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数学探知思维

 hyxz_ljf 2021-04-16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上,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凸显数学本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中的起始课。教材上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小蚂蚁绕树叶表面的边线爬一圈,初步感知周长。

第二部分,抽象出周长概念。

第三部分,算一算格子中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材中呈现的第一个情境从表面上看简单易懂,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数学核心概念的本质,不能深刻理解教材、有效运用教材,不能给予学生充分探索思考的空间,将知识顺水推舟地讲一讲、问一问,这个过程可能5分钟就能“顺利”完成。可是,这样的教学会有怎样的学习效果呢?学生又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周长”这一概念呢?

那么,怎样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观察、猜想、试验、尝试中想象、概括出数学规律?

设计有思维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化思考

周长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知识,常常与面积概念混淆不清,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这是因为概念知识本来就比较枯燥、抽象,对于三年级孩子不是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数学化的思考。

【片段一】

(1)拿出你的数学书,找到数学书的封面,用手来摸一摸数学书表面一周的边线。学生在现场摸一摸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是在数学书封面的边线上找一个起点,并沿着边线走一圈又回到起点,这就是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以此让学生初步明确周长的概念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这样的一周。

(2)拿出自己准备的树叶,动手摸一摸树叶一周的边线。此时学生有了第一次摸数学书一周边线的经验,就能很快找到树叶一周的边线,并在说的过程中再次巩固了从“起点回到起点的初步认知过程”。

【片段二】

将数学书封面、树叶一周的边线描出来,并选取典型作品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巧妙地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标,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以下体验:

(1) 明确研究对象,知道周长从哪里来,只有物体表面才有周长。

(2) 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回到起点,即明确周长是要封闭起来的。

(3) 物体表面的周长应该是贴着边线,不能重复。

【片段三】

找一找你身边的物体,说一说它的周长在哪里?学生在描、画、说的活动过程中,一点一点初步构建“周长”这一概念,一点一点将理解上升到对数学概念的思考。其实,动手摸、描、说是一个外在活动过程,教师借助这个活动载体让学生的思维发生变化,转化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内在的动力必然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而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操作、发现、思考、总结,把周长与物体表面、封闭图形自主进行联系,建构知识之间的网络,对“周长”这一概念理解也就比较自然、深刻。

【片段四】

教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否都有周长?这一活动的思维价值在于教师出示各种图形,放大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这一概念。

回顾这段学习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周长”这一概念的获取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实践得到的。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就自然得到了提升。

挖掘知识价值,让学生的思维精彩纷呈

在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测量出树叶及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学生从独立尝试开始,经过小组讨论,逐渐优化测量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针对不同的物体要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使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并抛出问题“这样的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看待数学教育的价值,学生说到“要根据不同的事物选择不同的工具”“不要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不同的问题”等,这一过程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让学生对“周长”概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从学习经历出发,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思维活动,感受获得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的快乐;从数学应用价值出发,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数学真的有价值。教师要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思维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这个过程是全方位的,展现了生命与生命的碰撞。

有效利用评价素材,让学生的思维跌宕起伏

怎样将既抽象又枯燥的“周长”概念变得灵动起来?怎样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嘴?怎样有效进行组织教学,使学生动静结合?怎样实现评价的意义最大化?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研究、对学生进行研究、对选用的素材进行研究,而在教师评价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上,教师动了一番脑筋,也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片段五】

教师在进行组织教学时,准备了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点赞卡,采用小组比拼的形式,将点赞卡随意摆成形状不一的图形,在最后课堂结束环节,引导学生找到本节课的冠军小组,并快速算出冠军小组图形的周长。

看似简单随意的小组评价最后升级为一道颇有意思的数学题,学生兴趣高涨,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对“周长”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整个教学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做到了教学设计有始有终,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涵到外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获得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训练,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虽然必要的训练必不可少,但训练不是机械模仿,不是灌输,而是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不断启发、引导和点拨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宜昌市青岛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4月14日第5版

作者:宋 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