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汤 【原文】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朮四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 张仲景 【出自】 《伤寒论》 【伤寒金匮】 1、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2、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 【剂量】 1、重用附子,白术比茯苓多一点; 2、附子如果只用3钱就没用了,寒水化不掉。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芍药 附子 【应用集锦】 1、怀孕妇女腹寒胀大,胎儿伤寒受凉,附子汤。 2、(1)痛在皮肤,麻黄汤症。 (2)痛在肌肉,桂枝汤,玉竹可以治肌肉里面的痛,可以在桂枝汤里加玉竹。西医有一种肌纤维痛症,桂枝汤加玉竹,一下就好了。 (3)痛在骨头关节,附子汤。 (4)上身不痛,只膝盖痛,桂枝芍药知母汤。 3、稻叶克关于心下痞硬: (1)凡上冲急迫,“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证也。 (2)或仅心下痞硬、胸中痹而时时急痛,小便不利者,人参汤也。” (3)或胸下实满、心下痞硬,四逆散证也。 (4)或胸下结聚、心下痞硬,按之觉腹底有冷气者,附子汤证也。 (5)或大便闭,心下痞硬,且心下脐上之间实,按之痛甚者,调胃承气汤证也。 (6)或心烦吐下、心下痞硬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也。 (7)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者,半夏泻心汤证也。 (8)或便秘、浮肿、心下痞硬、雷鸣者,桃花人参汤证也。 (9)或心胸膨胀、便闭、心下痞而硬满者,大陷胸丸证也。 (10)或腹拘挛急迫,心下痞硬实满者,甘遂半夏汤证也。 (11)心下痞坚、按之稍痛、且悸而小便不利者,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加苍术)。 4、心下悸且痞硬、结聚于胸下两傍者,定神按之,自觉暗然有冷气,或腹拘挛、小便不利,或时腹痛,此皆属附子汤证。 5、发汗太多,造成汗流不止但是没有成痉,桂枝加附子汤,发痉、肌肉抽搐,真武汤,手脚都筋挛起来,附子汤。 6、(1)骨头关节痛:附子汤加减; (2)只是膝盖痛:桂枝芍药知母汤。 7、(1)附子汤:有背恶寒,所以有人参。附子汤是要排湿,少阴病只能利尿。 (2)真武汤:附子汤的人参换成生姜就是真武汤。寒水停在下焦的时候,头重脚轻。真武汤是小便不利,水结下焦。 8、寒痰、寒湿的位置: (1)寒湿在肌肉骨节间:附子汤。 (2)寒湿引起的下痢,甘草干姜汤。 (3)寒痰在肺:三物小白散(陷胸汤用于热实结胸)。 9、虚寒疼痛脉沉,全身骨节疼痛的时候用附子汤。疼痛是因为寒湿。如果是脉浮紧,就是麻黄汤。 【比较集锦】 1、少阴处方: (1)四逆汤:手脚冰冷了,肠胃里面的热能没有办法达到四肢,中阳不振,脾胃的功能不好,舌苔白白的,里寒很盛; (2)附子汤:表里皆寒且虚、阳不足,所以附子汤可以补阳的不足;如果是表寒里虚,但是阳气很足用小青龙汤; (3)白通汤:是阴盛在下、虚阳在上,上下不通达,所以少阴证下利的时候,因为里寒太盛了,上焦的心阳没有办法往下走,变成上热下寒,造成不断的下利。 (4)通脉四逆汤,就是阴盛于内,阳隔于外,摸病人微发热,可是舌苔伸出来全部是白的,就是表热里寒,脉很微细,很危险了。通脉四逆汤打通全身血脉。通脉就是通达内外。 (5)通脉四逆汤和四逆汤的区别,病人的脉都是微细的,但是四逆汤只胃阳虚而已,所以四逆汤的病人手脚冰冷,通脉四逆汤的病人手脚热的,但是脉都快没了 (6)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时候用白通汤,全身都虚寒的时候靠附子汤,内外阴阳不能协和的时候用通脉四逆汤。 2、(1)上焦虚寒:人参汤 (2)下焦虚寒:附子汤 (3)中焦虚寒:小建中汤 3、下焦虚寒: (1)虚寒在肾脏里面:全身都痛,附子汤; (2)寒盛在肠胃里面:雷呜,肚子咕嚕咕嚕叫个没停,切痛,就是如抽筋般的痛。附子粳米汤。 4、(1)附子汤:全身虚寒、关节疼痛。 (2)真武汤:四肢沉重,小便不利,腹痛,下焦寒水,肌肉間动。 (3)白通汤:里寒下利、上焦虚阳下不来。 (4)四逆汤:手脚逆冷,肠胃的阳没有了。 (5)通脉四逆汤:里寒表虚热,手即温,但是脉几乎没有了。 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时候用白通汤,全身都虚寒的时候靠附子汤,内外阴阳不能协和的时候用通脉四逆汤。 |
|
来自: 仲景中医交流 > 《伤寒经方(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