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引自百度百科,图片为实地拍摄 伍仁桥,原名万寿桥,位于河北省安国市区南的伍仁桥村南,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九年(1744年)曾对伍仁桥进行过一次修缮,对桥上的少数望柱、栏板进行过修补。 伍仁桥为五孔联拱石桥,桥长65米,宽6.7米,桥面拱券和桥墩之间都有铁腰和铁锔加固。每一拱券中央雕有大型狮头一个。桥基为柏木桩、山炭、石板筑成。伍仁桥是郑贵妃为给万历皇帝祈福修建的。 伍仁桥既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建筑,也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宝库。 2006年5月25日,伍仁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伍仁桥原名万寿桥,后因地名改称伍仁桥。 明万历戊戌(1598年)岁之仲春,特差朴赉帑金前来伍仁桥督工建造,择本月吉日兴工选曲阳黄山运石,昼夜传输。”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竣工,至庚子岁终,翌年辛丑仲夏,桥工告成。 桥中券北壁上有一石刻,俗称“贵妃石”,上有“万岁爷皇贵妃郑敕赐修建伍仁桥…大明万历岁次庚子秋季月立”等文字,故而此桥又名“贵妃桥”。 清乾隆九年(1744年),对伍仁桥进行修缮,对桥上的少数望柱栏板进行过修补。 伍仁桥自建成以后,一直是南北交通要道,近现代以来也一直作为公路桥使用,时有大型机动车辆从桥上通过。 1989年,在桥西侧9米处新修建了一座公路桥后,伍仁桥停止其作为交通要道的通行功能。 伍仁桥为五孔联拱石桥,桥面中间宽691米,桥长65米。拱券矢高由中拱券至稍拱券分别为376米、3.61米和321米,桥面中间高6.5米,两端高5.9米,桥面平缓。券脸石用汉白玉制成,高0.64米,厚0.46米,石上随拱券弧度雕刻凸起的两道装饰性线条,正中的一块券脸石雕有吞水兽,桥面顺桥身方向铺设桥面石,桥面两侧施望柱、栏板,栏望置于地栿石上,栏板两侧雕饰阴刻装饰线。望柱均为方形,柱头雕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桥南口紧接抱鼓石处雕冇大型石狮一对,高1.8米;北口两侧雕有石象一对,长14米,高0.85米。 伍仁桥的桥体主要用青白石砌筑,以白灰和粘士为粘接材料。桥券采用横联式的砌券方法,券体下部为条石横联砌置,券顶部分则采用分段并列式砌筑,使整个拱券成为一体。在券的两侧各设单独的券脸石一道,为了防止券脸石外坍,各拱均用8块长条石与券脸石交砌结构上接近框式横联排列。拱背上平铺伏石层,厚20厘米,将券石进一步纵向拉结,增强了桥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
艺文 祁州州牧张光诈撰“ 救修万寿桥碑记”中作了这样的描述“横亘百尺,高可数寻,直若弦,折若罄,流若布,平若抵。望之若垂长虹跨紫虚,履之若徙明河趣阁道。” 相关人物 郑贵妃,据传祖籍伍仁桥村南南马村人。14岁被选入宫,明神宗朱翊均登基后,便由淑嫔册封为德妃。当郑贵妃从太监王朴得知伍仁店修桥之事后,恋乡之情使她格外欣喜,于是便奏明圣上,请求敕建万寿桥。郑贵妃为说服明神宗,还同其回顾起一次南巡时,途经伍仁店时所看到的桥窄人多,车马行人相挤,交通十分不便的景象。于是明神宗批准奏折,下了诏书,钦命巡抚汪应蛟和保定知府汪治领办修桥事宜,派郑贵妃的太监王朴亲临督造,首批拨银1.8万两作为建桥之资。伍仁桥遂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619年)建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