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论》:李东垣的一方,可透发阳气,泻除阴火

 繁星1 2021-04-14

升阳散火汤,别名有柴胡升麻汤、柴胡升阳汤,是李东垣所创方剂,出自《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该方以《内经》“火郁发之”为立法宗旨,即人体气机运行不利,郁而化火,热邪伏于体内不得透发,治疗当以透散、展布气机,气机得布,火郁得散。知晓气机何以被郁,气机输布的道路又为何被阻而不得布,方可对症下药以祛其阻遏,展布气机。李东垣在长期临证的过程中,创立脾胃学说,对某些火热证的治疗提出了著名的“甘温除热法”。并把火贯之以阴阳,创立了阴火论。此方所论及之火,即为阴火,是由脾胃虚弱所引起的。

图片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的原文说:“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即本方是治疗男女四肢发热、肌热等症。从李东垣原文分析,本证之成因于“血虚”而致“热伏地中”、胃虚过食冷物而致“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即因为内伤而非外感,是内虚而非邪实。所谓的“血虚”是以气虚为前提的,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健运失司,不能化生营血,导致血虚。另外,脾胃虚弱,所产生的阴火,会直接损伤营血,加重血虚。血虚无以制阳,阳失制约而表现为热。至于第二个成因很好理解,也就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过食冷物,影响气机升浮,导致阳气郁滞,气属阳,郁遏过久,而化为阴火。

图片

观此方的组成: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甘草(生,二钱)。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兼至一盏,去渣,不拘时服,忌寒凉之物。方中升麻、葛根、柴胡、羌活、独活、防风,属“味之薄者,阴中之阳”的“风升生”类药物,以助阳气的升浮,解阳气的郁滞。正如《医方集解》中所说:“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人参、炙甘草,甘温补脾胃元气,针对气虚无力升浮而设。佐用生甘草泻己成的阴火。至于白芍药,《汤液本草》说:“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能停诸湿而益津液”,对诸风药的升浮有佐制之功,对人参补气血有佐助之功。从组方来看,本方以升阳为主,补中、泻阴火为辅。

图片

此方揭示了如何运用风药以治疗郁火。李东垣说:“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升,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李东垣传张元素之学,张元素根据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将药物分为五种,其中,风药为味之薄者,味薄则通,故风药气味多芳香辛散,质地多疏松,如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但风药用量不可过大,其一,阳气的过度升发可以导致外张而散,耗损阳气。脾气已虚,过服辛散之风药恐更伤其气;其二,《脾胃论》说:“阴气附形质者也”。阳化气而阴成形,脾胃均需阴液以濡润滋养,风药温燥,过服恐伤其阴精。

这里引《医学六要·治法汇》中一夜间发热的病例,“一妇,每夜分即发热,天明暂止。自投四物汤,反加呕恶。诊得左关微急,而右寸关俱弦数有力。询之经后食梨,午后遂热 起,正丹溪所谓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此病多 因血虚而得者,遂以升阳散火汤。一服热已。后用四物去地黄, 加枳术、陈皮,健脾养血,调理而愈”。

图片

总之,升阳解除了元气不足,补中解除了脾胃虚弱,散火解除了“阴火”伤阴耗气。这是李东垣总的治疗原则。而阴火这一病理现象,在临床上的症状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症状如何,只要对病人深入了解,掌握关键,审证求因,若此方应用得当,效果是非常好的。凡脾胃虚弱而引起的热证,火证均可用本方来治疗。值得一提的是临床上应注重问诊,若患者久居空调之下,寒邪入里侵袭脾胃,会形成郁火,时人贪凉饮冷,多食冷物,脾胃的阳气不得输布运转,从而形成郁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