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儒朱子是如何养生的?

 滄州僕臣 2021-04-13

对于古代大儒,世人多推崇王阳明,认为其心学直指人心,我却独推崇朱熹。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家,世称朱子。朱子的“居敬持志,循序致精”理论是我从事中医工作的明灯。朱子不讲顿悟,强调渐悟,重视读书功夫,我自己力体力行,深觉其言有理。

大儒朱熹一生坎坷,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疾病缠身,却享年七十一岁,在当时算得上是长寿之人。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我极为欣赏的一部著作,读来极有收获。

朱子不但精研理学,亦对生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内外兼修的养生方法。本文试从理学以及医学的角度分析朱子的养生思路与方法。

一、积极运动,与山水为伴

朱子平时生活困顿,但他能自我调节情志,常借登山临水,弦歌赋诗来放松身心,颐养性情。朱子经常约上数位好友,登山览胜,而且,朱子很最喜欢登山,并且乐在其中。朱子有诗云:“绝境人难到,唯堪乐此身”、“飘摇学仙侣,遗世在云山。”亦有文曰:“览观江山之胜,乐之忘归。”山川林野、花卉景物等都让朱熹乐在其中,留连忘返。

朱熹一生创办的书院都在远离尘嚣、环境清幽之处,时贤记述:“朱子讲学之堂,必山明水秀,跨越四方名胜。”有韩元吉亦云:“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朱子自己也承认:“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

朱子一直想借风光峻美的云谷山为终老之地,“自今以往,十年之外,嫁娶亦当粗毕,即断家事,灭景此山。是时,山之林薄当益深茂,水石当益幽胜,馆宇当益完美,耕山、钓水、养性、读书、弹琴、鼓缶以咏先王之风,亦足以乐而忘死矣。”但终因其境过清,而最终选择建阳城郊的考亭为终老之所。考亭也是一山川秀美之处,前面有翠屏山,后有玉枕山,上有游洲,下有龙舌洲,远观翠峦峥嵘,俯瞰绿水浅滩,林荫蔽道,山花灿烂。

朱子到建阳云谷山建晦庵草堂,写下《卜居》诗,道出了他的山水情结:“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修。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

在武夷精舍落成之时,朱熹感慨归隐山林的愿望终于实现:“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朱子与自然山水为伍,并在徜徉山水中追求精神的乐趣,高山、流水、绿草、花香都给他以美的享受,并由此感悟生命的化育和意义,探寻生命延续的奥秘:“鸢飞鱼跃,道体无乎不在。当勿忘勿助之间,天理流行正如是耳。”

二、涵养天机,保持和乐,

朱子在武夷山镌刻“涵养天机”四字,以我理解,所谓天机,即是天真,是每个人自然而然的天性。《内经》首篇谈上古天真,即是此意。

在同安任职三年期满,朱熹便居于邑人陈氏之馆,以花草自娱:“而佳花异卉蔓药盆荷之属又皆列莳於庭下,亦足以娱玩耳目而自适其意焉。”朱子乐山,乐水,乐花,乐草,从自然中得到真欢乐。因为欢乐,自然心气和畅。

朱子向往清幽山水,以山水欢愉内心。朱子回忆曾经住过的潭溪,“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教失计东迁谬,惫卧西窗日满川。”潺潺的潭溪绕舍而过,苍翠青山环合相倚,有如仙居。朱子也喜欢植树栽花来布置居所环境,在五夫故居周围种了竹林,在屋前潭溪边则植香樟。

纵情身心与山水自然融合,让朱熹能逃离世事纷扰,心态和性情都得到了很好的调整,体悟天地人生之道后,在现实生活中便能宠辱不惊,始终保持平和的精神境界,延缓了身心衰老的进程。

三、调息静坐,恬淡怡然

朱子重视养静,他认为,调息静坐可以让散乱的心归于平静,心定而气和,气和则血顺。关于调息,朱子曾作《调息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孰其尸之,不宰之功。云卧天行,非予敢议。守一处和,千二百岁。”

关于如何静坐,朱子认为,静坐要顺其自然,好比蛰虫冬眠一样。“静坐非是要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莫令走作闲思虑,则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一。”朱子善于将身外杂事搁下,通过静坐驱散一切杂念以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他在《答黄子耕书》云:“病中不宜思虑,凡百可且一切放下,专以存心养气为务。但加趺静坐,目视鼻端,注心脐腹之下,久自温暖,即渐见功效矣。”

朱子强调,静坐可安顿身心,收敛精神,是很好的心性修养工夫,“读书闲暇,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始学功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譬如人居家熟了,便是出外,到家便安。如茫茫在外,不曾下工夫,便要收敛向里面,也无个着落处。”静坐可以排斥思虑烦忧:“静坐无闲杂思虑,则养得来便条畅。”

朱子通过静坐来收摄放心,他说,“中年以后,气血精神能有几何?不是记故事时节。熹以目昏,不敢着力读书。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得力。”

