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62条(桂枝新加汤证)

 愚公移山之志 2020-09-26

华医世界

图左*著名中医学家胡希恕老先生

又到了每周一次的胡希恕老先生讲解《伤寒论》。本周胡希恕老先生为我们讲授的是桂枝新加汤证。

下面,让我们花上5分钟,来阅读今天的内容吧!

原文回顾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掰)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讲解部分

这个方名在《金匮玉函经》上没有提到剂量,也没有“新加”两个字,就是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但指的都是这同一个方。

症状详解

“发汗后,身疼痛”

身疼痛是表证,发汗之后身体还疼痛,说明表证没解。表未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

但是,桂枝汤证的脉象应是浮脉,遇到脉沉迟者就需要桂枝汤原方加味。

“脉沉迟”

不能一见到脉迟就觉得是寒,它也可以指血少,血少不充于脉,脉就迟。

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不足,就是不及的脉,就是营不足。脉沉迟,是因为发汗使人丧失体液,夺汗就亡血,所以血少

发汗之后身疼痛,说明表未解。可是人已经很虚了,此时就不能再大发汗。所以如果出现里虚证兼有表证,就一定要先治里虚

但是,本条的里虚并不严重,虽然血少,但仅仅表现为脉沉迟,没有其他的症候。这种情况下就不可再用桂枝汤原方,所以需要加减化裁。

方药详解

人参

桂枝汤是安中养液之方,能鼓舞胃气,里面的四味药都对胃有好处,但是脉沉迟的话,只用这几味药来鼓舞胃气就显得力量薄弱,必须用功卓力宏的人参来健胃才可以。所以张仲景加了三两人参,这是一个很重的分量了。

生姜、芍药

仲景还把生姜和芍药各加一两。

生姜也是健胃药,生姜和人参相伍,健胃之力更大。

芍药苦平微寒,能养阴,桂枝汤中用芍药也是此意。

所以古人用药讲究丝丝入扣,方药与病症需要精准对应

如果这种情况下,用麻黄汤大发其汗,患者本就血少,这样非变为痉病不可,就成了更严重的误治。

因此,关键还是在于健胃

胡老提示

通常情况下,对于津液虚、血虚患者,往往都是采用壮水之法。但张仲景就不一样,他有时候用四逆汤也是为了养阴,这就体现出辨证的重要性。

后世见到热就认为是阴虚,用生地、麦冬之品;见到寒就认为是阳虚,举附子、肉桂之力,这是错的。

其实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写得很明白,对于真正的津液虚、血虚证,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是虚寒证,阴寒致虚最为厉害,对于这种情形下的津液虚,切不可用生地、麦冬,不然会有性命之忧。

对于这样的病人,最关键的就是要恢复胃气。胃气得健,便能化水谷而布津液,其他症状也就自然而然改善了。

然而,通过健胃而使津液自布这一点,在后世的医书中很少被提及。

张仲景已经在《伤寒论》里警示了,“一见阴虚就想办法滋阴”是错的,就是“脉沉迟”这三个字。

脉沉迟是虚寒,不然的话,不足之脉怎么现迟呢?所以不能用解热滋阴的药,而要用桂枝新加汤。

“发汗后,身疼痛”,就是表没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但是患者出现了“脉沉迟”,就是说,由于发汗,患者津虚血少,以至于出现了虚寒的反应,所以要对桂枝汤进行加味,不仅加人参,还要加生姜,因为生姜性温,能温中。

所以本方名为桂枝新加汤,意思就是,桂枝汤还是得用的,但是需要新加这几味药,健脾胃以滋津液。

关于剂量

桂枝、甘草、大枣就是桂枝汤原方的用量,再把芍药、生姜都增一两,另外再加一味人参。

隐藏症状

这个方子针对的就是桂枝汤证兼有胃虚。加生姜其实是因为,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会出现恶心

张仲景的写作习惯就是,众所周知的症状,他经常就省略不写了。所以其实这个汤证应该有的表现。方中的人参也是为了健胃,因为有需要健胃的症状,是什么症状呢?

你能猜到吗?

如果猜不到的话,读一读下面第163条吧——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第163条的桂枝人参汤证点明了,答案就是:

心下痞硬。说明了胃虚。

胃虚

《外台秘要》说得很明白,胃虚是人参的一个主要适应症。它治的胃虚要虚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与泻心汤证的条文互参:

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胃中虚,则客热邪气都往胃中来,即“客气动膈”,“膈”指的就是心下,也就是胃,这样胃就硬了。

正如《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下法或发汗法会虚其胃,邪气就会往胃里跑,患者就会感觉脾胃这里上下不通,手按着也硬。

所以张仲景说:“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则死。”也就是阳明篇里的内容。

临床贴士

临床上要注意:人参不是万能的。虽然人参、附子都能够促进机能沉衰的恢复,用现在话说就是治疗代谢机能沉衰,但是它们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人参味苦、甘,性偏微寒,所以在阴证和阳证里都可以用。

但是,对于真正出现虚寒症状的纯阴证时,必须用干姜、附子,而不能用人参,比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用人参的时候,要抓住一个特殊症状:“心下痞硬”

病人如果说“按着胃这块挺硬,食欲不振”等等这样的话,就表现出胃虚的反应,这时候就要用人参。

如果没有“心下痞硬”这个症状,用人参就是有害无益。其实不仅是人参,用什么药都是这样的,必须要准确辨证才可以。

桂枝新加汤是体现张仲景治病求本、重视标本缓急的经典名方,胡希恕老先生的解读,你看懂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