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教育随笔:课改的终极目标是指向师生的核心素养

 潘书朋5n2xo3hm 2021-04-14

昨天(3月1日)下午和一位同事就孩子的成长问题,做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探讨。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家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尤为关注,也就不得不让人重新来思考:课改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课改的效果到底如何,究竟谁更有发言权?

课改的动力源——一所好学校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领路人

同事的孩子就读于我们这里的一所民办学校——莱州双语学校,对于这所学校其实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尤其是在我们当地很多人是不认可的,有些人片面的认为这所学校存在很多作秀的成分,只是在做一些表面文章。可是难能可贵的是,双语人没有质疑和彷徨,毅然走在一条看似艰辛无比却光明无限的路上。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任何一种教育教学行为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之后,方能显现出一切正确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人来不及等待花开的季节,都在追求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教育效果,这恰恰就是在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值得庆幸的是,双语学校有个大智慧的领路人——赵福庆校长:作为本应在家退休颐养天年的教育人,毅然奋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只因心中有个美好的创新教育梦,心中有大爱必然会有大智慧。如今莱州双语学校在赵校长的高端引领下,立足于以“艺术体育教育”为课改点,用课改的实际成效,让周围的质疑声中渐渐消失,不再是最初那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民办学校,如今已经走在全国创新教育的前列。

双语学校能够有今天靓丽的风景,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得益于有个懂教育的好校长。相反,一些公办学校的教育为何让人不敢恭维,就在于所谓的领路人未必有大爱的教育情怀,也就缺少教育智慧,这不能不说一所学校的悲哀,因此家长和学生选择就读的学校首先要看一所学校领路人的素养如何。

鉴于此,目前进行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就是在选拔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做学校的掌舵人,不过值得惊醒的是,“校长职级制”改革这篇文章未必能够做好,只要是行政部门任命校长,那么“校长职级制”改革就是在走形式,真正懂教育的领路人的产生,必须由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民意投票参与,否则又是一场“游戏”而已。

课改的突破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

一所好学校除了要有一个大智慧的领路人之外,还需要一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一所学校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教师的专业成长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记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说过:校长的第一使命只能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的工作没有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重要、更基础、更持久的了。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也曾说:校长的使命发展教师第一,发展学生第二。这里的第一、第二显然不是说重要性第一、第二,而是说,只有教师发展的工作做好了,学生的发展才能得到实现。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双语学校之所以能够从在如此薄弱的教育环境中得以突围,就是在于学校把教师的专业成长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引领教师读书写作,还是专业发展,双语学校都走在前列。在其他学校就连远程研修、校本培训都在消极对待,走走形式的时候。智慧的双语人却在不断的充电,假期更是教师自我拔高的好时机,而其他学校的老师却是在真正“享受”假期生活。

再来看看山东省东平实验中学,在殷复科校长的引领和倡导下,“青蓝工程”更是学校一道靓丽的名片。无论是莱州双语学校,还是东平实验中学,都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学校发展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可是再来看看有的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几乎是一张白纸,完全是教师的“自生自灭”。一个不读书、不思考、不考虑教师的利益,只是将学校当作自己谋私欲场所的人,最终只能把自己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如今课改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一所学校课改的效果究竟如何,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可以得到答案。为此,《中国教师报》褚清源编辑曾说过:课改的下半场一定属于那些不为功利而课改的人,属于那些坚守课改立场、坚持行动研究的人,属于那些在微创新中不断改进的人,属于那些善待教师,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人。

课改的落脚点——学生的素养源自于思维的开发与培养

一所学校的课改是否成功,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昨晚和同事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作为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妈妈,孩子的成长让她深刻感悟到了双语学校立足创新教育的课改效果。

先来看看第一件事情:孩子做了一道数学题,孩子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是不一样的,有点儿复杂。如果换做一般的老师,会立刻否定孩子的做法,一顿批评之后就强行将教师的思路灌进孩子的大脑。可是双语学校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让人很欣慰:首先肯定了孩子的求异思维,然后再和孩子进行思维碰撞,将孩子的思路与老师的做法进行交流沟通,最终既让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又巧妙地让孩子找到了这道题的最佳得到思路,这不就是我们目前课改的一个很好的小案例吗!

我们目前的教学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一切为了分数,于是很多课堂教学都在走一个捷径,有的课堂往往忽略求知的过程,而是直接将知识点告知学生,科学规律也越过探索的过程,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然后就是让学生刷题,进行机械化习题训练,最终也就为了考试。何至如此,就是目前以分数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考试分数也就成了应试教育的一块遮羞布。

再来看看第二件事情:同事的孩子今年刚上小学四年级,在寒假期间偶然发现孩子既然会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且连接出简单的电路。这完全出乎家长的预料,因为这部分知识属于初中物理的电学部分,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物理知识的小学孩子,在没有任何指导的前提下,能够自学独立完成简单的电路绘画与连接,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

其实孩子能有这样的能力,还是得益于双语学校致力于课改的研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也就再次说明了,所谓的课改就是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而是把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始终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因为独立思考、独立人格才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要素。

以上是昨天和同事一番交流的感悟反思,也深深感悟到:课改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在指向师生的核心素养。只有教师具有虔诚的教育情怀、创新的实践智慧、救赎的突围勇气,才会让自己成长为独立思考的人,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每个孩子的核心素养都能够得以提升,也就能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么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还会远吗?!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