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活着》:欲望的终点即是毁灭,写活着,亦是余华自己

 置身于宁静 2021-04-15

《时代周刊》“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这部作品与《许三观卖血记》一同被选入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活着》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之下,福贵的悲惨经历。书中,没有一句惋惜的话,却处处饱含着对福贵一家的怜悯。可谓是悲惨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揭示了普通家庭的悲哀。

重读《活着》:欲望的终点即是毁灭,写活着,亦是余华自己

一、 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早年间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但碍于种种原因无法将书中的一幕幕完全还原出来。并且书中的意境,也是无法通过镜头语言活灵活现的演绎的。书中的主人公福贵,本是纨绔子弟,整日沉迷于赌博淫乐。但令他无法想象的是,时代改变的如此之快。同样,因缘巧合也使得他总能因祸得福。

1. 福贵的不幸往事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毫无疑问,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是坎坷不平的,是跌宕起伏的。福贵本来出生于小资之家,父亲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乡绅。

而他自己却终日放浪形骸,在城里赌博时被人设下了圈套。最后,自己家的田产、房屋全都归了龙二所有。父亲一时急火攻心,猝然长逝。他的女人家珍,自身家底也非常富裕。所以父母多次劝其回家,但她却执意要与福贵同甘苦,共患难

本是富贵命的家珍,只得降下身段,出去给人做工以换得基本的生存保障。此时福贵的厄运再次降临—被抓壮丁。在硝烟弥漫而又异常寒冷的战场上,身边的战友一个个接连倒下。福贵蜷缩在他们尸体之下,最终被解放军俘虏。

回到家后,才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因悲伤过度早已亡故。见到了一双儿女之后,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一场大病再也不能说话。紧接着,他的儿子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活生生的吸死在医院里。

而当时的县长,则正是自己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当然,这个县长的下场也非常悲惨。不仅受到了清算,还被走街串巷的游街。最后只剩得福贵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凤霞最终也原谅了他。

重读《活着》:欲望的终点即是毁灭,写活着,亦是余华自己

凤霞与二喜很快诞下了孩子,起名叫做苦根。这个孩子的到来,同时也带走了他的母亲。身患软骨病的家珍,承受不了如此的压力便也随之而去。孝顺的女婿二喜,悲伤过度整日昏沉。最终,在做工时被两块石板压死。

苦根命也是真的苦,福贵家中贫困难以充饥。好不容易得到豆子,不料这却成了海思苦根的罪魁祸首。当然在影视作品中,苦根仍旧活着。因为,毕竟他们要考虑观众的承受能力。

最后只剩下一个黄牛和福贵相依为命,福贵将家人的各种名字都用在了它的身上。这个场景还多次出现在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题目当中,可见其深意。

2.福贵的幸运

虽然家中的田产宅邸全部输给了龙二,但也因祸得福。在那场浩劫中,龙二被审判当中枪毙而死。此时的福贵,听到枪声吓得瑟瑟发抖。如果没有给龙五,那么站在审判台上的就只能是自己。

当壮丁的日子里,幸运之神再次眷顾。那么多人倒下,但唯独他能够活到解放军到来。回到家中,儿女双全,这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幸福。虽然女儿不能说话,但却非常乖巧懂事,从小就能帮着大人做活。

女婿虽然有残疾,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工人。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他对福贵一家的孝顺总也能弥补有庆死后的缺憾。虽然亲人逐渐的离他而去,但最终福贵还是活着的。活着,便有希望。其实,对于福贵而言最幸之事莫过于有一个始终对他不离不弃的爱人。

重读《活着》:欲望的终点即是毁灭,写活着,亦是余华自己

二、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余华:“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书中的福贵,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对他的不公。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学会坦然面对。这不论在哪个时期,都是非常难得的。

