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置身于宁静 2021-04-15

“我是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际。”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电影《砂器》改编自日本文坛推理大师松本清张的同名小说,由日本著名导演野村芳太郎执导,集合了黑泽明的御用编剧桥本忍和大导演山田洋次做联合编剧,并由著名作曲家芥川也寸志编曲,被日本影坛盛誉为“金字塔之作”

故事讲述了东京蒲田火车站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凶杀案件,被害人是一位受人爱戴、仁慈慷慨的老人三木谦一。奉命调查此案的今西警官和同事完全找不到任何的杀人动机,但是在他们锲而不舍的追寻之下,渐渐拨开层层迷雾,揭开了一段涉及到声誉渐隆的天才音乐家的神秘身世以及案件的真相。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影片将对主人公悲苦命运的如泣如诉的描述和案件曲折复杂的侦破过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通过音乐家和贺英良的矛盾形象,向观众揭示了一场不可逆转的社会悲剧,即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这或许正是这部经典推理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砂器》不追求离奇惊险,而是以推理剖析主人公的犯罪动机和社会成因,大胆揭露社会的真实暗面,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我将从这部电影的创作背景、角色人物的艺术塑造、结合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来谈谈这部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它给现代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一、日本文坛的“清张革命”造就了更广阔的推理空间

说到《砂器》,就不得不提到原作者松本清张,他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为推理小说三大宗师。

如果说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主要是旨在设计一个精巧的布局或者铺成开一个扑朔迷离的案情调查、意图创造某个智慧过人的侦探,那么,松本清张则是将注意点放在了案件背后所反映出的人情冷暖和社会百态。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松本清张是一名敢于揭露日本社会黑暗面的写实作家,在他的笔下,并没有天生的坏人,但是战争结束后的日本,因为畸形的社会环境与遗留的历史问题塑造出了畸形的人性,最终在特定的环境下激发出人性中的邪恶。

不可回避的是,犯罪人本身有某种令人同情与惋惜的地方,而松本清张的作品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做一种对时代与个体命运的反思,这或许与他大器晚成的坎坷人生经历不无关联。

1909年12月21日,松本清张出生于日本北九州市板柜町一户农民家中。1924年从高等小学毕业后的松本清张,进入一家小公司负责收发物件和打扫卫生等杂事。在繁杂无趣的工作之余,松本清张非常渴求知识,但囊中羞涩的他,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去书店蹭阅读。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当时的《新青年》杂志上有一些被介绍到日本的欧美侦探小说,极大地开阔了松本的眼界,松本清张被推理小说的魅力深深吸引,常常在阅读时陷入废寝忘食的境地。

1928年,松本清张应聘到朝日新闻社在当地设立的西部分社,当时社里有一名叫浅野的同事酷爱考古,经常找一些文物碎片展示给松本看,这大大激发了他的考古兴趣,也是日后松本清张选择“砂器”作为推理小说作品线索的重要原因。

松本清张自1955年开始致力于推理小说的创作,1957年是对他至关重要的一年,他的短篇推理小说集《颜》获得日本推理小说界的最高荣誉——推理作家协会奖。之后,松本清张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点与线》,凭借这部经典作品,他被誉为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纵观松本清张的一生,与昭和时代紧密相连,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二战老兵的松本战后返回家乡,因贫困辗转于各种工作之间,目睹了日本被美军占领的种种情形。后来又亲历了日本经济的腾飞,也使得松本清张得以洞察到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阶层与秘密。

丰富的经历最终孕育出松本清张穿透表面现象,直击核心矛盾的犀利目光。因为站得高、望得远,松本清张的文学视野特别宽广,能够发现并且批判种种社会问题,正是秉持着一种家国大情怀,他才得以改造了日本推理小说的格局。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在松本清张之前,日本的推理小说偏重案情剖析,对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和社会背景着墨不多。而松本清张因为自己贫寒的出生,命运多舛,再加上经受了战争的洗礼,这种长期受歧视受屈辱的生活,也为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真实的社会投射和心理依据。

