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米原木长桌,朋友分列两边, 欢聚,使他们脸上堆满了笑容, 前一秒还满脸笑容的他,突然皱紧了眉头, 脑海中回忆起的,竟是几年前领导指责自己的场景。 他努力的想要屏蔽这些回忆, 但这些回忆却在他的脑海之中, 不断循环。 ![]() 不可控的回忆
即使是在一个充满快乐的环境之中,处于一种闲暇的休闲状态下,那些痛苦的回忆会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 即使是他努力的想要驱赶这种记忆,努力的想要将这些记忆消除,但这些负面记忆依然如影随形。 记忆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石,无数过往记忆的组合,组成了现在的我们,因此美好或是痛苦的记忆都是我们的一部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对美好、痛苦的记忆进行平衡,我们经常遇到即使是在快乐的时候,也会回想起痛苦记忆的时刻。 01 可控回忆 处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大脑会对记忆进行筛选,以防止由于过多的痛苦回忆,造成我们的情绪崩溃。 大脑的遗忘机制,迫使我们难以回忆起那些痛苦记忆的场景,因此我们对一些痛苦场景回忆时,往往是模糊的、片段化的。
我们的自我保护本能,使我们得以平衡快乐与痛苦,在长久的时光中,对痛苦的场景逐渐消磨。 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之下,当我们面临外界的指责、批评与不认可时,可以对自我进行保护,防止我们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之中。 02 不可控回忆 但很多时候,对于许多人来说回忆是不可控的,我们会时不时的想起那些让我们尴尬、脸红、羞愧的场景。
回忆的不可控导致我们时常回忆起负面的情绪,实际上也有着正面意义,毕竟如果我们对所有指责与批评都持遗忘态度,也就陷入了盲目自大之中。 对批评与指责的回忆,可以使我们对自身形成更为正确的评价,从而产生驱动力,使我们不断的获得成长。 适当的不可控回忆可以使我们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但许多人陷入了重复性、强制性的高频次不可控回忆。 在这种重复性、强制性与高频次的不可控回忆之下,许多人被种种负面场景影响,对自身产生了过低的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最终这种影响不仅当我们对过往的自己产生抵触,甚至于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发展,使我们畏缩不前,不敢行动。 ![]() 不可控的背后不论是可控回忆或是不可控回忆,只要我们对其合理、平衡的认知,便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对自我进行评价。 但当我们无法合理、平衡的去应对,当负面的记忆占据回忆频次的上风,显而易见我们会被这些负面的记忆打击。 这种高频次的不可控负面回忆,即使我们努力的想要克服,也很难实现,原因在于我们需要克服的并非是回忆本身。 而是在这纷杂回忆背后的真正心理动机,我们需要知道为何我们会不断的回忆,为何我们会在这种回忆中感到打击。 01 反刍式思考 我们不断的回忆起那些负面的场景,并因此深受打击,焦虑与痛苦伴随着我们,我们却无法挣脱。 这种回忆的背后,实际上是源自于我们对负面事物的非适应性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被称之为反刍式思考。 心理学教授苏姗·诺伦-霍克西玛,对反刍式思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的是当我们经受负面事物时,我们对事件本身与其背后的情绪打击与因果,进行反复、被动的不可控思考。 实际上,反刍式思考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适应性反思,通过反刍式思考我们得以在负面事件中吸取教训。
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在一些其他的情绪影响之下,会使我们只能感受到其中的痛苦,而无法从中汲取到教训。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在负面回忆中,有的人可以从中获益,而有的人却在不断的重复情绪上的痛苦。 ![]() 02 完美主义 我们都会进行反刍式思考,并通过这种思考方式,来获取到经验教训与行为指引,但当我们存在其他的情绪影响,我们却只能从中获取到痛苦与焦虑。 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影响,便是来自我我们的完美主义,所谓的完美主义,指的是在行为上极度追求完美与无暇。 但对完美的主义的追求,往往是来自于我们自身不完美所导致的安全感缺失,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完美主义作为一种借口。 完美主义作为一种借口,使我们得以对预期进行控制,通过“不够完美”的预期,使我们对结果不抱希望,从而在行为上自证预言。 当我们处于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完美主义状态之下,我们在进行反刍式思考时,首先考虑的便是我们无法保证自身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于是以往负面事件带给我们的情绪打击,便会得到无穷的放大,毕竟我们由于安全感的缺乏,会认为这种负面事件会不断出现。 缺乏安全感的完美主义,使我们难以汲取负面事件中的教训,毕竟我们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永远无法避免不会犯同样错误。 03 自我攻击 缺乏安全感,却又想要事事做到完美,在于我们无法承受失败所带来的痛苦回忆,于是只能事先认为“肯定不会成功”,来降低我们的预期。 但这种长时间的安全感缺乏状态,虽然可以通过降低预期来进行填补,但长时间的预期降低,实际上最终会形成认知上的自我攻击。 所谓的自我攻击,指的是个体通过对自身的心理进行打击,从而进行情绪上的宣泄,最终使自己陷入最为消极的状态之中。
