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观涛:从观察者到思想者 | 双体实验室

 文殊院士 2021-04-14
金观涛:从观察者到思想者 | 双体实验室

双体实验室接着《金观涛:理性在困境中》《金观涛:建构主义的尝试》《金观涛:量子力学的黑箱解释和鱼龙混杂的哲学遗产》《金观涛:对经验可靠性标准的重新考察》《金观涛:同一性疑难和结构稳定性》《金观涛:我们仍在笼中谈哲学》《金观涛:“客观存在” 存在的条件》系列文章给大家推荐金观涛老师所著《人的哲学》最后两节内容。

在前文中,我们了解了有关“观察者”在判定客观存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今天这一篇文章中,金老师进而提出,人应从观察者层次中超越出来,成为思想者。虽然人生来是自由和孤独的,人可以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但是如果没有社会性,也就不会有人从观察者向思想者的超越,不会有文明和科学,也不会有人清醒的自我意识。

《人的哲学》推介到了尾声,我们借金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每个人都有一死,但这不等于说一切价值都是虚假和短暂的,人可以去追求那永恒的价值和不朽的目标,把个人孤独的人生投入到人类互相沟通和用科学规范的共同探索中去。

金观涛:从观察者到思想者 | 双体实验室

理性的飞跃:从观察者到思想者

文/金观涛

一旦理解观察者的建构与在受控实验中控制某些条件为内稳态等价,那么我们前面提出的在有观察者之前(或如果世界上没有观察者),世界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众所周知,历来这个问题对主观唯心论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建构主义在这个问题面前也是含糊其辞,而我们则可以正面而清晰地回答它。

根据客观性存在条件的讨论,当观察者b(i)不存在时,必然有两种情况,对于那些在认知结构中和b(i)无关的O(i),它依然客观存在,而对于那些依赖于b(i)选择的O(i)则随着观察者的消失而消失了,正如生态系统中互相依赖的物种中有一种消灭后,与其相关的生态结构必然改变。但地球却依然存在,太阳却依然在天空照耀,这本是一个平凡的真理,至于考虑在有观察者之前世界是什么样子,它也无非要求我们去进行某种条件变换,去考察那个观察者出现之前条件下的世界。其实这正是现代有关生命起源研究的课题。

也许,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困难需要克服。本章所作的有关客观性存在条件的推导和观察者等价于观察条件选择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如图4.1所示(图略)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的,而这一认知结构的存在必须是对更高一个层次的观察者b(j)而言。我们去考察一切观察者不存在时,世界是什么样的,这等于说b(i)和b(j)都不存在。这时,我们如何肯定认知结构的存在呢?我们几乎又重新落到主观唯心论和唯我论设置的深渊中。

其实,这个疑难是表面的,我们可以利用b(i)和b(j)两个层次的认知结构和O(i)的关系分析,把上述结论严格推导出来。现在我们来考察第二层次观察者b(j)与b(i)的认知结构(如图4.1所示的认知结构)耦合,我们得到图4.4.显然,作为观察由b(i)和O(i)耦合成的认知结构的更高层次观察者b(j),它和这个认知结构的关系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b(i)的认知结构是b(j)的建构,它是不能独立b(j)而存在的,第二种可能是b(i)的认知结构和b(j)不相关,即b(j)对认知结构的观察不影响这个认知结构。

金观涛:从观察者到思想者 | 双体实验室

也就是说,对于这个更高层次的观察者b(j)和认知结构的关系,同样有满足之前所讲的条件②和不满足条件②两种情况。而b(j)和黑箱O(i)的关系也有满足条件②和不满足条件②这两种可能,因此当我们考虑一切观察者不存在而这个世界是否存在这一问题时,相当于综合起来考察b(i)和b(j)不存在对O(i)有什么影响。

分析b(i)和b(j)与O(i)的关系的各种组合可能,我们可以得到图4.5。即可以得到四种组合M(11),M(12),M(21),M(22)。M(11)表示在图4.1所示的认知结构中,O(i)和b(i)的关系满足条件②,即O(i)独立于b(i),而对于更高层次观察者b(j)和认知结构的关系也满足条件②,认知结构也是独立于b(j)的客观存在。这时M(11)表示直观唯物论和经典力学早就描述过的境地;一切观察者不存在对整个宇宙不会发生丝毫影响。而M(22)则表示O(i)是b(i)的建构,图4.1所示的认知结构也是b(j)的建构,它是建构主义和量子力学所描绘的情况。

