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王维《使至塞上》

 雷声 2021-04-16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朗诵:方明 雷声

作曲:赵麟

演唱:赵珈婧云

撰文/制作:雷声

       朋友,你去过西部吗?——中国的西部。

朋友,你去过大漠吗?——中国西部的大漠。

朋友,你见过大漠的落日吗?——中国西部大漠的落日。

如果没有,就请你跟随着监察御史王维,踏上奔赴西部大漠的征程吧——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京城长安,沿黄河西行,轻车简从,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不知不觉之间,居延等属国都已归于大唐,大唐疆土已经超过了大汉帝国。 
风卷蓬草,心出汉关。皇命如风,我似蓬草,飞至边疆宣慰三军!
春风拂面,大雁北飞,它们再也不必担心胡人射杀,自由自在地翱翔云天。   
转眼之间,繁华殆尽,黄沙无垠,一缕轻烟从地平线上垂直升起;大河奔流,一轮圆日映红西天。       
行至萧关,时遇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戍边。
大漠,蕴藏着浓浓的厚厚的悠长历史;大漠不知曾经洋溢过多少文人墨客的精湛诗篇! 诗佛王维这首《使至塞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走过毛乌素沙漠,闯过巴丹吉林沙漠,登上过“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去过春风不度的玉门关,西出过不见故人的阳关。无数个季节更迭,踏遍了西风古道,蓦然回望,情牵梦萦的依然是王维的“大漠孤烟直”,梦萦情牵的依然是王维的“长河落日圆”……
一直向往着如风如云如雪如月般飘逸的大漠孤烟;
一直向着往如诗如画如歌如舞般温馨的长河落日。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我梦中的大漠。

       梦回大唐,梦回长安——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冬十月。
遮天蔽日的仪仗,震耳欲聋的号角,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洛阳出发,一路西行,直奔长安。
虽出生在洛阳,虽五巡洛阳,虽在洛阳待的时间比在长安还长,作为李唐子孙的玄宗李隆基,还是要回归长安,以示正统。在伴驾西行的队伍中,有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他叫王维,去年春天被唐玄宗任命为右拾遗,那时他刚刚三十五岁。
也是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大唐西部发生战乱,吐蕃发兵攻打唐朝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以北)。第二年春天,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败吐蕃军队,唐朝疆土外扩许多。收到捷报,玄宗大喜,随即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是一次重要的使命,这是玄宗对王维的信任。王维也有机会到边塞领略与中原大地迥然有别的奇异风景,《使至塞上》这首风格雄浑壮丽、充满昂扬爱国激情的边塞诗名作就孕育而生,历来叹为绝唱。
但有人认为,王维出使凉州,是被朝廷权臣排挤的结果,所以他心情黯淡复杂,在《使至塞上》诗中暗藏遭弃的不满情绪等等。
我以为,这种说法既无根据,也不合情理。
王维奉使凉州,身负重任:一是查证捷报是否属实,防止虚报邀功请赏;二是若实际战况与捷报内容出入不大,王维将代表朝廷慰问、奖赏戍边将士;三是作为朝廷使者,王维将对这场战争的后续影响进行跟踪调查,作为朝廷任命边将和实施对外政策的依据。
再有,开元二十五年夏,王维奉旨出使凉州,宣慰戍边将士,第二年五月便返回长安,仍任监察御史,被朝廷权臣排挤的说法也不成立。此后,王维仕途基本顺利:四十一岁升任殿中侍御史;四十三岁任左补阙,职阶为从七品上,直到四十五岁。四十八岁时,王维升任库部郎中,从五品;五十一岁丧母,先后在洛阳和长安服母丧三年,服满后任吏部郎中,改文部郎中。王维五十六岁时任给事中,六十一岁,王维升官尚书右丞,从四品,负责兵部、刑部、工部,主要担负监察职能,直到七十岁前后逝世。还有,王维当时担任的右拾遗只是正八品,那时朝廷八品官多如牛毛,哪个权臣会认为一个八品芝麻官会威胁到自己而将其排挤出朝廷呢?
      玄宗的信任与重托,顺风顺水的仕途,很难想象,王维怎么会心情黯淡牢骚满腹呢?很难想象,心情黯淡的王维怎么会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壮丽的千古绝唱呢?
我想,这种想法的产生,可能与对《使至塞上》一诗不同的解读有关。
比如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就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王维奉使凉州,竟然“单车问边”,是被“明主弃”的一个变相,所以王维心情黯淡。其实,这是一种误读。王维奉使凉州宣慰,是轻车简从,并非一车一人,如果真是一车一人,那不仅是对王维的羞辱,也是对戍边将士的侮辱,更是对大唐皇威的折煞。关于“单车”,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指出:这是用旧典,《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这是有道理的。“单车”出征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很多见,如《史记》、《汉书》都已使用。到了唐代,“单车”出征一词所标示的,主要是一种勇气。不过,王维在这里用“单车”一词,似乎不是渲染自己的胆魄,而是说自己简直想乘着一辆单车去前线,而不需要大部队护送。实际上,对于来自朝廷的使者,崔希逸是不可能不派遣随从护卫的。王维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侧重于宣扬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疆域拓展,即使“单车”出访也会平安无虞。

