟那些天书般的理论也终于可以用数据验证了。

2

资料显示,想要加盟一家乐刻,总投入大概在100-130万之间,包含20万的加盟费、20万的保证金,3万的设计费,以及80万左右的装修器械投入。

而门店营业后,投资人还需要担负门店租金、水电、店长成本,以及每月流水7%的管理费(接近纯利润的20%)。

回到南京后,柏林给我发来了之前几个月的经营数据截图,在恢复经营的四月份,他们的会籍卡收入达到了11万,私教耗课仍然受疫情影响,只有7万多,但5月就上升到10万多。

这意味着刨去给私教70%的提成以及流水7%的管理费,该店四月份的确认收入也不会低于10万。

拿到这笔钱后,他只需再支付房租水电和店长保洁的工资,其余全都是作为门店合伙人的纯利。

2018年,在大型俱乐部做了半年多教练后,从军队复员的柏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和很多教练喜欢拉同事会员合伙开私教工作室不同,他选择了加盟乐刻。

同年10月,柏林成为乐刻首批合伙人,12个月后,他的投资收回了成本,尝到了甜头的他随即又投资了第二家。今年下半年,他的第三家门店即将开业。

不少人质疑过乐刻的盈利模式,认为他们这种小型化场馆和共享制的教练模式很难真正赚钱。

的确,目前乐刻仍然要维持庞大的后台成本,给教练的提成也高的吓人,那他们到底如何保证门店赚钱呢?

3

行业常常把乐刻当成智能化24小时健身工作室的代表,其实在乐刻内部从不这么认为,他们更愿意叫自己小型健身房平台

“我们坚信健身场馆小型化是一个未来。”乐刻联合创始人夏东此前曾特意跟我强调过这一点。

他说啊,“降低场馆运营成本是关键,成本下去了就可以赚钱,这个模式才可持续下去,只有赚钱了,才能复制。”

作为韩伟的亲密战友,夏东有着多年的传统零售经验,说话也比较接地气。大部分人对乐刻管理层的印象只有韩伟,其实他身后还有一大票来自麦当劳、阿里巴巴、格力、河狸家等互联网及传统实体行业的资深高管群。

这些人聚到一起,帮助韩伟把吹过的牛皮变为现实。

从2015年发展至今,乐刻已经拥有了PLUS店、LoveFit、Feelingme包月私教、CrossFit等多种健身业态,但小程的店算是乐刻的经典模型。

90后的小程在国外留学时耳濡目染健身文化,一直希望能投资一家自己的健身房。

但毫无健身运营经验,手头还有一家生物化工企业要管理,小程深知自己并没有时间和精力从0到1运营一个新品牌,于是他的目光就投向了乐刻。

2019年底,小程投资了一家200多平的乐刻门店,这家位于杭州西南的社区门店,从装修和地理位置来说并不算很突出,但月平均活跃会员达到了600多人,最近也即将收回成本。

他给我算了一笔账。

先说成本,首先固定一次性成本就是加盟费和器械装修(折旧略去),不算押金,一次性100万。

然后就是每月固定开支:人员和房租。

乐刻门店并不养私教,人员开支只有一个全职店长和兼职的保洁,如果有免费团操,需要支付团操教练课时费,当然合伙人自己的投入成本就无法计入了。

余下的是房租水电,200-300平左右的面积,乐刻指定的点位房租一般不超过3万(一线城市一般不超过5万)。

虽然面积不大,但因为不设淋浴,很多商场店甚至不需要厕所,不仅水电费用大大降低,还得以保证了训练面积,比如不少于70平的团操区域,自由训练区有氧力量器械一应俱全,能满足绝大部分普通健身爱好者的训练需求。

至于门店营运费用,由于品牌传播和市场活动的大头都在乐刻总部,因此这部分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测算,目前乐刻门店平均单月成本北京7万左右,上海6万,而大本营杭州一般只需4万多。

而乐刻的收入结构,和同等体量的私教工作室也有很大不同。

乐刻的会籍采用月卡制,一线城市在239元左右,二线159元。

一两百块钱的月卡,本质上是把传统的会籍卡进行月付制改造,并且当月核销,这些收入都归属于门店。

其次是课程收入,乐刻的课程包含220元起步的私教(8-12节起卖)、团操和训练营。

门店不需要支付私教任何费用,收入为当月销课的金额扣除教练70%的提成,训练营收入是门店与教练平分。

小程告诉我,按照这个模型来计算,只要场馆每月固定有300个付费客户,就可以基本实现收入持平。

在此基础上,再开发一些私教和训练营产品,就可实现每月盈利,而当现金流变正,收回成本就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乐刻官方宣传的回本周期还是用保守的24个月来计算,但目前100多个加盟店,平均月流水在20-30万的水平,基本都是开业之后迅速形成正向现金流,目前最快的回本记录是7个月。

当然这也归功于他们对于前20个加盟商免去了20万的加盟费,并且还在执行前6个月免收加盟管理费的优惠政策。

坦率地说,乐刻的盈利模型比起他们的业务逻辑,更容易被理解。加上他们的管理后台延续了淘宝细致易懂的风格。不管是创业小白,还是商场老鸟,都能对场馆的盈利水平了如指掌。

△乐刻门店运营数据后台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奇怪了,乐刻是怎么做到把成本压这么低的呢?

