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教学反思:关于课本资源进行调整的几点想法

 潘书朋5n2xo3hm 2021-04-14

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误差”的知识时,发现教材的编排有些不顺畅,主要是在于思路出现跳跃式情况,以下是自己的一点反思以及修改以后的新思路:

一、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实际上课效果来看,初步计划将新课学习的五个学习内容进行一下调整。其中课本原来安排的顺序是: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误差,可是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在学习完“长度的测量”这一知识点以后,由于学生要学习如何正确读数,自然就可以引出“误差”的问题。

建议进行调整,重新调整以后的学习顺序是“长度的测量、误差、时间的测量”,这样一来,在学习“时间的测量”时,紧接着就可以和课本中“科学世界”(计时工具的变迁)进行衔接。

二、调整以后的新思路:

第一步:出示以下题目(关于刻度尺的读数习题)

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从A尺看是______cm,从B尺看是______cm.

设计意图:学生完成这道题目,自然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何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却由于测量工具和测量者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由此教师可以自然引出“误差”的概念。

第二步:学习“误差”的相关知识

结合上述题目的结果引出误差的概念、产生误差的原因以及减小误差的。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误差的原因:测量工具不够精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者本身的限制。

3.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

设计意图:以上关于误差的相关知识,都是从刻度尺的读数自然引出的,思路没有出现跳跃,感觉很顺畅。另外,对于减小误差的又一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结合习题进行强化。

第三步:有关“时间的测量”的学习思路设计

对于时间的测量这部分知识,设计将课本资源进行如下调整:

1.补充机械停表的读数:

在学习了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学生对于机械停表的使用和读数,几乎是一片空白,可以在此结合《伴你学》进行知识拓展:

(1)《伴你学》P5“与你探讨”——“怎样正确使用停表”;

(2)《伴你学》P8第14题——“如何进行停表的读数”;

2.关于“计时工具的变迁”的知识拓展:

这部分知识拓展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科学世界”

(2)教师借助PPT课件播放相关视频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既可以学习机械停表的使用与读数,有对于计时工具的变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对于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敬畏之心。

总之,对于课本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敢于质疑,不断调整教学思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既要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内容,还要增强学生的思维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