也正因如此,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往往会通过逆境中人物的人生道路与命运失败来呈现时代与社会生活,在保留严密推理的基础上,重视挖掘案情发生的动机,追究犯罪的社会原因。

这场日本文坛的“清张革命”真正革掉的,是日本文化的“回避真相与责任”,透过表层意象看到本质内核,揭示现代日本社会中存在的不真实、虚假以及人们内心的压抑特性,看到人心和人性的黑暗面,真正是应了那句“真相藏在时间背后,不会沉睡太久”。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二、以极致的写实拍摄手法,展现父与子永恒不变的“宿命”主题

作为小说家松本清张唯一信任的导演,野村芳太郎改变了推理片的格调,他令极度的写实与极度的抒情得以淋漓尽致的并存于这部影片之中。

通常,写实要求影像风格简约而真实,而抒情则仰赖情绪的铺陈,简单与繁复、质朴与华丽这样独具匠心的搭配,便形成了魅力惊人,超越原作的经典影片。毫无疑问,这部1974年版的《砂器》可以说是野村芳太郎的巅峰之作。

野村芳太郎运用极致的写实拍摄手法将松本清张的纸本小说变得更有质感、更为真实,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如“砂器”般脆弱、即悲惨无助又冷酷残忍的天才艺术家,将小说《砂器》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新境界。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影片开头有一段序幕,一个小男孩在海滩上用沙子做成碗状的器皿,因为沙子难以成器,所以遇上风吹雨淋便毁坏殆尽,给人一种空无和宿命的感觉。此时,银幕上推出片名“砂器”,寓意着主人公和贺英良的短暂一生:苦难、奋斗、成名、犯罪、伏法。

一个幼年不幸的孩子,通过改名与奋力拼搏成为了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的天才音乐家。为了掩盖自己与身患麻风病的本浦千代吉的父子关系,一念之差,毁掉了恩人的性命,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和贺英良的人生就如同海滩上那个脆弱的砂土器皿,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这部电影比原作更为“高明”的地方体现在两处:

  • 和贺英良挑战交响乐《宿命》

导演通过和贺英良作曲并演奏的钢琴协奏曲《宿命》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以及配合乐曲内容所呈现出来的画面,独树一帜的向观众展示了和贺英良的隐秘身世。

乐曲时而激越、时而哀伤、时而充满沉痛的悼念与狂怒的控诉,主人公和贺英良用他的艺术作品宣泄着他的矛盾与痛苦,他的不幸与绝望。

当画面中出现父子俩浪迹天涯的身影,协奏曲柔缓而低沉,这是和贺英良对昔日父子情的隐忍思念和卑微抗拒;当出现养父母三木夫妇为幼年的本浦秀夫修剪头发、清洗身体、往他碗里夹菜的场景时,协奏曲的旋律变得沉痛而哀伤,这是和贺英良对被自己杀害的养父三木谦一的悼念。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当三木声嘶力竭地大喊本浦秀夫的名字找寻他时,开始的画面是幼年秀夫躲藏在树干后含泪望着远处三木焦急的身影,而三木的最后一声呼喊,却落在正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和贺英良的身上。

导演通过画面语言告诉我们:和贺英良的耳边至今仍回荡着养父三木当年的呼喊声。此时,和贺英良早已不再存在,在台上演奏的是正在与自己积攒了20年怨恨与悲伤的宿命对话的木浦秀夫。

影片中的交响乐《宿命》气势恢宏、宽广壮阔,具有可独立于电影之外的非凡艺术成就,折射出和贺英良那挣也挣不开、甩也甩不掉的命运。他拼命想要忘记,甚至以为自己早已经忘记,却不过是自欺欺人。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 导演将原作中和贺英良的被捕地点,由登机前的机场改成了演出的舞台上

