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社峰村:一处堪舆风水的古村

 流星雨刘鑫 2021-04-16

走进社峰村:一处堪舆风水的古村

永昌街道社峰村,离兰城20公里,古时就传说是“风水宝地”,60年代,被“形家所称最胜之宅兆也”。

社峰吴氏始祖博学宏文,深于伊洛之学,对堪舆风水学有较深的研究,并有深厚的造诣,缔造开创了今天的“风水宝地”。

由湖州迁睦州始祖吴党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辞了官,携全家老少迁居当时的青溪县石村(离云峰村两公里)。

   云峰是社峰祖地。社峰之吴,兰江巨族,考其先世有讳党者,自湖(州)迁淳(安)之石村,其子登宋进士,涟之曾孙才,生五子皆显,长子诚任永福知县,诚之子玨,任校书郎,始自石村迁云峰之杜塘,生子三:长讳仁,登绍熙进士;次讳义,迁淮西;三讳智,其仲子文仪(由淳迁兰之始祖),博学宏文,深于伊洛之学,宋宝祐间任孝昌尹阶宣议郎致政缘,访道於金华,路经兰溪社峰,乐山水之秀,遂迁居社峰。社峰其地形地势亦与祖地云峰相仿之处,是风水宝地,形胜极佳。据家谱载:“社峰脉势发祖于白佛过峡,明因之岩,传送夏家之垅,起伏蜿蜒,八宝何楼诸峦转折而来,结为始祖阴垗,直走溪滨,復辟为通族阳基。风树虎表雄踞其后,东畈开阳,其前黄沙插芴于天门,石岩擁塞于水上,西湾为之华盖,满塘岗为之护龙,溪流环绕为之襟带,即远而永昌貔殿皆为捍门重锁,此形家所称最胜之宅兆也”。也是村中老人所说,“三重山三重水”,“太师椅”,“燕子窝”的风水宝地之谓。有专家在【人文浙江】浙江民居浅析文中写道:在村落形态中,选址是首要的问题,相地选址也恰是风水的主要使命。浙江许多地区传统村落的选址十分重视风水,认为风水好坏关系到村落及宗族的兴衰,“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叶茂”。关于阳宅的选择,《阳宅集成》中口诀云:“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可以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兰溪社峰村的选址,正是受到这一模式的影响,被“形家所称最胜之宅兆也”。 符合最正统堪舆选址原则、标准。七百多年来,社峰吴姓繁衍生息,人杰地灵,族群团结,民风淳厚,社会和谐,实为先祖荫德,后人努力之结果也。

建村700年以来,吴氏后人继承祖先传统,不断“杨弃”完善“风水”学说,为营造一个天人合一。自然与人合一,人与人之间合一和谐宜居人文环境,为社峰“风水”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村中大厅积庆堂,宏成间建,容十公以祖居基隘,难以廓构乃自营於下族建造厅事,爽厂宏广,面塘襟溪,脱龙就局,效于公之高大其门者,盖有望於后之能兴耳。成为全村标志性建筑,政治经济活动中心,是社峰“门面”,被列为省市重点文物单位。大厅“虫不蛀,鸟不入,蜘蛛不结网,灰尘不上梁”,相传鲁班师所封,祖师用手摸过的横梁,至今崭新如初。又如社峰寺堂,占地32斗(8亩)建于明清时期的社峰祠堂,气魄宏伟,规模之大,兰溪独一无二,浙江地上也不多见。又如村旁环蜒而过的小溪,自明清起,在溪上陸续建起了五座石桥,(杞荫桥、双莲桥、登丰桥、文武桥、包店桥),既方便人们进出,也是社峰又一亮丽的人文景观,蕴涵着深厚的人居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匠心。使社峰成为名符其实的“小河,流水,人家,”最宜农家居住之地。此外,又如村隆兴殿,供奉着徐偃王,其殿建于社峰建村初期,是社峰人的保护神。初建于社山旁翠微山,后迁建于村旁螺字山脚,现迁建于择华山畔。《重建隆兴庙记》曰:“经始於辛卯三月初十日,竣事於癸巳十月十六日,其由螺字之阳迁石岩之麓,粉堞朱扉,遥与宅舍相望者,形家元武捍门之说也。其旧为平厦,新为飞阁鸱尾,云咨照耀水光山色间者,工师仿邑仁惠庙之制也,”其布局更为合理,有画龙点睛之作。再次,社峰后人活学活用,“风水”一般居房都是“座北朝南”,而社峰住屋大多数是“座西朝东”。社峰世孙吴寿成(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在《社峰村庄民宅风水环境喻析》写道:“社峰村庄座落在南北走向,延绵数里的上(宅)山、下山间,朝向东方的向阳山坡上,因山就势而建,上至上宅山背,下至下山脚小溪边,俗称上山下。村庄位居于青龙白虎怀抱,竹林青翠,桃李满园,池塘遍布,山水交融,风光独秀的太平世界。村庄的祠庙厅堂大宅门第、民宅及至吴公祖坟概为座西朝东、背山面水、面向旭日朝阳。即使塔岭背、下山坑这样的山坡上的民宅,大门是开向东西走向的,村庄小道朝南朝北开的,而室内堂屋依然是正堂屋座西朝东的。这是独具一格的社峰的山水特色。是由社峰的山水脉胳走势,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合理选择,体现了吴氏祖宗之智慧和独树一格的胆识。因山就势,座西朝东的社峰村庄及其厅堂民宅,冬暖而夏凉。正是由于社峰的地形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的山峦和沿山坡栋栋退落的房屋,挡住了冬天的西北寒风和夏天的烈日西晒,而从东南方的广阔田野迎来了冬天温暖和熙的太阳和夏天湿润的东南的和风。借社峰山水之势创人文历史天堂,融人文于自然之中,创安居乐业人生环境,此乃延陵祖宗之功业,也显社峰风水之绝妙矣”!