金观涛:从观察者到思想者 | 双体实验室

离开观察者的客观存在,自然界的形态将变得不确定。显而易见,宇宙和人的关系是M(11)和M(22)两种情况的混合,世界某一部分和观察者无关,某些部分和观察者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考虑没有观察者时,世界是什么样的,答案肯定是:如果人类某一天被毁灭了,世界一部分依然存在着,如地球、天体;而世界那和人建构有关的部分将会消失!这本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直观唯物论和主观唯心论中却得不出来!

一般说来M(21)和M(12)这两种组合是没有意义的,只有M(11)和M(22)才代表真实的情况,因为b(i)和b(j)都是具有类似神经系统的人,即虽然b(j)比b(i)高一个层次,但我们在认识论中总可以假定b(i)=b(j)。这样当b(i)的对条件的控制不影响O(i)时,旁边站着一个旁观者b(j)也不会影响整个认知结构。反之,当O(i)离不开b(i)的建构时,认知结构也离不开b(j)的建构。M(12),M(21)这两种b(i)和b(j)不等价情况在真实的观察中很少有可能出现的。

但是只要我们少许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就可以发现,M(21)和M(12)这两种组合是有意义的。例如M(21)可以表示这样一种情形:虽然O(i)是b(i)的建构,但对于更高层次的旁观者b(j),他对b(i)认知结构的观察不会影响这个认知结构。虽然b(i)和b(j)是相同的,但只要b(j)对认知结构没有反作用,即它仅仅代表b(i)对自己观察世界过程的思考,那么就必然可以认可M(21)存在的合理性。

人总可以假定我们对某一种现实过程的想象或思考是可以不干预这个过程本身的,即观察者b(i)一方面在认知结构4.1中是一个对O(i)的建构者,他的真实观察过程会影响O(i)的状态,但人之所以成为人,他不仅仅是观察者,还是思想者,他可以完成一种转化,即把自己想象成b(j),他去思考自己的观察,他不认为自己的思考会影响认知结构。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同时身兼b(i)和b(j),b(j)是一个悄悄地监视一切人对自然观察和改造过程而不干预这一过程的理想观察者。

而M(12)则代表与M(21)相反的情况,b(i)的认知结构是b(j)的建构,但O(i)却是b(j)的客观存在。这是一个颇为奇特的世界。对于低层次的观察者b(i),在他看来是独立于自己的客观世界实际上是一个高层次观察者b(i)的选择和建构。这种情况和一些科幻小说中所描绘情形类似:人类生存的世界只是外星人进行环境保护下的动物园。至今为止,科学尚未证实,世界上有比人类更为强有力的建构者的存在。

因此把b(i)当作人类,目前还看不出有多大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把b(i)看作动物,那么动物确实生活在一个类似M(12)的世界中。目前生物所生存的环境越来越依赖于人类的建构。但这种环境对于动物(例如蚂蚁)它却可以是一种客观性。或许今后研究动物的知觉进化,考察M(12)这种模式是有意义的。M(12)可以用来表示的另一种情形是:b(i)代表观察者个人,b(j)代表社会上所有人对某种环境的建构,这时M(12)确实表示个人怎样在一个不依赖自己意志的共同体中生活和认同问题,它确实展开了我们至今尚未知晓的认识论的种种方面。

把M(11)、M(12),M(21)和M(22)这四种情况和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那些基本的哲学流派进行某种对比是意味深长的。众所周知,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从来就有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二元论这四个基本的哲学立场。我认为,很可能上述任何一种哲学立场都是对M(11),M(12),M(21)和M(22)这四种基本情况被夸大到绝对化的结果(图4.6)。如果对M(11)进行绝对化,显然就是18世纪牛顿力学钟表式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只看到M(22)而忽略其余,那必然得到主观唯心论结论;将M(12)的绝对化和无限夸大可以导出一个有人格的但却有至高无上建构能力的主宰存在,它是客观唯心论的;M(21)则代表某种理性主义的二元论立场。