       第二句“属国过居延”中的“属国”,应解释为“附属国”。“居延”就是居延塞,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强弩将军路博德筑居廷塞,称“遮虏障”,是象征大汉帝国版图雄阔的地理标记。居延塞现在也叫居延海,在内蒙古额济纳附近,2010年秋我在额济纳拍摄胡杨林时曾去居延海拍摄日出。历史上的居延海,由东、西、北三个湖泊组成。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老子曾在西居延海得道成仙;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飞将军”李广,进攻匈奴时都曾在居延海饮马;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时也曾到过居延海。而王维曾于湖畔驻足,写下了著名的《塞上作》一诗:“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属国过居延”这句诗中的“过”字,可以理解成超过。因为,王维从长安奉使凉州,是沿黄河西行,并不经过北边的居延塞。这句诗是说,大唐武功之强盛,可以与雄汉媲美,大唐版图之辽远,则远远超过大汉帝国。同时,这句诗也是在表扬崔希逸及其戍边将士的赫赫战功,正是他们的浴血奋战,才使不少原敌方的附属国归顺大唐王朝。而王维之所以产生“单车欲问边”的心理,就是以这一强盛的军事实力作为前提条件的。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有人认为,王维自喻“征蓬”,随风飘去,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这是无根无依的身世自叹。 在唐代以前,“征蓬”已经是古诗中的常用语,其渊源是曹植《吁嗟篇》、《杂诗》等诗篇所用的“转蓬”一词。后世受曹植诗作的影响,多将“征蓬”用于描述客子孤游的场景:“征”字明其远行在外的生活状态,“蓬”字取其飘忽不定、未有归宿的喻义。比如,南朝江总《别袁昌州》诗云:“客子叹途穷,此别异西东。关山嗟坠叶,歧路悯征蓬。”再如,卢照邻《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诗云:“相看万余里,共倚一征蓬。”又如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诗云:“请君聊驻马,看我转征蓬。”因此,有些人就根据“征蓬”的这层意思,认为“征蓬出汉塞”这句诗,反映了王维受排挤而远赴边塞的孤独情怀,实际上这还是误读。“征蓬”这一意象出现在边塞的地理环境中,还喻示着随心所欲自由穿行的状态。比如,王褒的《出塞》诗中就有:“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的名句。王维《使至塞上》一诗说到“征蓬”,不像是在渲染客子孤游之意,更像是在化用王褒的诗意。据此,我们不妨将“征蓬出汉塞”一句理解为:由于战争取得了胜利,诗人乘坐的车马无所顾忌,像蓬草一样自由自在地离开塞上向前线驰骋。

