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人罗隐,科举十次不第,爱情一路碰壁,主席读其文批注深表同情

 昵称48898074 2021-04-16

作者:青峰

诗人罗隐,为晚唐著名的诗人。其生活于晚唐,一生比较坎坷。在毛主席看来,罗隐很值得同情。

这就奇怪了:唐朝那么多诗人,人生命运比罗隐坎坷悲苦的大有人在,为何主席独独要说罗隐最令人同情呢?那是什么打动了毛泽东,罗隐一生中又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呢?

诗人罗隐,科举十次不第,爱情一路碰壁,主席读其文批注深表同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退隐二线,不再担任国家主席。

这样一来,主席的外事应酬往来少多了,一般日常的政务工作也减少了下来,自由支配的时间则一下子多了起来。

当然了,主席是闲不住的,那干什么呢?答案是:读书。

主席一生手不释卷,读书之多,学问之宏,精研之深,见解之奇,那还真不是一般的象牙塔中的学者所能比拟的。

正是这个时期,毛主席通读了诗人罗隐的《罗昭谏集》与《甲乙集》。读完此二本诗集,主席在书楣的醒目处以红蓝铅笔写下了8个字:最值得同情的诗人。

那这就奇怪了:有唐一代,有名有姓的诗人不下3000位,著名的诗人也不少于100位,主席为何要说罗隐最值得人同情呢?

若说罗隐人生际遇不好,经历坎坷,生活悲苦,值得人同情?但是唐代诗人中比罗隐坎坷悲苦的大有人在,那为什么罗隐就获得了主席的同情呢?

罗隐,系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原名横,字昭谏。罗隐是他后来十次参加进士考试不举后,愤世嫉俗之下自口嘲自侃为自己改的一个名字。

罗隐的一生基本与晚唐同步,其生于公元833年,逝于910年,他去世前3年,大唐宣告灭亡,进入到了乌烟瘴气的五代十国。

国家的江河日下,个人的士途屡遭坎坷,罗隐一生的心境可想而知。

罗隐从小天资聪慧,少负诗名,在家乡很是知名。其家族亦是人才辈出,其族人中罗虬、罗邺都是唐代诗人。

照说,罗隐这么有才华,出身也不错,应该前途一片光明,事业爱情都一路高歌猛进。

但是,历史走向都完全与之相反。

罗隐一生中在事业与情路上的打击之大,爱情上的创痛之深非常少有,可以说是百年罕见。

罗隐成年后,与那个时代下的年轻人一样,也想走科举取仕的道路,进入政坛,甚至梦想有一天成为天子近臣,参与朝廷中枢,匡扶大唐,以期青史留名。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公元858年,即唐宣宗李忱在位的大中十二年,时年25岁的罗隐(当然了,他此刻还没改名,叫罗横)满怀信心,由江西南康启道,前往长安。

在途经湖北江陵时,罗隐也未能免俗,还不忘拜访正在江陵,时徙任江陵尹、荆南节度使的唐宣宗时的宰相白敏中。白敏中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不过他有一个堂哥名气很大——诗人白居易。白敏中当时因朝廷纷争暂时降职在湖北江陵做地方最高长官。

白敏中此时是知道罗隐的,因为罗隐的诗名已经在大唐文坛中小有名气,崭露头角。白敏中得知杭州的年轻诗人想拜访自己,出于爱才与好奇,也想见见这位年青人。于是这位老宰相接见了罗隐。

见到罗隐时,白敏中大吃一惊。

没想到这位才情横溢少年时代能写出“斜阳淡淡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不要向人夸洁白,也知常有羡鱼心”此等好诗的青年人,长相如此“奇葩”,一时愣住了。好在白敏中见多识广,回过神来,与其交谈之下,对青年罗隐的才华才学大为赞赏,并留下罗隐盘桓了几日,与之谈诗论文。临别之际,并以盘程相赠,白敏中认为,此去以罗隐的才学必可高中进士,登科及第。

然而,历史上很多人,人生的才华往往与事业仕途并不相向而行,有时甚至完全相反。

罗隐的一生便是这样的经典个案。

罗隐到达京师长安时,已经是年底。

按说,公元858年是一个好年头,又在途中得到了当代宰相白敏中的赏识与加持。

次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长安取士开考,隔几日榜单下来,满怀期望也享受一下前辈诗人孟郊“春风得意马蹄轻,一日看遍长安花”中举时轻狂欢乐的罗隐,找了好几遍,在榜单也没发现自己的名字。

一时,罗隐的心情降到了冰点,好不失望。

离开长安后,罗隐一看盘资还不有些,于是也想放松下心情抛开落第的不快与烦扰,开始北游南逛。

这期间罗隐写出了大量流传后世的好诗。

罗隐在江南夏州游历时,见到“全身武装”防罩防衣的采蜂农时,有感采峰农的艰辛,挥笔写下了名诗《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釆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中既是对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蜂农的赞美,也是自己考试失第后的轻叹与自问。这首诗也是新中国学龄儿童必读诗,霸榜小学教材70年。

