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新技术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

 临渊草堂 2021-04-14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平板电脑、VR/AR等新技术越来越多进入课堂,在极大改变教室面貌和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课堂形态没有明显变化”“学生视力不断下降”“智能精准的刷题”“技术赋能应试教育”“把黑科技变成了师生监控器”……新技术不仅没有成为课堂转型的助推器,反而强化了传统课堂的弊端,把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和“智灌”。2020年11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工作,倡导将信息化应用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促进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推动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如何利用新技术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进一步深化课堂革命,成为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

第一,从“新技术支撑浅层学习”转向“新技术赋能深度学习”。在人工智能时代,靠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失去价值,因为机器在这些方面比人做得更好。所以,学习不能停留于知识的表面理解,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探究,形成完善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创设丰富学习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学习,提供社会化网络和认知工具,支持学生开展积极对话和有效互动,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另一方面,开展更加立体的评价,突出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创造力,利用数字画像、学习分析、课堂观察等技术,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出彩。

第二,从“新技术支撑学科讲授”转向“新技术赋能跨学科学习”。现行的分科教学有利于系统性知识的习得,但不利于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兴起的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都把跨学科学习作为重点,强调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将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变成课程主题,发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为他们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另一方面,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把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成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第三,从“新技术支撑教室听讲”转向“新技术赋能无边界学习”。新技术不是学生观看网课的终端,而是连接世界的窗口。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教育,把全社会都变成学生成长的大课堂。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开放办学,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既可以在博物馆和科技馆,也可以在农田、社区和高新技术企业,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拓展学校边界,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开发体系化的数字教育资源,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