       颔联第二句“归雁入胡天”,并非是纯粹的写景之句,而是带有特殊含义。“归雁”是一种自然现象:春天,大雁从南边北迁;秋天,大雁南归过冬。在《使至塞上》诗中,“归雁”是胜利的象征,也是传递捷报的信使。胡地有射雁的习俗,而唐代佛教流传,汉人一般不射雁。所以,“归雁入胡天”这句诗是胜利的象征:由于唐军得胜,大雁可以平安飞入过去的胡地,不必再担心被胡人射杀了。“归雁”还是传递捷报的信使。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苏武传》中,就有“雁足留书”的故事。汉使曾托言“雁足系帛书”,将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消息传给武帝朝廷。在《使至塞上》诗中,王维有可能化用了“雁足留书”的故事入诗,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不必再担心被胡人射杀的大雁,自由自在地飞入胡天,以获取唐军大胜胡人喜讯,早日把捷报传至玄宗朝廷。总之,“归雁入胡天”是一种胜利的喜悦,是胜利喜悦之情的自然而形象地释放。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绝唱,也是解读差异较大的一联。这一联写景如画,是典型的秀句,一直为解读者所偏爱。比如,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录入《使至塞上》时批注说:“五六得景在'日圆’二字,是为不琢而佳,得意象故。”曹雪芹也格外关注此联。他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向黛玉报告阅读《使至塞上》的心得体会时写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从绘画构图的角度说,“大漠孤烟直”构成了一横一纵的画面。大漠,是构图上的一道横线;孤烟,是构图上的一道竖线。在这一望无边的横向的大漠中,一柱孤烟直上。在人们心目中,烟本应渺渺婷婷旖旎而上的,而王维却说是“直"上,一个“直”字让人感觉到烟的力量。

      从解读角度说,“孤烟”到底是指什么存在着较大争议。有人认为,“孤烟”是烽火之烟,草木点燃之后,烽火绵延入天,远远望去好像一根擎天的柱子;也有人认为,“孤烟”是由于戈壁大漠气温冷热不均,上下空气翻转所形成的旋风。

       那么,“大漠孤烟直”一句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唐代大诗人杜牧的祖父杜佑在《通典》卷一五二记载,边制对举烽火有明文规定:“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所以,“孤烟”就是“平安烟”。“大漠孤烟直”这句诗虽然写景如画,但最重要的含义,应该是诗人在称道由于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边境现在已经平安无事。孤烟,是相对于敌情紧急时多燃烽火报警而言的。直,未必是实指烟气形态直冲而上,而是相对于多燃烽火时烟气杂乱而言的。

      相对于“大漠孤烟直”一句,“长河落日圆”一句解读的争议较小。孙绍振先生在《解读王维的<使至塞上>》一文中说:“这里王维经营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恰恰又是好诗,诗和画却达到了统一。因为这里的孤烟,一条垂直线;长河,一条水平线。这在绘画上,是静态的构图。这种静态构图,提炼得如此单纯,连征蓬、归雁都消失了,连白云、黄沙也视而不见,留给读者的,就是一个空阔的宇宙、静态的构图。一纵(孤烟)一横(长河),本来宁静得有点单调,再加上落日圆弧,就比较丰富了。这种丰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包含着内容上的。”我以为,孙先生所说的包含着的丰富内容,其实就在“长河落日圆”的精美画面中,包含着边塞战事已息的含义。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落日时分,金色的余辉洒落在黄河之上,泛起点点金光,而这落日远远望去,仿佛一颗巨大的橙子,慢慢沉入到金色的沙漠当中。这圆圆的落日是那么静谧、温润、温馨。如果边塞仍有战事,取而代之的画面应该是战尘飞扬、旌旗蔽日,应该是王昌龄在《从军行》所描绘的“大漠风尘日色昏”这样的场景,而日圆的景象也就不会鲜明地呈现出来。如果边塞仍有战事,即使大漠风景再美,落日再圆,诗人也无心欣赏,更无暇写作。因此,可以说,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着是写景,实际上是借景讴歌大唐盛世,讴歌大唐边塞的承平气象。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有人把尾联解释为诗人急于见到都护而不得产生的焦躁不安、失望和泄气。且不说,这种想当然的解读,会使这次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之行陡增无趣,即便与上联联系起来看,文脉、义脉、情脉都断裂了。其实,诗中的“萧关”一词是虚用的。在汉代,萧关处于中原进入西北或外族入侵关内的关键位置,属于塞上,因而战事频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文帝十四年,匈奴侵犯汉地,即由萧关攻入,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西击匈奴,也是从萧关出塞。据杜佑《通典》卷一九四记载,汉萧关在唐代属于平凉郡萧关县,并非处于国境紧要的位置,所以唐代诗文用“萧关”一词言边塞事,多系援引汉代故事。如王维《送韦评事》云:“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据此,“萧关逢候骑”理解成援引汉朝故事较为合适。不过,王维在写这句诗时,还直接化用了前人何逊《见征人分别》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综合上述各种因素,我认为,“萧关”一词在诗中并非实际地名,而是代指远在塞外的屯兵之地,而“候骑”指在屯兵之地与前线之间来往穿梭的通信兵。至于“都护在燕然”一句,众所周知,是用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纪功的故事,意在赞扬崔希逸等戍边将士击败敌人、大唐疆域得以大大扩张的丰功伟绩,是对广袤国土的自豪感和盛世主流意识的宣泄,看不到丝毫的疲敝与无奈。