就这么一位才华飞扬的诗人,事业不顺也还罢,其爱情之路也是坎坷无比,辛酸加悲催。

罗隐虽然举考不中,但其诗名却是传播了整个大唐。尤其是罗隐关于爱情的诗、咏物咏史的诗,在没有微信与今日头条的时代,仅靠口头传播与笔抄,还是浮获了不少怀梦少女的心。如:

《雪》

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落偏饶。

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柳》其一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柳》其二

一簇青火田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从诗中看,唐代即使到了晚期,社会风气还是很开明开放的,不然“相偎相倚不胜春”的场景诗人是看不到的。至宋代以朱熹这个伪君子的理学盛行后,这种恋爱中的男女“相偎相倚”在公共场合再也看不到了。

诗中有罗隐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打动了一位少女的心。

诗人罗隐,科举十次不第,爱情一路碰壁,主席读其文批注深表同情

这位少女便是唐朝唐嬉宗时间宰相郑畋的女儿,当时尚待字闺中。由于郑畋比较喜欢罗隐的咏史咏物诗,所以罗隐每有新诗佳作,郑畋都抄录后带回家中欣赏。他的女儿受其父影响,也很喜欢罗隐的诗,尤其是读到“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留侯一纸书”时,更是反复吟诵,爱不释手。于是爱屋及乌偷偷喜欢上了罗隐。

尤其是读到罗隐初次入京所写的诗作《牡丹花》“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后,更是春心燥动,让她思绪飞扬。

少女都有春梦,每一位少女心中都有个玉树临风,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白马王子,古来即如此。

情窦初开,这很正常。

不过,当她得知罗隐尚是单身时,思绪飞扬了。竟然向其父郑畋提出想嫁给罗隐的想法。这让郑畋很是惊呀。郑畋因为自己见到了罗隐,知女莫若夫的他知道罗隐不适合自己的爱女,也不好点破,坏了女儿心中诗人美好的形象。

但是,处于怀梦怀春的青春,郑畋那里拗得过女儿的请求。于是只好以谈诗之名把罗隐请到家中,让女儿隔着帘子偷偷观看罗隐。

不知就里的罗隐,那里知道这是宰相郑畋未经他同意,私自安排的一次“相亲会”呢!

郑畋与罗隐在堂厅相谈品茶,罗隐并不知不远处有位少女正隔着帘子在偷偷观察自己。

她这一观察,直接惊吓到了,原来自己心中才俊诗人这么一幅尊容,不忍多看。自此,郑畋的女儿廷罗隐的诗也不再有兴趣阅读欣赏了。

这些在史书《唐史》上都有明文记载,并非笔者青峰本人杜撰。

史载:罗隐“貌古而陋,乡音乖刺,性简傲,好谐谑”。用今天的白话说就是:罗隐的相貌显老而且丑陋,讲话时满口乡音且声音有些刺耳(不好听),性格有些孤僻傲慢,喜欢戏谑别人。

史书《旧五代史·梁书·罗隐传》中,对于罗隐与郑畋女儿“相亲”是这样记载的:

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可怜的罗隐同学还蒙在鼓里,只是苦了郑畋的女儿,她自此“见其寝陋,遂终身不读江东篇什”。直接把罗隐从心门中的“微信”上拉黑了。

看来,自古以来男人女人都有颜值控。才华不是男人的“免检牌”,但是,美丽却是古今女人的“通行证”。

才华不敌颜值啊!好在颜值处于海平面以下,却并影响罗隐成为历史上第一流的诗人。

如果不是郑畋女儿与罗隐这一乌龙式的桥段,今天的人还有谁知道历史上有郑畋其人,他的女儿则恐怕更是不会有人知道了。

历史是公证的,才华不敌颜值相亲,但才华终究可敌历史岁月的检验。

如果说这次的无心相亲会不罗隐心中并未激起多大的涟漪,伤害也不大,那么另一位他爱过的女人,则对他内心的打击与伤害则不小了。

诗人罗隐,科举十次不第,爱情一路碰壁,主席读其文批注深表同情

859年,罗隐初入长安举试落第后,返回南方,途中经过钟陵县(即今天江西进贤县)时,在诗友家中结识了一位云英姑娘,时为歌姬。云英此时正是妙年,初通诗墨,体态轻盈,身姿曼妙,尤其是其善解音律。罗隐一见为之倾心,好在云英并不刷脸没有“颜控”之疾,对男人的相貌并不在乎。云英早闻罗隐诗名与才华,加之罗隐的诗人朋友也有成人之美之心。于是,二人的相爱也就顺理成章的事了。

不过,云英姑娘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等罗隐进士及第后,名媒正大地来娶她,她等他!