我们可以从和贺英良演奏乐曲时悲愤交加的形象中,明显看出导演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刻意借用,这也是影片对主人公进行艺术化塑造的关键性一笔。

于是,此处舞台上的乐曲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不但呈现了原作中未曾展现过的犯罪者的心理活动及精神世界,同时又为影片导入了“宿命”这个重要的主题表达。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影片的最后,导演特意对本浦父子间的“宿命”关系进行了点化:今西警官在上前逮捕和贺英良之前,充满同情地对同事说:“和贺其实是很想见到他的父亲的,只不过他只能在音乐里和父亲相会。”

片尾处更是出现了字幕提示说,“像本浦千代吉那样的患者在日本已经不存在了。然而,无论人生的旅途如何变化,象这样的父与子的宿命,却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

这段用于升华电影主题的文字,看起来语焉不详,但又非常浅显易懂地传递除了70年代的社会繁荣之下,被压抑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悲情——无论后人们如何努力,都永远无法从前人留下的“历史阴影”中摆脱出来。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三、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在《砂器》中,音乐天才和贺英良是一个既幸运又不幸的悲剧性人物,更是当时日本社会体制之下的一个牺牲品。

幼年时,他跟随得了麻风病的父亲本浦千代吉乞讨流浪,尝尽辛酸,长期受尽歧视的屈辱生活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后来他逃离生父与养父身边,伪造户籍,经过勤奋学习和努力,成为了一名音乐家。却没想到在自己获得荣誉和名利之时,养父三木却找到他,让他去看望自己仍在世的亲生父亲。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回忆对和贺英良来说,是他最羞于启齿、想要永远隐藏的秘密。改名换姓的木浦秀夫,内心早已失去温润的善意,只剩下干涸的冷酷。

而和贺英良杀害三木的动机,就是害怕暴露自己和麻风病父亲的关系,不仅会回到幼年时期被人歧视的岁月中,还会毁掉来之不易的名誉和前程。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当时的麻风病最可怕的地方并不是病菌本身,而是患者所遭受到的难以想象的社会歧视。

虽然麻风病并非无药可医,传染力也较低,但由于患者皮肤溃烂,严重时还会因肢体变形而面目狰狞,于是,20世纪的人们坚信麻风病是不治之症,并对麻风病患者抱有极大恐惧和厌恶,集体性地将其排除在社会之外。

日本进入昭和时代后,人们对麻风病患者的偏见仍然根深蒂固,以致患者在就职、结婚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遭受歧视,低人一等。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原作者松本清张正是发现了这一社会现象,他对漫长历史进程中不公平的社会歧视进行了大胆揭露,将其作为犯罪的社会性根源融入作品。和贺英良为了隐藏麻风病父亲的黑暗过去而谋杀恩人养父,便是对社会歧视的一种有力讽刺。

《砂器》是一个以悲剧收尾的沉重的故事,但是,我们无法做到象今西警官那样对和贺英良报以深切同情。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奋斗毅力和音乐天赋,却又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极端利己主义者应予以无限惋惜的批判。

我们也应看到,和贺英良利己主义的恶性膨胀是因为有那样的社会环境提供温床。 资本主义社会鼓励极端的个人奋斗和自由竞争、极端的优胜劣败和弱肉强食,那就必然使极端利己乃至杀人害命这种社会现象无法根除。

《砂器》:透过隐藏的过去,探寻犯罪动机背后的社会性根源

写在最后

电影《砂器》中展示的犯罪模式体现了“隐藏过去”,因此,这部电影一经公映,便深深触动了战后日本民众的内心,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受众。

可以说,“隐藏过去”在战后日本社会已然成为了大众心理和群体意识,日本政府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麻痹自我,试图遗忘和隐藏战争给本国国民和他国人民带来的深重伤痛。

电影《砂器》勇敢地将真实的日本现实通过直白而又震撼心灵的视觉画面,揭露人们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正视无法改变的黑暗过往。因为创作者们深知:只有正视过去 ,才能奔赴光明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