朱子晚年疾病缠身,曾用静坐来祛病,他的体悟是:“某今年顿觉衰惫,异于常时,百病交攻,支吾不暇。服药更不见效,只得一两日静坐不读书,则便觉差胜。”

四、调节饮食,素食为主

朱子平时很注重饮食规律,曾云:“譬如平日慎起居,节饮食,养得如此了,固是无病。” 朱子的饮食观:“饮食必节:毋求饱,毋贪味,食必以时,毋耻恶食。”朱子还强调,吃饭要细加咀嚼,他说:“食中有味知斯悦,只是能加咀嚼功。行处心安思处得,余甘常溢齿牙中。”

朱子以素食为主,其饮食简单朴素。《宋元学案》云:朱子“其自奉,则衣取蔽体,食取充腹,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人不能堪,而处之裕如也。”《宋史·朱熹本传》载:“故诸生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豆饭即粗糙的米饭;藜,亦称“灰菜”,为野生植物,广布各地,是最为普通的野菜。我的家乡山东威海也有这种灰菜,但当地人嫌其味差,多不喜食。

朱子《挽蔬园》道出了他对菜蔬的至爱:“小摘登盘先饷客,晚炊当肉更宜人。却怜寂寞公仪子,拔尽园蔬不叹贫。”朱子以蔬菜为食,不仅不以为苦,反觉其乐无穷。据记载,朱子还喜欢豆腐、蕨菜、笋、木耳、竽子等菜蔬。

从中医来分析,素食能让人心静,心静则五脏六腑皆得安和。俗话说:粗茶淡饭最养人。朱子可谓身体力行。

五、躬耕桑陌,劳逸结合

朱子注重劳逸结合,在辛劳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授业之余躬耕桑陌,既能补贴家用和学生读书所资,又能养生健身。朱子在云谷办晦庵草堂,他“耕田东溪岸,濯足西溪流”、“风埃犹俗累,烟雨负岩耕”、“四体久不勤,筋力坐驽缓。何事两山阿,离离豆苗满。”

朱子还自种药材并用以治病,《药圃》述:“种药春畦有近功,不辞耘耔谩劳躬。渐看杞菊充庖下,即见芝英入笼中。病去自知非往日,身轻何必御冷风?出门会有儿童笑,不是当年植杖翁。”并亲自种茶采茶,在《咏武夷茶》云:“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余自栽。”《茶坂》诗云:“携赢北岭西,采撷供名饮。”虽然辛苦,但朱熹却乐在其中,“未觉闲来岁月顿,荷锄方喜土膏匀。”

朱子将劳逸结合作为养生之径:“熹向来所苦只是劳心所致,寻以般移应接,内外劳忧,遂不药而愈。乃知君逸臣劳,真养生之要诀也。”所谓“君逸”,即排除思虑,清心养神;“臣劳”,即舒活筋骨,有如户枢之不朽,增益机体的抗病力。

四、正信正念,清心寡欲

朱子不仅重视养身,更重视养心,他以德来养心。在南宋末期,偏安一隅的朝廷政治腐败,党争激烈,社会上物欲横流,他尤重怯除贪欲,心静随和,超然物外,知足常乐,如入无嗔无欲之境。

时贤曰:“且知晦公雅志,未尝不在泉石闽,其视富贵,真若浮云。”面对物欲的诱惑,朱子提出了“存理灭欲”的主张,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朱子将“物欲”与“人欲”的关系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试更子细玩索,当见本体实然只一天理,更无人欲。故圣人只说克已复礼,教人实下功夫,去却人欲,便是天理;未尝教人求识天理於人欲汩没之中也。”

何为天理?何为人欲?朱子回答:“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当然朱子并不排斥人们正常的生理需求,只是反对穷奢极欲的追求,他在谈及“人心、道心”时曰:“饥欲食,渴欲饮者,人心也;得饮食之正者,人欲也。”朱子追求符合“人心”的饮食之道并且身体力行,成为其养生之要。

朱子平时以“天理”来约束自我,加强道德修养,因此他能经年累月地保持精神上的恬淡愉快,进入精神乐境。“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不待有心求乐道,此心之乐自然生”。

此外,朱子46岁丧妻后便终身鳏居,并未续娶,符合节欲养生的理论。寿星彭祖就曾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种,不如独卧。”消除各种欲望使朱子能身心轻松,性情自然乐观随和,最终延年益寿。

朱子之学问甚学甚广,若以一言以蔽之,我认为可取此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只从朱子养生而论,亦包涵着深厚的中医理论。本文只是抽取了朱子的一些文字,简单分析了朱子的养生思想。朱子的诗文很美,清新自然,人人都可读的懂,读读朱子的文字,感悟其人格魅力,这也是我在此文中频繁引用朱子诗文的原因所在。读者若想深刻理解朱子,建议研读《四书集注》和《朱子语类》。

大儒朱子是如何养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