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评分9.1!《俗女养成记》口碑爆棚:看完整个世界都温柔了

 张德芬空间 2021-04-16

39岁,坐标一线大城市,无婚无房无孩,工作繁琐且收入一般,恋爱关系鸡肋,看不到未来。

如果是你,会不会感觉迷茫而焦虑?
台剧《俗女养成记》里的陈嘉玲,就是这样一个处境。
先来说说这部剧口碑有多好。作为台湾自制剧,它创下了10多年来自制剧最佳收视率,豆瓣评分9.1。
没有霸道总裁,没有成功逆袭,只有浓浓的爱和亲情从不缺席。
影片非常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在满足他人期待和自我需求之间的挣扎,焦虑,最终找到突破口的过程。
如果《请回答1988》是你心中的小太阳,那《俗女养成记》一样能在细节和平凡中让你边哭边笑。
 
39岁:“我成了标准意义上的剩女”
故事是通过两条线展开的,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39岁的嘉玲。
从台南小地方一路努力读书到台北,可打拼了近二十年,她对台北还是没有归属感。
画面开始,她便无奈地自嘲:“大家好,我是个生活在台北,却永远成为不了台北人的陈嘉玲。”
虽然在一家公司做董事长秘书,看起来又靓又飒,可实际上每天周旋于出轨的老板和极度有控制欲的老板娘之间,疲惫不堪。
一方面要时刻24小时on call 做监视老板出轨的卧底,另一方面又要帮老板安排情人的酒店机票行程,到处圆谎,这一切让她觉得分裂。
交往四年的男友,虽然看起来条件很好,但是彼此之间缺乏交流,连亲密行为都不想再有,越来越和室友没有区别。
一次同学聚会回来,她趁着酒意和男朋友求婚成功,却未曾想,自己的准婆婆是个干涉狂,从婚纱到装修,一一需要按照她的要求来。
面对这一切,嘉玲迟疑了,她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她的内心,熟悉的故乡一直在召唤自己,她辞去工作,毁掉婚约,回到了台南。
陈嘉玲的回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逃跑,她在寻找真正的自己。
 
“我们永远成为不了父母期待的样子”
故事的另外一条线,围绕9岁的嘉玲展开。
与长大后的嘉玲不一样,9岁的她灵动而充满生趣,在家人的庇护下,愉快地成长,对未来饱含希望。
随着两条线交错展开,我们会发现,嘉玲之所以感觉到分裂,感觉到缺乏精神上的归属感,在于她的自我需求一直是模糊的。
在她的人生关口,不知不觉选择了她眼中的“他人期待”。这也符合我们大多数人成长的轨迹。
年少的时候,很容易把他人期待、主流社会标准(努力读书,考好大学,去大城市工作生活)作为自己目标和标准。
但随着年纪增长,经历丰富,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很容易感到迷茫和痛苦,觉得一切“不是自己需要的”。
长大之后嘉玲的选择,和小时候的经历息息相关。
因为目睹了姑姑悔婚,嘉玲对婚姻和恋爱始终持有警惕心。
二姑姑是中学教师,原本是自由恋爱,但婚前,婆家提出要她去检查生育能力。一向很有独立意识的姑姑感到了变相羞辱,尤其是男朋友在此时表现出来的懦弱无能,让她感到失望。
她勇敢地选择了悔婚,并且独自承受了彩礼赔偿和众人的数落。当姑姑在嘉玲面前哭泣的时候,嘉玲看清楚了,作为女性,需要独立自由,需要到更大的地方去生活。
嘉玲有个很疼爱她的阿嬷(奶奶),但是,每当“家境优越,见过大世面”的大姑姑(阿嬷的女儿)回家的时候,阿嬷展现出各种偏心和照顾。
大姑姑也大包小包,展现自己“见过世面,有钱”,女儿各种优秀。
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阿玲的妈妈和阿玲。在阿玲的眼中,只有跑到大城市去见世面,才是明智的,值得骄傲的。
所以,阿玲提着箱子一路毫不回头地去了台北。
然而,面对台北忙碌的生活节奏、人情的相对淡漠,阿玲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加上年龄和婚恋状况所带来的压力,她发现自己无法承受。
 
