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文三 | 春日话柳

 流水船歌 2021-04-14

    雪莱有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那么,什么是报春的使者呢?民谚《九九歌》云:“五九六九,抬头见柳。”柳是春天中发芽最早的树木,所以,人们常常以柳的发芽,感觉到春天的来临。

    杨柳被视作春天来临的标志。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垂下的千条万条的犹如绿色的丝带是谁裁出的?原来是二月间的春风巧手啊!王昌龄在《闺怨》一诗中也极其生动地记录了这一物候现象:“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夫妇两地相思之苦,竟然是由田间青青柳树所触发!

    柳树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有点水土,折下一根柳枝插在土中,它就会扎根安家,蓬蓬勃勃,富有生机。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它就是杨柳生命力极强的一个证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哪儿没有柳的踪影?诗人李益在随军去荒凉的戈壁路上,在山西滹沱河边见到绿柳婆娑,猛然得知春天已经到来,写出了“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的名句。就是在世界屋脊——拉萨,今天还可见到“唐柳”!那是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结亲时捎去的柳树苗的后代。

 婀娜多姿的缕缕柳丝,把历史上的许多传说佳话串在了一起。成语“百步穿杨”是形容勇士武艺高强。杨指杨柳,杨柳叶纤细,战国时神箭手养由基以柳叶为靶,在百步之外竟“百发百中”。晋代才女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在一个雪天里,谢安问下雪像什么样子?有人说:像一把盐从空中撒下,谢道韫说:不如说像柳絮被风吹得纷纷扬扬呢!谢安叹服。后世就称女子有才为“柳絮才”。蒲松龄自称柳泉居士,在清澈见底的柳泉边设茶亭,招徕过往的来客,收集素材,写成了传世之作《聊斋志异》。陶渊明在住宅前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据说,柳姓杨,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呢!公元605年,由开封到扬州的汴河开通,河堤两岸栽满了柳树,春天一到,经风一吹,千姿百态。茂密的柳条好像烟云,雪花般的柳絮四处飞舞。隋炀帝游汴河,看到两岸飘逸的柳枝,兴致大发,御笔赐垂柳也姓杨,并告示民间种活柳树一株,奖细绢一匹,于是柳得宠一时。其实,“杨柳”这种说法并非从隋炀帝始,早在二千年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对此作了科学的解释:“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

    “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相赠表示留念。从汉代起,人们就有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并作有一支广为流传的送行曲《折杨柳》。“灞桥在长安东,跨水筑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段话是折柳赠别较早的记载。灞桥位于长安东约十公里的灞河上,是由长安东去的必经之路,桥附近广种柳树,每值春天,古柳飞絮,犹如白雪舞风,是关中著名的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唐玄宗开元22年(公元734年)春,大诗人李白游经洛阳,夜间听见《折杨柳》的曲子,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传诵千古的的诗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送别的习俗,传至唐代更为盛行,这反映在唐代很多的诗人作品中。如白居易《青门柳》: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那美丽的青青柳条竟被送别的人折个干干净净,连春风都没有可吹拂了。以后,柳成了装饰物,成为节日的点缀。“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佳节,男男女女头上戴柳,表示青春长留,青春永驻。这是多么良好的祝愿啊!

    柳者,留也。她给人们留下了一切美好的希望,留住了亮丽的青春!

       如果你觉得好,就在二维码下面点赞同时请关注上面的 “流水船歌”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