金观涛:从观察者到思想者 | 双体实验室

现在我们则可以知道这些哲学观也许都有某种合理的内核,但都犯了以一个局部代替全面的错误。今后理性的哲学必须将其观察者和自然各个层次各个角度的分析综合起来,它是人对自己和自然关系的更高层次更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要求人不仅从具体的观察者b(i)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观察者b(j) ,而且要认识到M(11),M(12),M(21),M(22)各种复杂情况——这意味着人将成为一个近于上帝的观察者。根据我们的认识论模式,似乎存在着四个世界,当然,这里“四个世界”和波普尔的“三个世界”说的着眼点是不同的。

回到唯物主义:整体演化论

上面的讨论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或许对于理性最为重要的是,人从观察者层次中超越出来,成为一个思想者!如果仅仅考察观察者的建构这一个层次,一只蝴蝶,一只狗和人没有本质差别,世界都是它们的建构。人之所以成为人,不仅由于他们可以用受控实验来扩展自然界给予他们的神经系统,不断扩充自己的可靠经验。更重要的,他们可以完成一种由b(i)到b(j)的自由跳跃,他可以自由地由一个观察者转化为对自己观察的思想者,去思考自己的观察,并把b(i)和b(j)各种组合放在自己思想之中。

我认为,人类理性的成熟意味着人在大量受控实验中认识到如下一个事实(或者说被实验证明的假设):当人用思想去模拟某一个实际操作和观察过程时,思想一般不会干扰操作和实验(除非我们特别设计脑电波影响实验的装置)。这实际上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但是,几百年来,这个前提都被形而上学曲解。由于缺乏严格性,人们不由自主地总把这个前提等价于M(11)。这也正是为什么我认为,彻底的理性主义者依然必须是唯物主义的。

因此,我们可以用思想无畏地想象一切——包括观察者的起源。科学经常迫使我们去思考人是从哪里来的,去考察思维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甚至是宇宙的起源。这实际上等于人不断超越作为一个单纯观察者的地位而成为这个世界至高无上的思考者,人把一切观察过程,把各种观察过程对外界影响,把条件的产生和消失的变化过程都放到理性和思想之光照耀之下。他思考这一切,用一个思想模型来代表这一切,人把自己放在一个近乎于上帝观察者的位置!

在一个近于上帝的观察者——大无畏的思想者看来,世界是什么?认知结构是什么?仪器是什么?具体观察者又是什么呢?只要根据我前面提出的观察者的建构和某种条件选择等价原理,只要我们站在观察者之外来思考观察者,那么在我们面前是各式各样的组织系统、认知结构实际上也只是某一类组织系统。

我在《整体的哲学》和《发展的哲学》中曾把组织定义为功能耦合系统,其中每个子系统都有输入输出,于系统输入就是子系统存在的条件,输出为子系统的功能。而一个完全的功能耦合系统就是子系统的功能和条件互为因果,互相支持,一个子系统的输出为别的(或自己的)子系统的输入。而建构主义所谓认知结构的封闭性恰恰是把观察者和对象看作一个组织系统。因此,包容建构主义的新哲学必定是建立在研究组织系统存在和演化的一般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是整体演化的哲学!

为了证明我们透过建构主义的脚手架发现正在建造的新哲学大厦乃是整体演化哲学的一个部分,我必须再次概述一下我在《整体的哲学》和《发展的哲学》中提出的如下两个基本公理。

1.任何一种具体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世界上没有不需要条件的存在,我们将其称为条件性公理。

2.任何确定的存在总是处于不确定的干扰海洋之中。即当我们依循某种条件下某种规定性时,一方面是描述这种规定的确定性;但同时必须意识到,无论是作为条件的规定还是作为性质的确定性,每时每刻都受到不确定的但又不可绝对排除的干扰包围,我们将其称为不确定性公理。

在《整体的哲学》中,我从条件性公理出发来阐明什么是有组织的整体。把组织系统定义为各个部分互为条件的功能耦合网,并且证明了它是通过各个部分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来保证了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能看作部分简单的相加之和。现在我们在认识论中也发现了类似情况:不仅观察者的建构作用可以用条件性公理来描述,我们在第三章讨论的认知结构实际上也只是一种由观察者和认知对象耦合而成的某种组织。

