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古论今】法以信为本:商鞅立木的启示

 白云趣味 2021-04-14

商鞅帮助秦国变法,成效显著。作为一种历史经验,商鞅在变法活动中最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在哪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点出,是诚信。以诚信为立国之基,是整个商鞅变法中最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Image
“商鞅立木”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条例法令,但唯恐不能取信于民,不敢贸然发布。于是商鞅给秦孝公出了个主意,设法让百姓对新法令有所信任。怎么做呢?商鞅让人在秦国国都南门树了根高达三丈的木头,发布公告说,谁能把这根大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予他十金的赏钱。老百姓看了之后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政府什么意思,没事下令让老百姓搬木头玩,把一块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能得到十金赏钱,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百姓见官怕三分,不知道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没人敢贸然去搬这块木头,深怕其中有陷阱。

商鞅看没人接茬,这戏唱不下去,于是提高赏金,而且一翻就是五倍,宣布谁能把这块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五十金赏钱。虽然当时的金一般是指铜,但铜在那时候也是重要财富啊,五十金接近于今天的二十公斤铜,小老百姓要光靠力气挣这点钱,种田得种好多年啊!重赏之下真有勇夫,有人一看五十金,豁出去了,就按公告要求把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当时在边上看的百姓,说不定有等着幸灾乐祸的,也有心里替这人捏把汗的。大概很多人都没想到,等这位“勇士”完成这项指令后,真的得到了五十金赏钱。这时候必然又有很多人暗自后悔,没能抓住机会搏一把。这一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我们时常充当机会的看客。机会出现时,不敢冲出去做敢于尝试的勇士,被人抢先后又埋怨自己不能把握机会。
这一事件必然成为“头条新闻”在街头巷尾热传。对于一桩无厘头的搬木头指令,政府尚能言出必行,毫不食言,如约给赏钱,分文不差,那么对于正式发布的各项条令,必然严格执行,毫不懈怠。商鞅通过这件事达到了取信于民的目的。有了民众信任的基础,商鞅的新法令得到顺利推行。
《资治通鉴》里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司马光有一长篇评论,值得今人认真学习。司马光首先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信誉、信义、信用,这都是为政者最重要的法宝。国家靠谁来保全?人民。人民靠什么来凝聚?信誉。没有信誉,怎么可能指使得了民众;没有民众,谁来守卫国家。所以古时候优秀的领导者,都非常注重信誉,王者不欺四海。古人把有仁义又有实力,靠仁义治国的统治者称为“王者”,比王者差一个等次的是“霸者”,霸者是有实力而在仁义上稍差一些的统治者。即便如此,霸者也是不欺四邻的,至少对自己的邻国要讲信义,否则无信不立,没有跟班小弟。善于治国者,不欺骗自己的百姓,善于齐家者,不欺骗自己的亲人。不善于治国、齐家者恰恰相反,在国际上欺骗邻国,在国内欺骗百姓,在家里欺骗亲人。在上者没有信誉,在下者凭什么来相信你呢,这样的恶性循环,必然导致上下离心,破国亡家。
司马光最后还说:“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商鞅是一个非常刻薄的人,法令严峻,人们动辄得罪。而且当时正处在列国纷争,攻伐不已的时代,列国间的竞争崇尚欺诈暴力。即便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商鞅对于自己国内的百姓,也还不敢忘了以信义来教养他们,更何况那些想让四海升平的统治者,怎能忘记一个“信”字呢?

  • 作者:姜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