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科生眼里的历史:诡异的辛亥革命——君主立宪

 零壹贰012 2021-04-15

在中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不但国家没有任何前途,而且对老百姓更是一场灾难。

图片

作者:花猫哥哥  来源: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


读中国历史最大的感慨就是中华民族大概是这个世界里上进心最强的民族,比如,在我们看来“穷则思变”是天经地义的规律——国家积贫积弱,被外族侵略欺凌,总有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想办法找出路,而这个规律在全球其他地区却不大适用,比如印度,比如非洲,这些地方的人群可没有穷则思变这一说,在更多时候总是逆来顺受承受一切——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很佛系。

清朝末年,人心浮动。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期,中国被列强按在地上反复摩擦毒打了几十年。当时举国上下都一致认为,这个国家必须要经历一场较大的变革才能改变积贫积弱被外族欺凌的现状。
但是,怎么变革呢?
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1  君主立宪
19世纪60年代开始是搞洋务运动,也就是近代版的工业化尝试,但是甲午战争却被小小日本打得大败——这被视为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标志。然后国人就基本放弃了这条道路,掉头在其它领域想办法。
图片
甲午战争失败(来源:新浪网) 

后世对洋务运动失败有很多分析,但是大多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当时中国海关被列强把持,这对于国内工业化是非常要命的缺陷。
洋务运动之初,各地督抚都是搞重工业,搞军事工业,这个路子是没错的。但是工业化要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重工业初具雏形之后就得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收益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与市场。
但是当时中国海关被列强把持,导致当时关税极低,大致在5%左右,这样的关税水平完全无法保护国内轻工业成长,少数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的轻工业工厂刚一起步,就被列强洋货打得溃不成军。
轻工业没起来,重工业就难以为继——既无可继续发展的资金,又无可销售的市场。
但是当时国人对工业化认识还不够深刻,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大家就认为这条路是错的,于是掉头去寻求制度性的变革。
对于制度性变革的思路,当时举国共识就是君主立宪,由立宪而走向共和。这是一个在体制内渐进性的改良模式,也可能是当时中国最适宜的变革模式。
首先,在保留清廷皇室的前提下立宪,已经最大程度照顾了清廷皇室的利益,对于统治集团而言,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
其次,由清廷主动立宪自上而下推动宪制改革,对社会的冲击较小,对于体制内既得利益集团以及士绅阶层也是最能接受的方案。
最后,由立宪而走向共和最后复制的是西方那套民主制度,其核心就是地方自治,民主选举。这个前景对于地方督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自治意味着中央对地方干预能力大幅度下降,地方上的督抚就可能成为独霸一方的土皇帝。
所以,立宪派得到当时主流社会精英阶层的广泛支持,包括地方督抚、士绅阶层、知识精英乃至中央层面的官员都支持走君主立宪道路。
但是君主立宪制度毕竟要求清廷皇室让渡出绝大部分权力,时至清朝末世,清廷皇室一直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有雄才大略的英才,大多数皇室成员都是平庸无能贪财好色的皇二代,皇室主动让渡大部分权力特别抵触。
所以,当时虽然立宪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清廷皇室却一直拖拖拉拉不肯实施,为了应付舆论的压力,清廷也被迫进行一系列改革。
如果说戊戌变法的上层改革还面临大量顽固派的阻扰,庚子事变之后,清廷上层顽固派几乎被一扫而空,所以,在庚子事变之后,清廷推动的力度极大的新政改革反而异常顺利。

图片

(来源:新浪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