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忙碌着。今年的开学之初和往年有所不同,学校在开学之际一直着手抓教学常规管理,目前主要围绕“备课——上课——听课”这三个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展开。 应该说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有把备课、上课、听课这三条教学的生命线把握住了,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是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运作,不难发现存在诸多的问题,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这对于教育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下面认真反思目前的备课现状,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来备课的——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 1.我的观点:备课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经过充分的备课是不能进入课堂的,如果课备得不充分就匆匆去上课,只能让课堂上得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效的。 要想备出一节好课必须要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在这其中研究学情和学法是至关重要的,一切不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设计都是虚假的,无效的。 2.存在问题:对于备课我们一直在提倡提前一个周备课,即必须将下个周需要进行的课提前备好。可是目前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无法回避,甚至已经在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是备课的形式,二是备课的进度。 (1)究竟是电子备课还是手写教案 教育教学发展到今天,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先进,在很多学校已经具备了人手一机的情况,如何利用好手中的电脑一直是令人纠结的问题。于是利用电脑进行“电子备课”已经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的备课方式,这相对于“手写教案”有很多优势。可是目前的现状就是“手写教案”也是在照抄往年的旧备课笔记,电子备课有的也是在下载网上别人的“成果”,这些做法是非常不利于教育教学的,也会制约自身的发展。其实无论是手写教案还是电子备课,都要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际,是在“真”备课,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抄”教案。 (2)备课进度超前一个周是否合适 超前备课是指备课要早于正常的上课进度,也是为充分上课做好准备。可是目前的情况却是为了应付检查,将教案提前抄写一个周的内容,这种做法除了浪费时间,或许再也没有任何好处。另外备的课过于超前,是否会与正常教学进度的思维相脱节。 其实提前备课完全可以不必超前一个周,只需要赶在正常上课进度之前,这样既可以不是为了赶进度而降低备课的质量,并且可以与正常教学进度相吻合。 3.我的做法:在对于以上备课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是如何进行备课的。 记得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有一个成功的秘诀——年轻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也就是说一节好课其实是通过不断反复修改“磨”出来的。 另外,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正是由于自己体会到了于漪老师“反复磨课”的奥秘,并且也深刻领悟叶澜教授这句经典之语的含义,目前自己的备课一直按照“第一次备课—第一次上课—进行第一次教学反思——进行第一次修改备课—第二次上课—进行第二次教学反思—进行第二次修改备课——完成最终的备课”这个程序来进行。 每节课上课之前,首先根据教材、教参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充分准备以后,进入课堂进行实际操作;第一节上完本节内容以后,立刻针对上课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将教学设计做出第一次修改;在进行第一次反思和修改教学设计以后,进入课堂给第二个班级进行同一课时的授课;课后再次进行反思总结,做出第二次修改。 通过对同一节课的反复磨课,自己发现尽管的是同一节课,可是每次上同一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新意,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也深深体会到教后反思给自己的教学带来的愉悦成功和幸福感。 4.我的感悟:回顾以前写教学反思,感觉很是惭愧,几乎是在走形式,就会为了应付所谓的检查。如今通过课后不断反思,自己已经尝到了写教学反思的甜头,其实写教学反思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每节课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同样也会有感觉遗憾和不足的地方,只有及时捕捉灵感的火花,才会让自己在不断反思中得以升华。 其实目前制约教师个人成长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教师每天要做很多无效的劳动,把很多精力浪费在太多的行政干预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这也是为何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却始终不见成效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几乎没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只是在执行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行政指令。 看看现在的各种检查只是在走形式,例如每周的教案写多少篇,是否写得工整详写;作业一周要批改多少次;听课多少节;开公开课多少节;学科教学计划;理论笔记多少页;业务笔记多少页……等等,这些根本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自身的价值。绝大多数的老师的生命就是耗在了抄教案写计划这些毫无用处的无效劳动上了,哪还有幸福感可言,让人感到痛心疾首。 正是由于自己看到了这一点,良心驱使我一定要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对于每一节课自己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备课,每节课结束以后,我更多想的是这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哪些地方学生存在疑问,下一节课我应该如何修改调整。这些工作从来是不会有人来检查的,也无法进行检查,可是恰恰就是这些无形的劳动才是智慧所在,才是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精华所在。 总之,不能为了应付检查而去备课,甚至只是在抄写旧教案,那样只能让自己的青春岁月消失殆尽,最终自己也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学生总有一天也会把你赶下讲台。只有为了孩子去“一日三思”,始终为了孩子去备课,才会让自己的备课真实而有效。 |
|
来自: 潘书朋5n2xo3hm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