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州牡丹史话

 杏坛归客 2021-04-15
曹州牡丹史话

牡丹花开正艳

据《菏泽市志》载,菏泽种植牡丹历史悠久,始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据《曹州牡丹史》载,时赵楼村的赵瑞波经商去北京、天津,用当地特产木瓜、耿饼换来牡丹10余株。又去洛阳求得二乔、姚黄等品种,自此曹州牡丹在周边繁殖起来。明代后期,曹州牡丹开始兴盛,记有“甲于海内”之说,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誉。

明清以来,曹州牡丹种植,已星罗棋布。较著名的园区,有明代的“赵氏园”(赵楼村)、“凝香园”(岳楼村)、“巢云园”(郭楼村)、“古今园”(王梨庄)、“毛花园”(毛胡同)等。有清代的“桑篱园”(李集村)、张花园等。有民国时期的“铁藜园”“军门园”“桂陵园”“官花园”等。另外,老城内还有“公署园”(城中)、“半半园”(城东)、“三爱堂花园”(城西)。且诸多居家庭院,也多有种植,足看出菏泽人对牡丹的喜爱和青睐。

清代,曹州牡丹种植繁盛,《聊斋志异》中曾赞“曹州牡丹甲齐鲁”,在《葛巾》篇中为曹州牡丹绝品—葛巾紫和玉版白,演绎出爱情佳话,使曹州牡丹声名远扬。乾隆时期,牡丹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品种急遽增加。《曹州牡丹谱》中曾写道:“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从顷计,东部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看花之局,在三月杪,车马歌声相属。”花海人潮,盛况空前。

咸丰五年,黄河自竹林决口,菏泽遭受水患,牡丹大部淹死。清朝后期,曹州牡丹又相继发展起来,且栽培更趋于专业化、商品化。清朝末年,曹州牡丹又盛极一时。据赵世学的《新增牡丹谱》记,以赵楼为中心,周边20里均有载培,品种也增至200余种。

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兵匪交患,民族灾难日深。牡丹也运交华盖,日趋锐减。人传赵楼村南有两棵“脂红牡丹”,棵龄达200年,株高丈二,枝阔丈八,人称“牡丹王”。盛开时,红光耀眼,异香凌人,方圆几十里皆来观赏。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称帝。曹州镇守使陆建章,为讨袁欢心,强行买下,运至彰德府,栽在袁的公馆里。结果,陆建章官升三级,可不久这棵牡丹却枯死了。后人感叹:“窃国大盗用小人,国遭大难花不存。花农心血二百载,毁于一旦痛煞人。”

三十年代以后,民国政府腐败,军阀混战,横征暴敛。继而日寇侵华,铁蹄践踏,民不聊生。花农对牡丹种植,步履维艰,花无销路。迫于生计,只得忍痛改种五谷,残存的牡丹也不过几十亩。后虽有恢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牡丹面积也不过百亩,品种只剩有120个。曹州牡丹“甲于海内”的声誉,已名不副实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曹州牡丹得到快速发展。1982年,市政府拨专款组建、整修了“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使牡丹面积增至5000亩,品种达470个。特别近些年来,市政府又加大了对牡丹种植的扶持力度,又相继新建了“中国牡丹园”“国花牡丹园”和“尧舜牡丹园”。同时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成立了“曹州牡丹研究院”。在栽培技术上,由原来的分株、压条和嫁接繁殖,又研发了畦种、盆栽和催花等技术,培育出了许多新的品种。

曹州牡丹有较强的观赏性,以“花大色艳、风韵香浓”而闻名,以“丰姿多彩、种类繁多”而著称。从花瓣看,单层花大如盘,风姿飘逸;重瓣层次清晰,温文尔雅;千层重叠繁密,绚丽豁达。从花型看,平头型姿态绰约,翩翩似舞;绣球型多瓣轮叠,颤颤欲坠。皇冠型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从花色看,红牡丹妖艳似火,灿若蒸霞;黄牡丹花开富贵,端庄典雅;白牡丹洁白莹雪,若玉无瑕。放眼看,真是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曹州牡丹还有不菲的价值性,据《菏泽县志》载,早年“土人捆载之,南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厚植以归,故每岁辄一往。”新中国成立前后,每年销往外地的牡丹达8万余株。主要是广州,人称“下广”。霜降动身,至春节花开上市。再者,牡丹根可脱皮入药,人称“丹皮”。曹州丹皮,又称“曹丹”,久存不易发霉,又无虫蛀之患,被列为上品,市场畅销。近些年,曹州牡丹研究院所,又相继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酒、牡丹茶、牡丹糕和牡丹化妆品等,从而拓展了牡丹的实用价值。

最近几年,在国家“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引导下,曹州牡丹已走向全国和世界。先后在国内、国际20多个大城市举办了“曹州牡丹花展览”,同时在重大花展中都连连获奖。而且,在国内外很多个城市公园都有曹州牡丹落户,观众达数百万人。曹州牡丹不仅供应了城市美化,而且还以花为媒,广交朋友,而轰动了世界,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创造了财富,传播了友谊。“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可谓是实至名归。

邓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