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徐爱英作品 | 童年的美食

 梅雨墨香 2021-04-14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又到了饭味飘香的时刻,每每饥肠辘辘或饭香冲鼻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童年曾吃过的美食。

小时候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进门喊妈妈。听到妈妈的回答必会欣喜万分,比考试得了100分还要高兴。如若没有得到回应,必定会放下书包房前屋后,厅中院落找妈妈。找到了妈妈就找到了家,找到了依靠和归属。找到妈妈就找到了饭食。因为只要有妈妈在,不一定会有美味佳肴,但一定会有可口的饭菜,一定不会饿肚子。说来可笑,现在想起来妈妈,还和吃有关。

每当晨起或夕阳落日,家家茅屋上空飘荡着袅袅炊烟时,我就情不自禁的想到故乡,想到妈妈。也想起童年那些有关吃食的记忆。

我的童年时期正处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大米白面是极少见的,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两顿。平时都是玉米,高粱等粗粮。现在回忆起来,养育我生命,给我温馨记忆的竟是那些粗糙的美食。

蔬菜里的主粮

土豆现在是餐桌上的家常菜,而幼年时,曾一度是我们的主粮。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有一年粮食欠收,家里整整吃了一冬天的土豆。煮着吃,炖着吃,蒸着吃,最高级的吃法就是把土豆用手工磨成粗粗的土豆粉,然后用水和成面,团成一个大面团,放到锅里蒸着吃。蒸出来的土豆团,黑黑的有些弹性。刚开始吃还很筋道,但吃长了就会吐酸水。

粗粮里的米饭

高粱平时不大吃,一般吃时都会焖成高粱米饭,要多加水先泡上几个小时,放在大铁锅里加猛火烧开,停上一会儿,热气下去后再用温火烧开,依次烧上两到三次开。这样焖成的高粱米饭,米粒个个开花,松软不硬。我小时,村子里只有家中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时,才会蒸上一大锅,作为待客的主食。平时家里是不吃的。

美味多样的玉米

玉米可以磨成面,做成玉米面饼子,窝窝头。也可以一个玉米粒打成几瓣做成玉米渣子。

贴玉米饼子和蒸窝窝头需要事先发面。贴玉米饼子是件技术活。一般是在滚开的水锅沿上,或是在菜锅沿上,要把发好的玉米面牢牢黏在湿湿滑滑的铁锅沿上,不能掉下去。

看着农村大妈熟练地一拍一贴,玉米饼子就牢牢地黏在锅壁上,可如果从没干过的人,面和锅就会让你焦头烂额,有篇文章就曾写过,某著名演员为了演好反映东北农村生活的影视剧,就曾跟东北本地大嫂学了三个月的贴大饼子。

最好吃的大饼子,是菜埚里贴的大饼子。将要炖煮的白菜萝卜等加油几滴油翻炒好,放上花椒大料自家酿的大豆酱,加好水,把发好的玉米面,一只手揪起一块,放在掌心,另一手用力拍成一指厚度的饼子。顶着锅里冒出的热气,依次麻利的贴满整个锅沿,盖上锅盖,大火烧开,再烧上10多分钟就好了。

大饼子熟后靠着锅壁的那一面会有一层薄薄的焦皮。而上面则松软金黄,此时菜锅里为数不多的几滴飞出的油花,也都附到了大饼子上。咬一口焦嫩相伴,口齿留香。

东北的玉米渣子是最有名的。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饭。把玉米渣子放大锅里加上水放上几粒有花纹的大饭豆,用大火上几个开。一般都是吃过午饭后就把淘洗好的玉米渣和饭豆加好水放锅里煮开,停上一个多小时再烧开,吃饭前再烧一次开,一共要烧上三次开锅。这时刚好到饭点,掀开锅,一股浓浓的玉米糯香直冲鼻口。盛上一碗,吃上一口,饭豆的面甜加上玉米的糯软。真的是妙不可言。再切上一盘细细的家腌小咸菜,倒上一滴醋,一滴香油。哇,真真的叫你大开胃口。