更重要的是,在近于上帝的观察者眼中,观察者的神经系统本身也是某种复杂的组织系统,我在《整体哲学》中曾指出神经系统也可以用某种互为条件的耦合系统来表示,它同样是一组复杂的内稳态集合。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出一个多层次组织系统互相作用的画面。因此,研究组织系统存在和演化的讨论毫无例外地可以运用到认知结构中去。

在《整体的哲学》和《发展的哲学》中,我曾证明,只要反复运用条件性公理和不确定性公理,我可以把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推演出来。例如,由于任何组织系统都是处于干扰的海洋之中的,那么必然只有那些具有内稳机制的功能耦合系统才能存在,当组织系统是多层次时,我们还要考虑结构稳定性。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复杂的组织都是多层次的,因此内稳态和结构稳定性是组织系统存在的条件。

读者或许已经发现,我们在第二章对认知结构本征态的研究和第三章对认知结构稳定性的分析和上述讨论几乎如出一辙,我们用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来证明经验可重复可社会化的条件,正是将结构稳定的组织才能存在这一普遍结论用于作为认知结构这一特殊的组织。

勿庸赘言,当我们研究的对象从一般的组织转到作为认知结构的组织时,组织的结构稳定性当然转化为认知结构的稳定性,组织的内稳态就转化为认知结构的本征态,这样用于探索组织内稳态存在和结构稳定性的条件当然也就转化为认知结构中人类获得经验可靠性的条件了。这样,我们可以说,本篇第二、三章全部内容也可用条件性公理和不确定性公理推出。

这里唯一的不同,就是组织系统的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考察的范围比认知结构有关讨论更为宽广,结论也更为普遍。因为认知结构只是某一类特殊的组织,它的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只是组织系统普遍的结构稳定性的特例而已!

一旦我们把认识论放在一个更为广宽的哲学背景中考察,那么我们很容易将第三章得到了的结论作重要推广。其实,在第三章中,我们的所有推断是建立在认知结构的封闭性之上的,如果我们结合第四章分析,我们可以说第三章的认识论只讨论了认知结构不满足条件二的情况,它只是一种描述M(21) 和M(22)的认识论。那么在M(11)情况下,观察者获得的黑箱状态O(i)不再是认知结构本征态,这时第三章的讨论还有效吗?

根据条件性公理和不确定公理,我们可以断言第三章的讨论仍然有效,因为O(i)只要是客观存在,它同样要具有稳定性,差别仅在于,O(i)不是认知结构的本征态时,而是别的功能耦合系统的内稳态,因为对于观察者,如果要使对O(i)的经验有可重复性和可社会化,O(i)必须是某个组织系统的本征态(虽然这个组织系统不是认知结构),它同样要满足当条件受到无穷小干扰时能够保持自己存在的机制,无非这种机制不是认知结构规定的。

研究这种机制,必须诉诸于一般的组织理论。也就是说,对于一种包含M(11),M(12),M(21),M(22)和观察者起源在内的认识论,我们必须突破认知结构,考虑包括其余组织系统在内的一切组织系统!

或许,读者还能发现更多的类似之处,例如,人类受控实验结构中可靠经验的开拓是按以人为中心的内稳态序列{A(i)}→{B(i)}→{C(i)}→……展开的,它和整体哲学中讨论的生长机制很类似,确实,发现知识之树的生长和生命之树的生长存在着深刻的一致性是激动人心的。他激发着人们去进一步从组织系统演化的角度探讨科学史,人的心灵史。我们的面前展开了一个辽阔的视野,相比之下在本书中所做的一切探讨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只走了几步,至今为止,我们还不能预见,沿着组织系统的基本公理,我们能走到哪里,我们还会得到哪些令人惊奇的新发现。

展开整个理性的科学认识论不是本篇的任务。我仅仅想证明人类科学理性的基础仍然是坚固的,或者它实际上从来未曾真正动摇过,那些被科学新成就潮流冲走的只是浮在理性奠基石之上旧时代思想之残渣。今天,经过思想的千锤百炼,那些作为未来理性哲学大厦的柱石开始显露出来,它们在旧思想体系崩坏的狂风暴雨中巍然屹立,并且坚不可摧!