此时的罗隐也才26岁,还有大把的时光与机会参加每年的进士科考,罗隐有信心很快就可以高中。

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人。

在此后的十二年中,罗隐连续参加了12次科考,令人奇怪的是每次都刹羽而归。

到了公元872年,这也是罗隐参加的最后一次科考了。此时也是唐懿宗李漼执掌大唐,13年,皇帝都换了人,罗隐还是不中。青年罗隐26岁初次科试,13年过去,人已进入中年。罗隐再也没有参加下一次考试的心情了,计划回到家乡,终老故土。

世间最美妙最具有穿透力的往往是时间酿出的爱情巧遇或者悲剧性的邂逅。

罗隐与云英姑娘的故事,显然属于后者。

公元872年,长安科考再次落第的罗隐东归返程。罗隐再次途经江西钟陵县,从未忘却过云英的他,此次经过钟陵,害怕遇上熟人,不巧的是,在一家酒肆坊中偏偏遇上了云英。四目相对,一时双方都惊呆了,喜悦、害怕、熟悉的陌生、期待……,无数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这注定是一次不眠之夜,十二年后的相见。此时的罗隐仍旧一个人,云英则依旧风姿卓约,美丽的面容上只是多了几分世事与时间留下的沧桑。

云英信守了承诺,她仍然在籍未嫁,等着罗隐进士及第后来娶她。

罗隐自己这从何说起呢?他可是考了13年,从青发人快考成白发人了。除了仕途的不甘心,谁又能说他不是在为对云英一个承诺在考试呢。

分别后,罗隐回到旅馆,无限伤感,挥笔写下了一首令后人无限感怀的诗篇《嘲钟陵妓云英》,抄写后并托人送到云英的手中。其诗云: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他们最终没走到一起,云英后来的去向官史无详载,据野史载云英姑娘此次与罗隐相见后出家为尼了。

该诗毛泽东主席在罗隐诗集《甲乙集》读到后,划了不少圈点外,还加了批注:

(罗隐)十上不中第。罗隐此诗名为嘲笑,实则是同病相怜,是不得已的苦笑。

此后的罗隐一心放在文学诗歌上,虽后来因诗名太盛,朝廷几次请他出仕。然而,罗隐早已经是世事沧桑心事定,仕途功业云淡轻,他以多病婉拒了朝廷。

此后,罗隐应邀入湖南幕府做过副科一级从九品的小官,晚年曾入镇海节度使钱鏐幕府当过钱塘令、节度使判官、司勋郎中等相当于现令公检司法正科副处一级的官员。

诗人罗隐,科举十次不第,爱情一路碰壁,主席读其文批注深表同情

令人称道的是,唐朝灭亡后,篡唐的朱温自立为后梁后,以梁太祖之名派送诏书给罗隐征召为谏议大夫入朝。以为罗隐“十举不第”,这次自己特召其入朝为大臣,罗隐必定会感恩戴德,激动不已。那知,罗隐却不屑一顾,断然拒绝,以示大义于唐。

并劝钱鏐举旗讨伐朱温,匡复大唐社稷。他对钱鏐讲:“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终为古人羞乎!”

看来朱温是读罗隐的诗读少了,根本不了解罗隐,以为给罗隐扔过来一块肉,罗隐就会府下身而拾。

武夫就是武夫,是难以了解真正士大夫的风骨的,虽然沐猴而冠,但在罗隐这种级别的士大夫看来你朱温只不过是个乱臣贼子,你一个伪朝廷也配让我罗隐征召侍驾。

所以说,古代真正的士大夫,看似手无缚鸡之力,其实他们的骨头是最硬的。

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主席是最欣赏的,骨头硬不硬,有没有傲骨,是主席评凭一个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

当然了,主席认为罗隐令人同情,除了文中讲到的其人生经历坎坷,情路悲苦而风骨不减分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主席认为罗隐的诗与他的心是相通的。

主席在世时在阅读罗隐的诗集时,密密麻麻的画了好多杠杠和圈圈,有时情动于心时,还就手写下批语和感悟。

对于诗人的才华主席是极其欣赏,对于其因相貌“古而陋”,因丑了些而情感上处处碰壁,主席认为相貌出于天生不可改变,这导致了命运对诗人的不公,主席是寄予了很大的同情的。所以才会在其诗集中眉批“值得同情的诗人”。

罗隐的不少诗,毛泽东主席都很喜欢,尤其是《筹笔驿》: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诗中名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主席深为喜欢。他曾经用毛笔写几次。

主席晚年时又多次吟诵过罗隐的诗。尤其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样的名句。

毛主席之所以同情罗隐,还因为在主席读过诗人罗隐的事略后,并不认为他只是一个没有实际才干的空头书生。相反,毛主席认为罗隐不只是具有才华、风骨,他还有军事谋略。

对于这样一位诗人,历史是公正的,千年以后,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成了他的知音。

罗隐是幸运的,不幸的只是他所处的那个时,打在他身上的光确实太少了。(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