处于长时间的安全感匮乏状态之下,最终形成了自我攻击的倾向,我们通过不断的打压自己,来控制自身的预期,最终低到尘埃里。 自我攻击可以暂时性的帮助我们对情绪进行宣泄,但无法使我们跳出回忆的痛苦之中,于是我们不断的犯错,不断的回忆痛苦,然后对自我进行更为有力的攻击。 ![]() ![]() 正确回忆反刍式思考来源于我们的安全感匮乏导致的完美主义,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又形成了不断的自我攻击。 在自我攻击的状态下,反刍式思考反而成为了我们对情绪宣泄的渠道,虽然我们在回忆时皱紧了眉头,但我们内心实际上认同自己“无能为力”。 但实际上我们可能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看到许多即使身处安全感缺失、身处自我攻击中,也能出色的完成任务的个体。 但出色的完成任务并无法填补他的安全感,或者说是无法长期的填补他的安全感,这里面既有自身的归因倾向问题,但实际上还着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 那便是对自尊心的认知。 01 自尊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尊有着不同的认知,这取决于我们的生长环境中,外界的教育与社会的文化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自尊心由多种因素组成,其中既有自我的评价,也可以从他人、团体中的情感与尊重得到体现,不可否认的是,自尊心的强弱影响到我们的自大或是自卑。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自尊心归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对自身的自我认同,一种是基于社会为我们带来的外部认同。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种是我们内驱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后所获得的自尊,一种是需要外界不断的对我们进行正面评价所获得的自尊。 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内驱的具备长久的效用与满足感,外界的效用与满足感,则相较的较为短期。 安全感匮乏带来的完美主义,则是由于我们缺乏内驱的精神需求满足,这源自于我们在文化影响下,对自尊的错误理解。 ![]() 02 因果倒置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有外界评价可以使我们感到“存在感”,从而提升自尊心,于是其需要不断的寻求外部的正面评价。 但在工作中,来自于领导的正面评价是具有限制性的,领导会出于防止你过于骄傲的原因,而忽略一部分正面评价。 而来自于同事的正面评价,是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下,同事们很难发自内心的对我们进行高频次的正面评价,毕竟这影响到资源的争夺。 因此,想要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需要的是来自于内驱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许多人无法获得内驱自尊的原因,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随着社会的洪流,按照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去学习、工作、娶妻、生子,但并未考虑过这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或者说我们更为看重这些行为带来的外部评价,而不是这些行为对我们自身生活的改善,在事先并未将其设置为自身的精神需求。 而想要获得足够的内驱动力,则需要了解到我们行为的真实目的,以工作举例,工作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获取到金钱,以完成后续的娶妻生子。 而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权,使我们的社交、情感需求得到基于选择权的满足,并不是娶妻生子选择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娶妻生子。 ![]() ![]() 十米原木长桌,朋友分列两边, 欢聚,使他们脸上堆满了笑容, 这一次他没有皱紧眉头, 他已经不再担心犯错, 他一定不会再次犯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