把条件性公理和不确定性公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某些对比是发人深省的。众所周知,辩证唯物主义有三个最基本的出发点。第一条原理是世界的客观性,第二条原理是世界从基本性上动荡不安,是发展变化的,第三条原理是人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客观性原理和我提出的条件性公理有相近之处,而发展原理和我提出的不确定性公理很类似(详见《发展的哲学》),第三条原理似乎也谈到了认知结构的封闭性。我们几乎发现,我们提出的新理性主义——整体演化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规律更精确的表达。因此,它证明唯物主义的辩证理性可以重建!

但是,必须指出,整体演化哲学的公理比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更精确,更科学(因为它是建立在二十世纪科学新成果之上的)。我们可以预言,辩证理性的重建不是仅仅去恢复原有哲学体系的活力,重要的是哲学家的任务仍和科学家一样,他必须勇敢地创新,无畏地探索。新理性主义的曙光已出现在地平线上,一个壮丽的历程已经开始而远未完成!

结束语:展望人的哲学

本篇是在严冬中动笔的,现在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我即将开始那疲劳的长途旅行,我们的讨论不得不就此告一段落。

严格说来,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如果说本书的主题是重建理性哲学,那么我刚刚开始涉及就匆匆停笔,这会使读者感到煞风景。全书讨论的问题完全是知识论或方法论的。我花了大量篇幅来研究客观性,并在整体演化论的公理基础上重申了科学规范仍坚不可摧,并声明辩证理性可以重建。

然而这一切充其量只是给出了“人的哲学”的基础,而不是哲学本身。因为从这些原理出发,可以推出哪些有关价值观和伦理准则,我们并不清楚。当然,道德理性从来不能由知识理性直接推出来,但是道德理性的结构和知识理性的结构必定是互相适应的。知识理性的结构一旦清楚了,这就给我们一个展望未来道德理性的出发点。我们对人行为价值合理性的研究也可以通过由科学知识铺成的大道站立到时代的山巅之上!

众所周知,道德理性核心问题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一切有关人行为规范合理性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个人应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几乎可以说,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是同构的,而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则必须依靠知识理性来解决。这样,解决了象客观性这类纯知识的问题,也就必然对未来道德理性的展望提供启示。

也许,客观性存在条件的发现对未来哲学最有力的支持,就是我们必须重申理性主义的大无畏原则。虽然随着人的精神和知识空前的解放,出现了二十世纪如洪水般卷来的思潮的巨流。人类的各种本能、潜意识,那被历史上宗教或者说文明的创造物长期压抑的人类思想和情绪的梦幻,如同鬼怪一样一下从阿拉伯的魔瓶中释放出来,这使得今天的哲人猛然发现人的精神世界从本质上仍是非理性的。

但是经验可靠性的哲学研究证明,理性主义仍然具有支撑生活在梦中和非理性主义情绪中的现代人的能力。虽然在形形色色非理性主义思潮冲击下,二十世纪的理性主义的重建是极其艰难的,但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今天,理性主义结构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大和牢固,因此,当代人可以比历史上的人更彻底、更大无畏、更自由地思想。

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思想的彻底解放会动摇理性和真理的基础,思想的自由可以使我们去想象那些罪恶的行径,但我们却没有必要因为想象犯罪而感到害怕,因为大无畏的理性的太阳仍在天空照耀。我们不会因为狂热而变成真正的疯子,人类也不会因为具有毁灭自己的能力而真正去毁灭自己。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生活在整体的世界之中,而整体是和谐而宏伟的存在,只有凭借理性才能正确地揭示它,把握它,每个生活在整体中的个人必须珍惜它,这样它才能成为未来人进行健全而大无畏探索的保证。总之,未来的人可以允许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更偏激并尝到更多、更丰富的非理性的思想的果实,科学理性之树已经壮大到足以支撑它们。

就道德理性的出发点而言,我提出的“人的哲学”的基本构架和直观唯物论以及主观唯心论都是不同的。在直观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那里,客观性是不需要条件的,是人无可奈何必须承认和接受的铁的事实,它是一种与人无关的存在,客观规律则是人必须服从的冷冰的铁的必然性。虽然哲学家一再强调人对世界的改造和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充其量只表现在对规律的顺应而很难作为一种和整个哲学融为一体的革命精神。