4

做餐饮行业十多年的席女士,在杭州拥有多家烤肉店和酒吧,常年的高强度工作和应酬让她的身体亮起了黄灯。为了改善身体状况,女士参加了乐刻的训练营,几个月后在获得不错效果的同时,也让她对投资健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多年的实体运营经验告诉她,自创品牌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于是她决定成为乐刻的加盟合伙人,并把店开在了杭州乐堤港自己烤肉店的楼下。

为了这个店的落地,她还与乐刻有过长时间的拉锯战,原因很简单:房租

由于餐饮店的关系,女士与乐堤港的关系不错,她原以为自己能拿到4块/平的日租已经是相当大的面子了,毕竟她楼上餐饮的租金接近10块。

然而乐刻给她的要求是这个店面租金总额不能超过3万,否则只能等待。

后来女士经过多次与物业协商,终于将原本300多平的空间缩小到了240平,这才正好让租金降到了3万标准线。

“乐刻告诉我,其实他们很早就看好这个选址,但他们的模型显示这个地方就只能给3万,做不到宁愿就放弃。”女士说,这么严格的条件曾一度让她想放弃。

和很多加盟项目不同,乐刻对于选址有严格的管控,加盟商不能随意选择点位。在缴纳5万定金之后,必须等待乐刻释放点位资源供他们选择,如果不满意乐刻提供的选址,就得继续排队等待。

还有一种是加盟商自带的物业资源,但假如租金高于乐刻测算的标准,也不会接受。

威尔仕的创始人王文伟曾说过,对于健身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选址。他也曾不止一次强调过,自己看不懂乐刻的互联网思维,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赚钱。

其实在选址这件事上,乐刻这个新物种甚至比很多传统健身场馆严格的多。

5

必须要说一说乐刻的选址机制,通常来说这么细致而抠门的审核流程,并不是一家拿了数亿融资的互联网公司应有的样子。

我曾看到过一封乐刻内部的选址报告,他们的选址部门会根据商圈把一个城市划分为多个区块,然后对每一个可能的点位进行评级,评级的依据是方圆一公里内潜在用户、楼盘物业、商业氛围、竞品等详细信息,并参考同等条件对标店的运营情况和租金水平把物业资源评为ABC类。

在选址人员提交初筛过的点位资源后,首先要经过业务部门的一次决策。

这个决策过程中,乐刻的场景负责人预估点位的投入成本,供应链负责人预估教练端供给是否覆盖到位,最后城市负责人还要预估这个点位开业后的收入水平,三块叠加就可以初步计算出这个地方开场馆的盈利水平和回本周期。

一次决策认为可行后,这个点位还会提交合伙人业务负责人以及管理团队的6人小组进行二次决策,并且这6个人当中至少需要2个人实地看过项目。

如果二次决策仍然觉得该点位可行,才会交付给加盟商,而这个二次决策的通过率为75%。

所以,类似女士带来的点位,哪怕在市面上已经是稀缺资源,如果超出成本预算,或者无法赋能到位,即使对方承诺签免责,乐刻也不会为了加盟数量而草率签约。

不仅如此,还有更狠的,乐刻还把业务拓展部门的绩效与加盟店接下来的运营成绩挂钩。

从2019年开始,乐刻就将拓展部门的奖金分拆。当加盟门店签约后只能拿一小部分奖金,而等到加盟店运营到第三个月后,用投资人的总投入除以投资人每月净利润,如果这个数字小于等于24,他们才能拿到运营成功率的奖金。

而这个24呢,就对应了乐刻24个月的投资回报周期。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乐刻的门店合伙人团队在选择加盟商时就会慎之又慎,毕竟加盟门店的风险成败,也事关他们自己的绩效收入。

6

看完以上文字,相信大家也会认同,起深陷高额负债的传统健身房和挣扎于用户粘性的按次付费团操房,乐刻门店的营收模型更像是一个靠谱的答案。

也许是受到目前门店的运营表现鼓舞,即便疫情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散去,已经让乐刻有信心喊出全力发展、适度激进”的口号,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复制了。

听说,乐刻今年计划全年新建200家加盟店。

当然,他们还需要一段时间,向业界证明其赋能的广度与深度,毕竟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和教练供应端服务和专业的稳定性,并不能从表格公式中体现出来。

但对于门店来说,即便没有那么快赚钱,但几乎不会产生亏损,这一点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颇为重要。

正如Keep的诞生推动了更多国人开始运动,乐刻的月卡模式如果更大规模的铺开,也能切实提高中国人的健身渗透率,让更多的国人走进健身房锻炼。

从这个角度说,我倒是希望乐刻能走的更远一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