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真的不吃猪肉、牛肉,不吃鲤鱼肉吗?

 一堂国学 2021-04-15

唐朝人民吃啥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名句。

朱门,就是红门,只有官员才配享用,而“酒肉臭”,说明达官贵人们的奢靡生活。

那么,唐代的显贵们究竟吃的是什么肉?

 

01

话说这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有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血统,但毕竟是中原的黄帝,所以牛肉通常是不吃的,毕竟在以农业立国的大唐,牛是农耕时代的拖拉机。

  

羊肉好吃,但是一般人吃不起,因为要去膻味,通常是贵族吃;

所以,这个酒肉臭一般应该是羊肉。

那为何不是猪肉呢?

因为大规模吃猪肉是到宋朝才开始的,还是在苏东坡创造的“东坡肉”(红烧肉)的引领下;

唐代是马背上夺天下,骁勇善战,你见哪个奥运会冠军是吃猪肉长大的,而且唐王都有鲜卑、突厥等少数民族血统,一般信仰伊斯兰教,而清真食品里是没有猪肉的;

  

02

至于鸡鸭鹅肉,在唐朝,这些不算肉。

为何?

原来,大唐开国,百废待兴,李世民为避免浪费,就规定:上面的人到下层考察,不准吃肉。结果丞相马周就吃了鸡肉,李世民到底是爱惜马周啊,再说吃点儿鸡肉也的确不是个事儿,就下令说: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

吃鸡肉碍什么事?鸡肉不算肉!

由此可见,虽然唐朝社会已经非常开放,但还是有很多禁忌的,而且据说尤其不能吃鲤鱼!

有人说,因为鲤鱼的“鲤”由于和唐朝国姓“李”发音相同,所以在当时鲤鱼是禁止食用的。如果不小心捕捉到了鲤鱼,也需要立即放生,而不得在市场上出售和食用。

如果有人胆敢贩卖鲤鱼,则需重责60大板,而如果发现有人食用鲤鱼则是死罪难逃。

真的是这样吗?

未必!

有诗为证: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这可是“诗佛”王维的《洛阳女儿行》,所以长安官员百姓们可能不让吃鲤鱼,但碍不住洛阳那些可以与权贵“分庭抗礼”的富豪们吃鲤鱼。

03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美食“脍”就是现在我们吃的刺身(生鱼片)。

有个成语“脍炙人口”,

脍,就是生鱼片,炙,就是叉烧肉

生鱼片自西周就盛行,三国时的名将陈登,还因为喜欢吃生鱼片感染而死。

大唐时期,人们也爱吃,这一点在诗中能看到。

青鱼雪落鲙橙虀——王昌龄《送程六》;

脍切天池鳞——白居易《轻肥》等等。

 

后来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尝到了这道美食,觉得不错,就带到了日本,发展至今,成了日本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

而国内,到明清时期,仍然喜欢生吃鱼片,近代以后则渐渐没落,时至今日,又再次复兴,成为很多人喜欢的“料理”。

04

关于唐代人的饮食场景,古籍中记载的比较含糊。

幸好,距唐代不远的北宋文人苏轼,他有一篇在元符年间于海南岛流放期间,亲笔手书的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

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筷;南都麦心面,作槐芽温淘,渗以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粳,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蛤。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东坡在儋耳,独有二赋而已。

(宋·朱弁《曲洧旧闻》)

看来唐朝民族大融合后,饮食就不只用筷子,而且有了吃西餐的刀叉(食之以匕),蒸羊羔,蒸子鹅,麦心面,共城粳,松江蛤,酒足饭饱后再品品茶、KK歌……

文人的世界,好不快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