社峰后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社峰风水更臻完善。

社峰文昌阁、关王殿(汉寿亭侯庙)、文武桥位于千年古镇永昌镇二华里,离社峰村一华里,择华山脚下。是社峰“门户”,风水“关口”。显然,以风水择地,即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对吉地的依赖感,同时在物质环境上又能获得一个和谐、优美的村落外部空间。 水口是村落外部空间的重要标志,用以界定村落空间序列的开端,村民到此便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风水观念的影响下,水口不仅是村落的入口,而且对村落的兴衰与安危起着精神主宰作用。社峰吴氏家谱中载:本族阳宅坐西向东,水法自北趋南,龟山后镇蛇交锁,所谓金羊会癸甲之雪者也。瀫西形势吾族最焉,但巽己丙三方虽有黄殿山特立为捍门,而内陆平沙旷野似为空缺。建议后人予以补“障”,弥补风水微观方面的缺陷。古代人们非常崇拜文昌帝和汉寿亭侯,前者保佑人民仕途坦达,官星高照。后者则上天呈善事,下界保平安,是人间的保护神。因此大多建有文昌阁和关帝庙,为弥补社峰“水口”缺陷以祠庙、文昌阁、桥梁、大树等作为“关锁”,是基于风水水口处宜“障空补缺”理论的影响。补“嶂”而造。因此在东侧建文昌阁,西峙汉寿亭侯殿,中连文昌桥,守住社峰人气,财气,仕气。是社峰完美关锁,也是社峰又一亮丽的景观。这种于村口建(植)高大建筑或桥梁、亭阁、大树的做法,虽然是出自一种象征意味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弥补了自然环境的不足,使景观趋于平衡与和谐。由于种种原因,二庙现巳无存,留给人们的只是美好的回忆和无尽的遗憾,汉寿亭侯只好三移到隆兴殿借奉,何时能造新庙?等待吴氏后人回答。又如我家祖屋,属明代建筑,是全村120座“前厅后堂楼”式小廊厅之一,其大门理应开在正中,但却开在房屋一侧,并在10米处建一座“八字门”用以避邪,原因是门前“瓦片塘”是方塘,是不吉利的缘故吧。对于那些并非理想的地理环境,风水往往采取积极的态度,对村落的形态进行修正,努力使之趋于理想的格局,即所谓“趋吉避凶”。风水中的水是财源和吉利的象征。池塘的形状多为半月形,因为风水中池塘的形状也是有吉凶意义,如宅前开方塘,被认为是“血盆照镜”,不吉利,云“可开半月塘”。

“堪舆风水”开保护社峰生态,建设绿色环保村庄之先河,为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环保的新农村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一是为保“龙脉”非常重视山上的植被,童坞山为一姓来龙命脉所关,万历年间,寿文前辈捐资买得沿山松木一带,以蓄养风水,涵养龙气,严禁破坏砍伐。几百年来,作为族规,多次写入族谱,提醒族人务必遵守。因此,山上植被茂密,古树大树林立,据说大厅屋柱(共有64座,最大周长1.86米。)出自本村前头坞。年长者讲,解放初期,村旁山上一人合抱不过的松树随处可见。加之,路旁,溪旁,塘边,水口,社山顶都须栽植高耸“风水树”,其绿化生态可见一斑。可惜,大跃进时,“大办钢铁”破坏殆尽,多数成为光秃的荒山疏林山,一时很难恢复原来植被。70年代初,社峰成为省林科所黄土丘陵开发基地之一,在专家指导下,开展科学植树,全民植树,党团员带头,年初二作为全村植树日,同时,还专门组织林业队,进行试验与管理,第一次引进美国黑地松成功,经几年努力。使全村林业恢复了生机,现在仍保有较高的树木蓄积率和绿化率,从一定程度上做到“夜不见光,日不见村”,成为美丽,生态,绿色的迷人村庄。

二是远近闻名的“桃李之乡”。在历史上,村庄桃李满园,成为社峰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是社峰八景中一景:曰“花村田舍”,在峰之北隅,桃李纷繁绕屋可千万树,时观田夫牧子,出入讴歌,不啻秦人桃花源也;既美化、绿化村庄,也给农户带来了不斐的收入,可谓是循环经济的典范。

三是有合理、完整、科学的排水系统。全村有十八口塘合理分布村中,天井水池、地下暗道、各种小池塘和全村明沟有序分布,承担落雨和居户污水排泄任务,经若干口塘积聚,沉淀净化后,才流入村旁小溪,做到了“零排放”,保证溪水不受污沾。先辈“环保”意识,聪明才智是后人自叹不如的。

社峰是一个古老、绿色、美丽的村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不可复制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要十分珍惜,认真保护和挖掘,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保护好众多明清古建筑,传承祖先堪舆胜地传统,使社峰真正成为“小桥、流水、人家”,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新农村。

注:该文根据吴社卿《 浙江兰溪社峰堪舆风水浅说》改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