小米的另类吃法

小米也是童年时的主粮。那时的小米不是现在煮粥的材料,而是把它放到水里煮熟后用细笊篱捞出,控干水分,做成小米饭。而煮米的水则被称为小米汤,是拿来当白开水样的解渴饮物。金灿灿的小米饭也是我童年的美好记忆。

冬天里的年糕-粘豆包

秋收过后,东北的大地凋零,鸟儿躲进了巢穴,燕儿飞去了南方,大多数动物都进入了冬眠期。这时,女人们开始忙碌着蒸一种冬季专属的食物-粘豆包。

家家户户热热的炕头上,都放着一盆盆的豆包面。豆包一般有两种食材,一种是由一定比例的玉米和黏米面发酵而成的玉米豆包,一种是由小米面和黏米面按照一定比例发酵的小米豆包。这两种豆包在口感和色泽上有些区别。玉米面的爽口,色泽金黄,小米面的色泽浅黄,有些发白,口感更粘软。

发好面后,要把家里的各色花纹的饭豆洗干净放入大铁锅里放上适量的水,煮上几个开,直到豆烂开花,捞出饭豆,盛出剩余的水,再把煮好的饭豆倒回干锅里,用自制的木碓子把饭豆捣成豆泥,再盛到盆子里,用手把豆泥团成一个个丸子大小备用。

包豆包时,一手揪起一块面,在手心放好,另一只手用手指捏出一个丸子大小的坑,把事先团好的豆泥放入坑中,再裹住封口,做成小山状,摆在盖帘上。锅里烧好水。放入蒸笼,提布,一圈圈摆好做好的豆包,盖上锅盖,大火烧开,就做好了。软糯的皮加上甜面的馅儿,是大人孩子一冬天的饭粮。

蒸豆包是一项大活,过去人口多,油少,饭量大。每家都要蒸上很多豆包,放到雪地里冻好,再放到大缸里储存起来。关系好的邻里会相互帮忙,你家蒸完我家蒸,互帮互助一直是淳朴乡亲们的传统。

酱缸里的美味

每年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一到两缸大酱。大酱的主要原材料就是自产的黄豆。春季天气转暖时,把精心挑选出来的黄豆粒洗净用水泡上一天,捞出后用锅煮熟煮烂,再用自制的木碓子把黄豆捣成泥,盛到盆子里,做成一个个方块,放到太阳地里晒透,用布盖好,让里面自行发酵。

过几天,把发酵好的酱块放入洗刷干净的大缸里,注入白开水,加入食盐,再用块干净的白布盖住缸口,白布上再盖上一块干净的塑料布,以防雨水淋湿白布。塑料布的四角坠上四个重物以防被风吹走。沁了雨水的酱不会发酵好,到了夏天,酱缸里会生虫子。酱块入缸的前一个月,几天就要拿个大勺子搅动几圈,使大酱沁水均匀。经过一整个春天的发酵,到了夏天,酱缸里的大酱就可以吃了。

夏天菜园里各色青菜,能生吃的,洗净后,舀上一勺大酱,蘸着吃,香脆可口。炒菜,炖菜时,放上一勺大酱,提色增味。

秋天到来后,丰收的蔬菜堆成山。这时,酱缸里就有了丰富的内容。秋后完结的嫩黄瓜妞摘下洗净,在太阳下晾干,直接扔进酱缸。腌制几天后,捞出冲洗掉多余的酱汁,咬一口,嘎嘣脆。圆滚滚的包心菜,洗净用刀剁成细末,红彤彤的辣椒洗净一起剁成细末。在太阳下晒掉多余的水分,用洗净晾干的白纱布包好,用细线缠好封口,放入酱缸,隔一段时间再捞出,放在餐桌上就是一道可口的小菜。还可以把豆角,煮熟晾干,放进去,做成酱豆角。