 “不让父母失望”——也许来自于我们的视角
阿玲回来,最大的绊脚石是——“不想让父母失望”。
从台南出去的优秀女儿,是家人的牵挂和骄傲。
她认为自己这么大没能有出色的事业,满意的老公,是失败的,是灰溜溜的,让父母难以接受的。
但是她很快发现,她误解了家人对她的期待。
她问妈妈,“我回来你高兴吗?”,妈妈回复她,“你高兴我就高兴”。
尽管父亲因为阿玲悔婚的事情给未婚夫道歉,家人也并未在婚恋问题上给她压力,只是默默地享受这种团聚。
阿玲因为自己搞砸了结婚的事而内疚。但善解人意的阿嬷告诉她,现在这年月女人不结婚很常见。
阿嬷她一辈子都是作为别人的老婆、老妈、阿嬷活着,死了她想做回李月英(阿嬷的名字),让陈嘉玲把她的骨灰洒到海里。
阿嬷的话,让阿玲感觉到了放松和被理解。
无论是剧中的阿玲,还是观众,都在这种接纳和理解中被深深治愈了。
我们不少人和阿玲一样,经历了事业上的平庸和生活的一地鸡毛,但仍然不敢动弹。因为内心里一直有个声音,“我不想父母失望”。
因为怕父母失望,所以不敢换工作,所以凑合。
因为怕父母失望,不敢离婚,继续呆在原本毫无生机的关系里。
但并非所有的“父母会失望”都是真实存在的。有时候,我们他人期待自动自觉地内化为自我标准,我们自己的视角和选择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像,面对严苛的父亲,《烈火英雄》里的队长一直以为爸爸瞧不上自己,没想到同为军人的爸爸在儿子完成一次救火之后给自己行了一个军礼,父子多年恩怨和解。
就像,因为离婚倍感羞愧的女儿回家,以为要遭到娘家人的嫌弃,没想到只等来拥抱和心疼。
 
“我没有时间讨厌我自己”
这部剧,是一部女性的自我成长和接纳史。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人自我接纳和认同的过程。
这种整合完成得越好,自身的幸福度就越高。与原生家庭的接纳相比,自我的接纳,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阿玲经历了一个寻找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的过程。最终穿越了焦虑和恐惧,获得了内心的平和。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不可能像阿玲一样舍弃现在的一切去寻找另外一种诗意的生活。我也没有那么多家人和朋友的爱。
或许,与环境相比,尊重自我需求,接纳自我,才是真正的出路。
接纳并感激自己的过去
我们不少人会抱怨眼前生活不是自己要的,是听从了父母的安排和主流价值观。
但如果回过头去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在那个当下,你仍然对你的选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你尊重了自己的安全感。
甚至,回到过去,你有可能做同样的选择。
比方说按照父母期待去选大学和工作,对象等等,随大流让你觉得是正确的,安全的。我们也曾经因为这些选择受益。
如果阿玲没有去过台北,她或许只会觉得台北就是天堂,自己眼前的现世安稳是让她憋闷的。她也很难发现,眼前这个其貌不扬,事业平平、离过婚的发小才能让自己感到放松。
接纳自己想要改变的力量
随着人的成长,当我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会出现许多新的需求。
如同《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抵达中年,才发现自己唯一的使命就是画画,他抛弃了所有的东西,如痴如狂地画画。
如同阿玲,原本有机会回到台北工作,但是,当面试官问她,“你觉得什么是幸福?或者说你觉得十年后的自己会在干什么?”的时候,她忽然醒悟了,知道了自己那个时候的真正需求,早就和过去不同了。只剩下一个念头,“回家”!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的需求会发生变化,这无可厚非。
如果我们愿意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何时候想要突破和改变的意愿,都是值得尊重的。
我们完全可以在感激过去的基础上,勇敢地像阿玲一样向前走。
允许自己的不接纳
不少人经过学习之后,试图逼迫自己去接纳原生家庭,接纳自己,不然就有负罪感,痛苦感。但允许自己慢慢成长,接纳自己的不接纳,恰恰是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环。
我们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在爱与冲突当中,去慢慢学会爱上自己,成为一个有活力、有弹性,喜欢自己,喜欢生活的人。
阿玲小的时候,就经常和发小一起去看村里的鬼屋(象征着阿玲心中的恐惧)。关于这个鬼屋,有各种各样可怕的传说,年幼的阿玲一直很害怕。但是,当阿玲决定留在故乡生活的时候,她把这所房子买下来了,作为自己的居所。
片子接近尾声,镜头下,和自己和解的阿玲,站在鬼屋面前,面带笑容,而此时,幼年的阿玲,扎着羊角辫,也愉快地出现了。她们迎着阳光,面带笑容,在粉刷房子。

画外音响起,“ 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到你没时间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此刻的阿玲,依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在她心灵深处,她已经接纳了真实的自我,未来不再显得那么让人害怕。
亲爱的,当你勇敢接住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一切刚刚好。

策划 | 江枫 胡咧咧
编辑 | 肖娴
主播 | 姝璇,电台情感节目主持人,公众号:眼子君。

你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

真实的你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你又该怎么成为理想中的样子?

4月27-29日,卢熠翎老师《勇敢做自己体验营》

从更高的视角梳理你的人生轨迹和目标

活出充满创造力的精彩人生

👇👇👇

今日话题
亲爱的,你喜欢这部电视剧吗?你成长中又被什么治愈过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