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总结李东垣升阳、甘温除热、泻阴火代表方剂

 华华YHBH0207 2022-07-27 发布于湖南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故该法主要针对脾胃虚弱、阳气不升证。益气升阳法的核心思想为“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


升阳法总结有九法:升阳散火、升阳益气、升阳健脾、升阳止泻、升阳解郁、升阳解表、升阳祛湿、升阳止痛、升阳通便。


李氏益气升阳法的代表方剂包括治火之升阳散火汤,治胃之升阳益胃汤,治湿之升阳除湿汤,病机总属脾虚不升,但这些方剂在益气升阳治法指导下又有各自的侧重点,升阳散火汤—益气升阳散火、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益胃、升阳除湿汤—益气升阳除湿,它们所治病证的脾虚程度亦有不同,组方药物及配伍亦不尽相同,但其特点都善用风药治之,借风之升散以升下陷之脾阳。

图片

1.升阳散火汤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甘草(生)(二钱)。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为治疗内伤发热的代表方剂,该方发散的“火”是“郁火”,主要针对脾虚阳郁火热证,是集补气、升阳、散火于一体的方剂,升阳散火汤所治之证脾虚较轻,以阳气郁遏四肢发热为主,治疗时当以升阳散火为主。方以柴胡发散少阳之火为君,升麻、葛根发散阳明之火,羌活、防风发散太阳之火,独活发散少阴之火,共为臣药。上述几味药均为味薄气轻,上行升散的药物,辛甘化阳,升其阳;寓“火郁发之”。人参、炙甘草甘缓补中,生甘草泻脾之郁火,人参和甘草配伍,甘温补脾之气,甘寒泻阴火,防止风药升散太过耗伤正气;芍药酸以敛阴,佐使为用,与风药相伍,散中有收,《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图片

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羌活、独活、防风、白芍各五钱、陈皮四钱、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黄连二钱、生姜五片、大枣二枚

升阳益胃汤出自《内外伤辨·卷中》,具有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主治阳气虚,湿热蕴结中焦之证。与升阳散火汤散经络之热不同,升阳益胃汤以散中焦脾胃脏腑热为主临床多用于治疗纳呆、神疲、大便溏泄或黏臭等以脾胃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郁火发热证。


升阳益胃汤主要针对阳气虚而湿热郁遏之郁火证,其重要病机之一为湿热证,且湿多热少方名冠以“升阳”,乃升脾阳,“益胃”乃益胃之气,升阳益胃寓之补益脾胃以调畅中焦脾胃气机升降,疏散郁火之邪。用于脾胃虚弱,湿热阻滞致气机升降失调之证。辨证核心是脾胃虚弱,湿热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内化郁热。

该方针对脾胃虚弱,湿热中阻,郁而化火证。该方所治脾虚证较升阳散火汤程度重,故以补气健脾为第一要务。方中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元气,欲补中以升阳;陈皮、半夏燥湿化痰;黄连燥湿泻火以除湿热;茯苓、白术健脾化湿;泽泻引湿热从小便而出;柴胡、防风、羌活、独活诸药合用,升阳散火,使湿热从表而解;白芍酸收敛阴,防风药辛散太过而伤阴;生姜、大枣益气补中。全方补中有泻,升中有降,虚实兼顾,温不留滞,散不伤正,共凑益气升阳,除湿清热之功。

图片

升阳除湿汤
苍术(一钱),柴胡、羌活、防风、升麻、神曲、泽泻、猪苓(各五分),炙甘草、陈皮、麦芽(各三分)。

升阳除湿汤出自《兰室秘藏》,主治脾虚湿盛,泄泻无度。

方中升麻、柴胡味薄气轻,助清阳上行;羌活、防风祛风胜湿;辅以泽泻、猪苓清利湿热,祛湿而不伤阴,寓利小便、实大便之意;柴胡、升麻与猪苓、泽泻配伍,一升一降,恢复脾胃升降之功,苍术味辛,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为湿邪困脾之要药;陈皮、半夏行气化湿,神曲、麦芽健胃消食。全方共奏益气升阳,除湿止泻,阳升浊降,邪去泻自止。

从升阳除湿汤可以看出,李东垣善用风药除湿,一则脾主湿,湿邪为患,脾胃阳气不升,水湿之邪下流致泻;二则,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伤阳气,阻塞气机,阳气不升,水运不畅,聚湿成疾;三则,渗利之品,易伤脾阳,而升阳风药,气味辛温,可升发清阳,减其弊端。

图片

补中益气汤

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白术各三分

本方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后世称其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以黄芪、人参、甘草为主,大补肺脾胃之元气,此三位被称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以白术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在补中益气汤立方本旨提到“益皮毛而闭腠理”“补卫气之散解”“实其表”,因此补中益气汤主要通过补益肺卫之气、泻心火达到补中益气之效。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柴胡一两五钱,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黄芩各七钱,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该方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治疗长夏时节脾胃亏虚,阴火上干的主方。是针对脾胃虚弱元气不足、阳气不升、阴火上乘的主要病机而制定。

方中以黄芪、人参、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苍术燥湿健脾,佐以风药柴胡、升麻、羌活以助升发脾胃之气,复运化,利枢机;加黄芩、黄连、石膏以泻阴火、清热燥湿;诸药相合,共奏甘温补中益气、升阳除湿、清泻阴火之功。

图片

小结:
升阳散火汤和升阳益胃汤均有升散郁火之力,但升阳散火汤偏于治阳气被遏之郁火证,其脾气虚程度较轻,且发热以四肢肌肤等经络部位为主,全方除益气升阳之功外,发散郁火之功尤其显著,方中的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分别从不同经脉升散郁火,又以生甘草泻阴火,故其泻火之力较强,以治火为主。


升阳益胃汤偏于治阳气虚湿热蕴结之郁火证,脾虚程度较前者重,除四肢发热外,尚有胃热等脏腑部位发热症状,全方除益气升阳之功外,还有清热除湿益胃之功,方中加白术、茯苓、泽泻以燥湿、利水、渗湿方式祛除湿邪,可见该方在散火同时兼有祛湿效果,并且方中的黄连清热燥湿更是其治疗湿热的最好证明,故其特点就是可治疗中焦脾胃湿热证,即以治脾胃为主;


升阳除湿汤与前两者相比,无升散郁火之功,升阳除湿汤组成中有苍术,是治疗湿困脾土的要药,方中风药以其祛风而发挥胜湿之效,故其在益气升阳之功外,还有除湿止泻之力。

图片

补中益气汤和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同用黄芪、炙甘草、人参、柴胡、升麻,其中黄芪、炙甘草、人参甘温补中益气、益元气,以治脾胃气虚之本,《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称三者“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柴胡、升麻辛散药升发阳气,引气上行。

两方区别在于:补中益气汤用当归身以和血脉,合血为气母之意;橘皮导滞气,又能益元气;白术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合此三药,补益之力更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则用苍术、羌活等风药,加强辛散升举之力,并燥湿化浊;并配甘寒的石膏,苦寒的黄芩、黄连,直泻“阴火”。由此可见,补中益气汤适用于严重的脾胃气虚证候,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则适用于气虚兼阴火亢盛上炎之证。

补中益气汤重在补养气血,可见气虚程度较重,阴火上乘之象不显或尚轻,治以补中、升阳为要;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泻火、升举,祛湿之力强于补中益气汤,可见“阴火”为重,或兼有夹湿,治以补泻同治,脾胃气充,阴火归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