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教学随笔:“力及其作用效果”课时设计思路

 潘书朋5n2xo3hm 2021-04-14

 “力和运动”是初三物理下学期的起始章节,由于本章节是力学部分的基础,尤其对于后面学习压强、浮力等知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引导学生开好头。其中第一节课重要学习力的概念,这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力学知识有非常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只是是零碎的'肤浅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同许多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形成力的概念过程中要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达到初步认识、深化的目的。下面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第一课《力及其作用效果》的设计思路整理如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师:播放嫦娥三号发射过程,从而引出力和运动一章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将嫦娥三号发射的视频进行回放,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空间领域取得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借助这一素材说明包含力和运动的知识,从而进入本章的学习。)

师:生活中,大家经常谈到力。请同学们想想,在你们周围,你们在哪些地方感受过力?

生:讨论列举日常生活中力的实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的板书。)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例子很好。力在我们生活当中是经常碰到的,但是力是看不见的。怎么确定力的存在呢?(通过上述例子。让学生找出确定力存在的方法。)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感知力的存在最初是从肌肉紧张得出的,另外人们认识力都是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感受到力的存在的。那么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力的存在及其作用。)

第二环节:课堂探究

知识点1:力

探究活动1:力的概念

师:刚刚大家列举有力存在的实例,在物理学中常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生:试着去归纳力的概念;让同学们想想,要想产生力,至少应该有几个物体?

师:大家应该对力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1)力不能脱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2)物体是否接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作用的依据

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②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力的存在的同时,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力。)

探究活动2:力的符号和单位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力“,这是在力学部分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用符号“F”表示。另外力还有单位及其单位的符号,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第二自然段,回答力的单位是什么?

生:阅读课本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习力的单位的时候,要给学生介绍有关“牛顿”的事迹。)

探究活动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请同学们完成想想议议中的两个小实验,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生:完成以下两个小实验。

活动1:鼓掌时,双手有什么感觉?

活动2:用力拉和压弹簧,双手分别有何感觉?

师:请同学们再观察以下两个现象

生:讨论后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讨论列举生活中有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例子。

(1)在打鸡蛋时,鸡蛋磕在碗边,鸡蛋会容易碎?

(2)运动员在进行跳高或跳远比赛时,必须用力蹬踏地面,才会跳得高或跳得远。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在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基础上,通过小实验和列举实例,让学生明确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从而可以得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一来对于“力的概念”的理解就完整了。另外,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得结论。)

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活动4: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橡皮泥、足球、气球,请几个学生代表上台对这些物体施加力(可让学生采取任何方式对物体使加力)。

生: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思考以下问题:

①踢足球和抛气球所施加力的作用有什么相同之处?

②捏橡皮泥和捏气球及压足球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体会力对物体所产生的效果,同时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乐趣。)

探究活动5:演示实验

师:演示实验将小铁球沿着斜面滑下,在小钢球的正前方和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上放一磁铁,观察小铁球运动情况。

  生:交流与讨论,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还能使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归纳与总结: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改变运动的方向。在物理学上,我们把这三种作用效果归为运动状态的改变。即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以及分析能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本专题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分析物体受力前、后运动状态的改变。)

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

探究活动6:探究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有力的产生,就会有力的作用效果,下面请同学们进行以下实验,并且思考为何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生:完成以下实验

①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上讲台拉相同的弹簧拉力器,看谁把弹簧拉的较长;

  ②再请男同学在弹簧不同位置拉弹簧,比较前后弹簧被拉的长短

请女同学压弹簧与拉弹簧进行比较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观察之后,交流讨论,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物理上把他们称作力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知识点4:力的示意图

探究活动7:学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师:为了表示力的三要素,我们在物理学中经常采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学习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生:阅读课本并学习力的是意图的画法。

师:规范画法

第三环节:课后探究

探究活动8: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探究活动9:列举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做用点都有关系。

探究活动10:用力的示意图表示被马拉动的车辆所受的牵引力和阻力。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