在主观唯心论那里,世界是以每个自由的个人为中心的,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人生如花开花落,世界只是属于每个个人的心中的世界,随着个人意识的消失,世界的意义也必然随着烟消云散。因而在这种哲学观中,人本身虽然是自由的,但必然孤独,人虽然可以在创造中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但创造既非永恒也非不朽。相对主义如荒诞的怪梦一下笼罩着短暂的人生。每个人在诉诸自己存在之时必然发现这种存在将要消失在虚无之中。

我们提出的人的哲学则认为这两个基本构架均是对人在自然界位置的片面的曲解。人的哲学所描述的世界比建构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更需要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并发现了具有科学精神的人类作为一个把个人团结为不朽共同体的意义。

首先,那个冰冷的没有观察者存在的世界是存在的,那就是死亡和虚无。那些强迫人服从、人类除了去顺从它以外别无它择的自然规律也是有的,但它们不是世界的全部。严格说来,它们只代表了人尚处于孤立状态和童年时代所面临的世界。今天人类已经成人,那普罗米修斯偷来的天火已燃成了熊熊的火炬,将来世界越来越依赖于人的建构。人已有能力在善和恶、生和死、兴盛和灭绝之间作出选择。

每个人都知道,选择从人诞生那一天起就引导着人生,它是人每天都在做而且可以说是人们做的全部事情。然而选择并非如直观唯物论认为的那样,只是对必然性的适应和顺从,也不是如建构主义和主观唯心论所认为的那样可以绝对自由和随心所欲。

人每一步选择都需要理性的思考人和外界整体的关系。因此也可以说,人的哲学是一种强调科学合理地进行选择的哲学。因为我们需要选择,并对选择的那深远的影响和不可逆转的后果负责,我们才要去研究人面临可控变量后面那漫长的自然规律之链。理性每一次进步都是人对选择盲目性的减少,因此以人类本身为目的就可以赋予理性以意义。

人的哲学不承认那与每一个个人都无关的绝对客观的价值,那超越人类的目标以及可以从外部强加给人类的价值准则也是虚妄的。但正因为人的哲学从人和自然整体合理的关系来理解价值,那么价值观必然是人对自己和人以及与外部事物关系某一个方向和方面思考的结果。

因此,全面地思考价值观,必然会发现理性的怀疑精神和价值中立原则在科学上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不可少的。但是其准确的含义不是上一个世纪哲学家认为的那样,价值中立是力图在判断中排除人的价值判断,而是从更高层次上去思索价值是什么,以及去诉诸检测真理和谬误的科学精神和规范!

人的哲学把人类的创造和趋向完备当作人类共同体的最终意义。虽然对每个个人来说,日常生活本身就是意义,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偏好使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价值取向,而使世界成为丰富和多元的,但对整个人类历史来说,纯属个人的价值取向必然如过眼烟云。人不能要求个人的享乐和经历达到不朽。

每个人都有一死,但这不等于说一切价值都是虚假和短暂的,人可以去追求那永恒的价值和不朽的目标,这就是他必须把个人孤独的人生投入到人类互相沟通和用科学规范的共同探索中去。我们必须理解,虽然人生来是自由和孤独的,人可以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但是如果没有社会性,也就不会有人从观察者向思想者的超越,不会有文明和科学,也不会有人清醒的自我意识。

因此,我们可以说虽然每个孤立的个人是渺小的,但每个人都有和他人同类的身体和大脑结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代表人类。自从人吃了智慧之树的禁果,他们终于发现了存在着与他们身体和思想结构类似的同类。于是他们可以互相沟通,可以相爱,并在沟通中建立了清醒的理性世界!人的哲学最重要的发现乃是找到了清醒意识和区别真理和谬误准则的来源——这就是人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是指人作为一个可以沟通的类的共同性,而不是阶级性,它和马克思主义中所讲的社会性有很大不同。

今天,是时候了,我们必须从笼罩着人类近半个世纪的相对主义虚无的梦中清醒过来。对于每一个个人,人不得不生老病死,似乎没有个人的灵魂得以永垂不朽,但是个人对人类的变化及他对人类的思想的贡献却可以一代代留下来,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他对自身结构和自己在自然界位置的探索将万古长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