1. 单纯的追求者

《活着》一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煽情的片段。但它就是用平铺直叙,如白开水般的语言给予人心灵上极度的刺激。往往最朴实的东西,最能直抵人心。书中的每一个角色,从来没有出现过怨天尤人的场景。不论发生什么,都能够处之泰然。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活着。在本书中,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过命运的死结。面对家境一落千丈,家珍没有怨言也没有抛下福贵回娘家。福贵多年杳无音信,家珍坚持着含辛茹苦的将孩子带大。

儿子早夭,女儿残疾。这个家庭看似已然失去了继续的希望,但是只要活着一切都有期冀。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活着。不是大富大贵的活着,也不是阖家团圆的活着,就单单只是活着。

福贵的活着,物质无关。不然,物质水平急剧下降的他早就猝然长逝了。福贵的活着同权力无关,在生产队时他从未想过要入仕为官。福贵的活着与女人无关,家珍死后虽然对他打击很大,但却并未像女婿失去凤霞一样,整日昏沉。

重读《活着》:欲望的终点即是毁灭,写活着,亦是余华自己

2. 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在所有人都相继离世以后,那头老黄牛就是福贵的亲人。他赶着牛,悠悠的念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可见,福贵对于命运的轻视。命运无常,它对福贵一次次的捉弄,都不能将其压垮,反而使得他变得更为强大。

许多人都会想,人活这一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也有很多人会不停的抱怨,自己的一生为什么会这么苦?其实,活着的本质就是忍受。并不是为了什么去忍,单单就是为了能够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活着需要忍受的东西有很多,忍受生命给予的责任;忍受生活的艰辛不易;忍受亲人的痛苦离去。正所谓是心字头上一把刀,福贵所经历的哪一件事,不是在他心头上扎刀子呢。他有过困苦卓绝的岁月,也有过幸福盎然的瞬间。

如果他放弃了忍受,拒绝了忍受那么就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未来的世界。也意味着他放弃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美好画面。独木舟曾说“人生最美妙和最残忍的事情都是同一件,那就是不能重来。”

重读《活着》:欲望的终点即是毁灭,写活着,亦是余华自己

三、 现实主义之代表

当今社会充斥着许多甜到发腻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很少能够有像《活着》还有《平凡的世界》此类揭示生活现实的文学产生。这两本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在面对死亡时,人们的沉着与冷静。只用寥寥数语便将所有沉痛一言以蔽之,因为死亡的本身就是沉重的不需要再去渲染。

1. 发人深省的活着

“有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许多人读完这本书,久久不能忘怀。甚至,还会因此沉沦多日,无法从福贵的悲伤中走出。或者是读着读着,两行热泪情不自禁的从眼眶中奔涌而出。

这些泪珠不仅有对福贵的同情,也有自己的感同身受。书中人物的跌宕起伏,大都与社会环境有关。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许多人活着活着,就成了福贵。成年人大都喜欢一些苦涩的东西,诸如烟、酒、茶,而小孩子则是喜欢甜到发腻的糖。

相较于自己身上活着的压力而言,它们的苦涩不及其万分之一。

重读《活着》:欲望的终点即是毁灭,写活着,亦是余华自己

2. 活着的力量

《活着》最残忍的地方,就是昭示了生老病死的必然。使经历过或者没有经历过的人,都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偿与苦难。每个在读者心里树立起典型形象的人物,都相继离去,可“狠心”的作者却从不给予他们过多的语言渲染。

余华的笔锋,就如同手术刀一般犀利。当然,这与他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自幼父亲便是外科医生,所以使得年幼的他早已看淡了生死。而后做牙医的经历,也使其面对血腥也显得愈发稀松平常。

如同福贵所说“一个人命再大,就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他就像作者一般,看透了生死。并且,也从未想过要轻生。反而其自己也认为非常幸运和踏实,因为家里人全死了也都是他亲手埋的。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而又有一个观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如果人没了,一切也就都没了。命运无常,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难事。而正是因为它的艰难,才赋予了其更深刻的意义。

结语:

《西雅图时报》曾评价道“《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福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经历也使许多人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在经历过年代的动乱,亲人的死亡,福贵佝偻的身影在读者的心中终于又站了起来。生活,始终打不败不服输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