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原反应

 陆增辉 2021-04-14

图片

由于小鲜肉上高原做综艺节目,引发高原反应,所以网上立即出现了一批“科普”。我翻着看了看,觉得基本上都是垃圾,其中不乏是医疗机构给出的正式建议。

高原反应不是什么很罕见的身体症状,也许就在此刻,在西宁、在拉萨、在香格里拉或者是稻城,有人正在承受高原反应的折磨。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什么靠谱的建议和方法呢?我看到有医院建议,可以喝点藿香正气水,减缓因为高原反应的肠胃胀气等不适症状。回想起我在拉萨的经历,当时我刚从香格里拉神气活现地回到昆明没几年,到了拉萨觉得海拔相当一般,所以高高兴兴喝了两罐拉萨啤酒,结果回到房间鼻血就直接喷了出来,然后就是剧烈头疼。藿香正气水相当于40度以上的白酒,不知道推荐它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说起来很奇怪,我在香格里拉呆了一整年,经历过四季,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高原反应。甚至还有一次步行17公里,顺着栈道前往碧塔海景区,身体也没出现什么不良反应。那些体格比我好的同事,整天下班回到宿舍就抱着氧气枕头吸,小脸蜡黄,了无生趣的样子。唯一的一次例外,是我们一群人大冬天跑去吃羊肉炉,还开了个小包间。羊肉炉烧碳,房间又不透风,吃到一半大家面面相觑,因为发现彼此的脸都正发绿,有人撞开门让冷风吹进来,所有人才踉踉跄跄扶着墙跑出去,回到驻地躺在沙发上集体吸氧,场面蔚为壮观。但如果仔细根据的话,那不算是高原反应,而是一氧化碳中毒。

当然,同一个我几年后去拉萨,就突然有了高原反应。它就像是一个缺口,一旦打破了,就总是在那里。我怀疑人人从低海拔上到高原地区,都有点高原反应。但是一般不会觉察,成人习惯了生活里的各种不适和痛苦,所以略微有些气息紧促,略微有些头疼,并不会在意。非得大大地发作一番之后,牢牢记住了高原反应的诸多痛苦,那么之后对于各种细小的征兆就变得很敏感。因为变得敏感,发生高原反应的频率也就变高了。

我的家乡是昆明,海拔1894米(昆明巫家坝机场海拔标高,我还记得),相当于客机机舱内的气压水平。按理说早就应该适应了高海拔生活,但是自从发生过一次高原反应之后,我对气压变化很敏感。哪怕是去西宁,下飞机就感觉到鼻子发紧,身体燥热,太阳穴开始跳动,觉得自己处在反应边缘。但是算下来,海拔高度无非是比昆明提升了300多米而已。长期居住在地海拔地区也会有影响,北京的海拔不到50米,住了十年再回到昆明过年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居然在自己家里发生高原反应。那种时候心里会特别难过,感觉就像是家乡不再喜欢自己了一样。要知道,小时候夏天出门去玩,一定要等我回到家才会让雨落下来。

这么多年里,见过那么多人那么多次高原反应之后,尤其是我自己对高原适应能力的前后变化,我觉得有效预防高原反应的方法就是避免一切剧烈耗氧的行为,包括剧烈运动,饮酒,泡热水澡、过食等等,但也不绝对,避开了这些事情依然无法避免高原反应。治疗高原反应的方法就是下海拔,或者是吸氧,这两件事情都效验如神,可以立即缓解各种症状。但吸氧一旦开始,就不容易放下氧气面罩或者氧气袋,会变成一种习惯,高海拔地区吸氧会让人觉得愉悦。

我的朋友一毛不拔大师找到一种药品说明书之外的用法。这一长串中文是个固定用法,意思是药品的疗效都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医生给你开什么药,一定是对应着说明书上写的那种病。但是,在实践中病人和医生也发现,药物会有一些说明书之外的奇妙用途。比如说抗过敏药里有一类吃下去之后会让人困倦,嗜睡,那不正好可以用来安眠么?的确如此,后来美国商超里经常卖的一种安眠软糖,基本成分其实就是抗过敏药,把副作用当成是主要用途。

一毛不拔大师发现有一种治疗青光眼的药物,在国外经常被登山者和旅行者用来预防高原反应。它叫尼目克司,学名是醋甲唑胺。还有一种更好的乙酰唑胺,但是国内已经不产。其机制是通过抑制红细胞里的一种酶,增加呼吸中枢的兴奋度,以及@……%¥*#!,进而降低高原反应发生的几率。不过,无论是醋甲唑胺还是乙酰唑胺都是处方药,也有一些适应症,需要征询医生的意见才能使用。我查看了一下资料,相关的论文很多,网上用这个方法应对高原反应的人也不少,效果应该比喝藿香正气水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