冬天里的常青菜

东北夏季因为早晚温差大,夏季日照时间长。我的家乡到了正夏季,早上2点钟天就已大亮,晚上10点钟还不是很黑。植物体内储藏的糖分多,有很多蔬菜都可以生吃,比如东北的大白菜心,拨开外面的老菜帮,露出里面嫩黄的菜心,洗净咬一口,脆甜脆甜的,再来碗大酱蘸一蘸,美味。或者用刀切成细细的丝,放上个红辣椒丝,浇上滚热的料油,甜醋,一道爽口开胃的小菜就做成了。但这只是东北白菜的小菜一碟。我们东北白菜的大家族是酸白菜。

当呼啸的北风横扫大地,田野里最后一颗小草也不甘地倒在了冰冷的泥土里,家家户户的厅堂兼厨房里,都多了几口腌酸白菜的大缸。酸白菜简称酸菜,这是东北冬季特有的菜品,也是东北冬季里的常青菜。酸菜以它酸脆开胃,方便储存而深受各地人民喜爱。酸白菜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秋后的大白菜洗净晾干,放入缸中码好,倒入加盐的凉白开水,水面要没过白菜,找几块大石头,洗净晾干,放到缸里压住白菜,以防白菜被水泡胀,浮出水面。白菜入缸后就不要再动。等上一个月左右就腌好了。这时捞一颗,切丝炒菜,炖肉,包饺子,样样吃到你沟满壕平。

这几年,随着东北二人转风靡全国,酸菜粉条炖肉也成了东北名菜。一句“翠花上菜”勾出了多少人的馋虫。不过,正宗东北酸菜炖肉,还真是得到东北去吃。外面寒风呼啸雪花纷飞,屋内热热的炕头,炕桌上一碗刚出锅冒着热气的绿油油的酸菜炖新鲜的五花肉配上雪白雪白胖嘟嘟的粉条,再整上二两东北特有的纯高粱酒,盘腿坐在桌边,咋一口小酒,就一口馋到嗓子眼的小菜。那情那景,那份隽意,那份悠然,是不是只有咱东北人才能体会。或者喜欢热闹的,再来上三五个好友,整上一盆正中的东北蘑菇炖小鸡。拌上一盘酱黄瓜,来上一瓶二窝头,那叫一个爽。

树林里的惊喜

我家门前的小树林曾是我童年的寻宝地。每当夏季雨过天晴,小树林里经过雨水冲刷的小草才舒展好腰身。我就迫不及待的跨上小篮子,开始了寻宝之路。拨开细嫩的小草,在湿漉漉的地皮上,冒出了一个个的雨伞,油光光,滑腻腻。

他们或三五成群,或连接成片。蹲下身来轻轻采摘,不用挪地方,不一会儿,小小篮子里就覆盖了大半的蘑菇。这一片摘完了,站起来,走两步又会发现一小撮。走走停停,不一会儿,我的小篮子就满了。回到家让妈妈洗净用开水焯过,放个青椒,在锅里快速清炒,淋上一点酱油,盛盘出锅。尝一口,满嘴的清香。

在东北,只要不是特殊的树种,只要有树林的地方就会有蘑菇。像我家门前,这片小树林才栽上一两年,仅有十几岁孩子的身高(东北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树木生长缓慢),就已经有成片的蘑菇。这里的蘑菇大多成片生长。除了十几年的老林子里的金灿灿的大油蘑会独树一支。

说来真是神奇。这里蘑菇见雨就长。下雨前还没见有多少,雨过天晴后你再去林中,就会发现成片的蘑菇,犹如从天而降的甘露。

东北的野生蘑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做熟后有独特的芳香。被人们称为香菇。香菇不论是鲜吃还是晾干后泡发吃,不论是素炒还是炖肉。都是美味佳肴。最有名的当属小鸡炖蘑菇。小时,妈妈还把我采来吃不完的蘑菇煮熟后腌制在坛子里做成小咸菜,也很美味。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童年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已一去不复返,故乡也离我越来越远,唯有舌尖的美味,伴随着童年的记忆,时常在脑海中荡起岁月的涟漪。


作者简介:徐爱英,笔名雪莲。济宁某职业学校教师,热爱文学、体育锻炼。曾在《兖州日报》、济宁散文网等媒体发表作品若干。在《农村大众》客户端发表散文《儿时放鞭炮的那些事》并获奖。在《中国教师报》《山东教育报》发表论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