总而言之,王维《使至塞上》一诗对崔希逸等戍边将士的战绩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歌颂了唐王朝的强大。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含有得胜之志,渲染出了盛唐气象,是优秀的边塞诗,也是劳军诗的典范之作。

       大漠,是我不醒的梦。
       梦里,依稀望见长河,落日;梦里,依稀望见大漠,孤烟。
       壬辰春节,再赴西部,再赴大漠。
置身于广袤的沙海,置身于夕阳黄昏之中,沿着《使至塞上》的指引,朝着无尽的天边深入,追寻大漠中的诗意。眼前,好像浮现出了一幅幅海市蜃楼般的画景:大漠,长河,落日,孤烟,还有征蓬、归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今,烽烟虽不见,可烽火台仍在,长河落日依然浑圆迷人映红天边……   
大漠啊,请让我静静地展读你的颜容,于你的身影之中悄悄地追逐着你的梦,静静地回味你的笑靥;在你矫健的身姿里任思绪随风而舞,渐渐飘入记忆的大海,倾听静夜的缠绵;在你如诗如画的落日中让我皓腕轻挽大漠直烟,让魂灵永驻于长河日圆之中,让春心随大漠孤烟尽情地飘逸荡漾!   
愿在大漠直烟中长醉,愿在长河落日里不眠!

(2021年2月2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朗诵者简介:

       方明,1941年出生,本名叫崔明德,北京人。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主任,播音指导,并任中国播音学研究会会长。1956年10月入中央广播事业感技术人员训练班学习无线电发射专业,1958年4月调至中央控制室录音科任录音员,1960年4月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员。1961年,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肄业。历任中央台播音部副组长、副主任、主任播音员。曾被推荐为第五届全国青联特邀委员。1985年曾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系统优秀工作者。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承担了陈毅、周恩来、毛泽东等领导人治丧期间的主要播音任务,多次参加天安门国庆游行和阅兵实况转播工作。除参加日常新闻类、专题类、文艺类播音及教学工作外还经常参加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及阅兵、重大仪式的播音转播工作。参加播音的许多节目曾获得“亚广联文化基金会奖”、“全国首届录像片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三届电视文艺“星光杯”一等奖”、“1992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届播音主持作品政府一等奖”等各种奖项。如《流水操》、《清明上河图》、《黎明前的交响》曾获“亚广联文化基金奖”;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获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一等奖。

作曲家简介:

赵麟,男,1973年生于陕西西安,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之子。5岁开始学习钢琴,199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获1996年度中国文化部优秀毕业生称号。后入中央民族乐团从事创作,期间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2001年建立赵氏父子音乐工作室,开始专业从事影视音乐的创作工作。2004年应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之邀,赴美国为他和他的新丝绸之路乐团进行创作,其中三首作品收录在马友友专辑 《ENCHANTMENT》,该唱片2005年获得全球古典唱片销售冠军。2013年7月12日下午,央视正式宣布冯小刚担任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赵麟被聘为副总导演、音乐节目总监。

演唱者简介:

赵珈婧云,作曲家赵季平之孙女、作曲家赵麟之女,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竖琴专业,自幼接受音乐教育,在声乐、舞蹈、器乐等方面多有涉猎。已发布的单曲有《如梦令》、《使至塞上》、《白鹿原·片头童谣》,参加的综艺节目有《经典咏流传》。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