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政权是如何走向衰亡的(下)

 heshingshih 2021-04-13

  历代王朝中,卖官鬻爵现象并不鲜见,但在汉灵帝时期,卖官鬻爵的严重程度可以说无人能及。

  汉灵帝刘宏即位数年后,已无外戚掣肘,宦官虽然无道,却都听命于他。于是,刘宏开始玩兴大发。他开设西邸官职交易所,明码标价,“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官市一开,便有人到宫门上书,指定要买某某官职。刘宏便根据每个县的大小、贫富等情况,明码标出各官职价格。对于有钱的富人,要求交现金才能买到手。对于钱少之人,则可以先赊账,但要付利息,等他到任后,要按照原来的定价加倍偿还。刘宏公开卖官还不过瘾,还私下让左右的人也卖,连三公九卿这样的柱国重臣职位也卖,“公千万,卿五百万”。

  刘宏还很有家庭理财观念,搞公私分营。他专门在皇宫西园设立一个钱库,贮藏卖官所得,当然,这不是国库,而是他的私房钱。史书分析,这是因为灵帝当初为侯的时候,经常苦于家境贫困。等到当了皇帝之后,每每叹息桓帝不懂得家产经营,没有私房钱可用,“故卖官聚钱以为私藏”。其实这种行为与少时贫穷无关,而是与其人品质相关。贫穷只是凸显了这种品质而已。

  刘宏很自得于自己的卖官生意,有一次便问侍中杨奇,我和桓帝相比如何?杨奇的回答柔中带刺:陛下和桓帝相比,犹如舜和尧相比一样。意思是差不多,可能还要略差一点。灵帝自以为比桓帝高明不少,至少是在卖官敛财作私房钱上。听杨奇这么一说,就很不高兴地说,你可真是个强脖子,不愧是杨震的子孙,死后一定会再次引来大鸟。

  官市一开,人才选拔途径便切断了。不管你有没有才能、功绩、声誉,统统交钱才能为官。当时像段颎、张温这样“功勤名誉”的人,也都要先交钱,才能登上三公之位。而且三公之位,还只有通过宦官或刘宏的乳母向西园交钱后才能得到。当时廷尉崔烈通过刘宏的乳母程夫人交了五百万钱,才当上了司徒。在正式任命的那一天,灵帝亲自主持仪式,文武百官都来参会,崔烈难免意气风发,春风拂面。灵帝见他这个样子,便心生后悔,对左右的亲信说:“悔不小靳,可至千万!”程夫人一听,在旁边回应道:“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她的意思是,崔烈是名士,不肯买,要不是我从中斡旋,做足了他的思想工作,他才肯出这么多,您还不满意么?

  崔烈买官的事一公开,其声誉便大跌,“铜臭”典故由此而来。当时,他自己也觉得不踏实,便问其子崔钧,大家有什么议论。崔钧实话实说,大家认为你少有英名,历任多职,应当为三公,但登上三公之位后,天下便失望了。崔烈问为什么?崔钧说“论者嫌其铜臭”。把崔烈气个半死,举起拐杖就要打他,崔钧当时是虎贲中郎将,身手敏捷,迅速逃走。

  从史书记载来看,当时买官花钱最多的,应该是曹操的父亲曹嵩,一共花了“一亿万”,即史载“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

  所有官职,无论大小全靠钱来买,官僚集团便只会更加腐败,别无他路。即便如段颎、张温、崔烈等还能干点正事的功臣名士,至少也要捞够本才有活路,更何况那些本就以发财为目标的人。官僚集团腐败,最终便是底层百姓遭殃,一旦疯狂搜刮让百姓没有活路,就只好起来造反了。在政权倾颓的各种因素中,卖官鬻爵无疑是让政权地基腐烂最快的一个因子。

  读这段历史,感觉灵帝不当商人真是可惜。他无心政事,却很有点经商欲望,把后宫建成了商品交易所,时时过瘾。比如,他在后宫建了很多店铺,让宫女们卖货,他自己则穿着商人服装,和行商的宫女们饮宴为乐。灵帝还很喜爱动物,他在西园玩狗,给狗穿上文官服饰、官帽。还驾着四头驴拉的车子,在园子里来回乱跑,甚至因此而引领风尚,洛阳豪门竞相效仿,以致驴价与马价相等。他要求天下的奇珍异宝、各国贡品,都要挑一部分给私人财物库“中署”,美其名曰“导行费”。而这笔导行费,是正常税赋之外的,也就加重了百姓负担。

  公元189年,汉灵帝终于在醉生梦死中死了。13岁的刘辩即位不久即被废,后来14岁的汉献帝刘协即位,是为东汉的末帝,虽然延续到东汉正式灭亡,但东汉的国运就再也由不得他了。

图片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4月12日第8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