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测评《气球人》|「华语推理第一人」重写的旧作,读起来怎样?

 文穴阅读馆 2021-04-14

作者:Jay

校对:litcave 工作室

配图:Online

网络上,已经有不少读者把香港推理小说家陈浩基跟日本的东野圭吾作比较,称他为「华语推理第一人」。

其实毫不夸张,前不久,繁体中文电子书服务平台读墨(Readmoo)公布2020年度数据,其中「文学小说」类百大畅销榜和百大阅读榜,陈浩基有五部作品在列,分别是《筷》、《气球人》、《魔笛》、《13·67》和《网内人》。

但是对于大多读者来说,只是听过其名,不见其作。

根据豆瓣读书显示,陈浩基的在内陆出版的目前只有《网内人》和《遗忘,刑警》,可以说,这个「华语推理第一人」称号,还未经内陆读者审视呢。

在以往的文章,我们曾分享过「亚洲书评」栏目中一篇谈论《13·67》的文章《日本东野圭吾,香港陈浩基:他与〈13·67〉》。今天,来谈谈他的《气球人》。

《气球人》原本是作者在2011年初版的作品,当时是四个短篇,今年4月再版,扩写为九个故事,可谓旧瓶装新酒

小说设定是,主角获得一种超能力,只要接触皮肤就能对目标身体输入指令,让其某个部位充气、膨胀或扭曲,最后死亡。而九个故事,是主人公借这股超能力走上杀手之路直至退休的历程。

毕竟整本书是作者分别在两个时期所创作,流畅度如何,也是读者最先关注的。

从主人公获得超能力开始,其实每段情节都没有突兀感,视角的切换可能有点莫名其妙,但剧情的推进掩盖了这一瑕疵。作者谨慎处理了「新」与「旧」之间的接缝,延续原有篇章的文风同时,也丰富了剧情。在这点上可见,作者诚意十足,并没有用扩写来糊弄读者。

但是相对的,由于是2011年写就的小说,自然带有当时畅销读物的痕迹。撇开「超能力杀手」这个较为陈旧的设定不谈,情节的反转与推进,也是比较过时的,情节上的很多进展,读者都能预料到——不是基于对这类小说的熟悉,而是读过一部分后,读者基本能预想自己将会读到什么样的故事。

就好比作者与读者进行一场赛跑。读者不断期待「接下来一定有反转」,而作者则在读者感到「意料之中」同时,又给予读者新的期待。

而九个故事,虽然看似有几个人物先后连接起来,内在逻辑却极为松散,情节毫无新意,不单是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无新意,放在2011年,似乎也欠缺亮点。一个「无敌」的主人公,基本没有遇上真正的前进阻力,所以也是十分平淡无趣的。

小说的紧张气氛很大程度上依赖警察的视角,以及主人公害怕身份暴露的意识这两个方面来营造,而每个事件暂且结束之际,作者又急于出来作解说。这样的快节奏推进下,其实丢失了很多东西,尤其是人物塑造。

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小说每处大段文字都只是作者在我们的脑海中营造一种氛围和设定,倘若快速跳过,也并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实质上,剧情完全能靠人物的对话完成推进。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主人公突然宣布退休,及最后部分他老了后所遭遇的一次暗杀(当然那杀手也未遂),都显得十分草率。而关于主人公对世界的想法还有他获得超能力的缘由,都是同类作品的一般套路。

如果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气球人》勉强能凑合,但跟他的一些得奖作品对比,还真逊色不少。

可以说,《气球人》只是陈浩基的习作,正如他所说是受编辑之邀所写——它更像当初的一个作业,而今尝试要把它变成作品,还是回天乏术。


「后浪·文风」主题书展  进行中

团体参观请联系

阅读执事-萨忒(WeChat:litcav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