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道】向上生长,结伴行远|​山栀子 刘关军

 乐乡树人 2021-04-17


向上生长,结伴行远

——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实践
山栀子 刘关军

教师专业发展的大环境靠国家政策和县市党委政府,学校和校长的责任就是创造教师发展的小环境。

新时代教师如何发展?这需要学校作系统设计。
以松滋市实验小学为例,我担任校长一年半以来,我带领领导班子、行政团队围绕教师发展努力做好五件事:
凸显地位。以新教育实验与改革为主体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将“新教师成长计划”置于“新生命教育计划”“新教学改革计划”之首。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有党办牵头,教学为主、工会参与,还有新教师成长名师工作室领衔,4名班子成员共抓。发展教师,成为学校“一号工程”,成为学校由层级管理向项目负责的“第一变革”。

精心规划。我们形成了系统的“学校五年规划”“个人三年规划”“四大时刻”“行动16条”等。我们明确提出“三型”(成长型、研究型、魅力型)、“三有”(人人有教学主张、人人有资源空间、人人有一技之长)、“四度”(文科有风度、理科有深度、体艺科有亮度、管理服务有温度)、“四成”(成熟、成型、成名、成品)教师发展目标。学校教师发展的每一项活动都在“规划”中。
人人卷入。我们奉行“两条腿”走路,新教师的“一次成长”到老教师的“二次成长”同步推进,不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从团队建设到骨干培养到名优打造,这是从群体发展到关键少数的发展思路。总体原则是:人人卷入,鼓励先行先试,允许暂时落后。有人问,老教师怎么参与进来?很简单,被她的徒弟带进来。

建构组织。每一名教师都是有惰性的,也没有多少人天生就爱好学习,就心甘情愿多余的付出。因此,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的理念相同,必须以建立学习组织为发展基础。哪怕一所学校只有三四个年轻人,也要建构组织,“结伴同行”。没有组织的学习基本都是空谈,没有组织的学习也难以坚持和致远。这是我多年来观察和研究的心得。
项目驱动。教师最好的学习是读书;教师最好的成长在讲台;教师最好的砥砺靠活动。新教育实验的核心要义就是以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来改变学校样态。没有任务驱动和项目承载,教师成长也会“落空”。我们成立了如星火计划、上清悦读、新父母学校、新生命教育叙事、卓越口才等“十大项目组”,让老师们参与其中一个或几个项目的研究过程。给其下达任务,被项目卷入,被同伴影响,从而驱动其在具体的学习和研究中成长。

实验与改革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唤醒人、激发人、发展人。一年半来,市实验小学以“新教育实验与改革”为突破口,以“新教师成长计划”为引领,以“新教师成长名师工作室”为纽带,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整体转型变革的灵魂,提炼教师的精神纯度,提升教师的专业高度,提高教师的文化厚度,趟出了一条新时代教师发展的校本路径。主要思路是:
一是激发“愿心”。要有改善生活、改进教学的愿望和心态,使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有动力。二是画好“愿景”。有一面理想的镜子去照现实的问题,使改革和发展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去追求。三是创新“愿径”。寻找大家愿意行走的有效路径,使改革和发展有可靠的方法和路线支持。四是实现“愿为”。具体做法如下:

(一)聚焦“三个目标”,化“愿景”为动力
“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那么不要召集人们去收集木料,也不要向他们布置任务和工作,而要激发他们对大海产生无限的渴望。”这是法国作家安东尼的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中的一句名言,昭示了目标愿景的巨大魅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重温学校的办学理念,回到学校的价值和愿景,直面学校的机遇与挑战,确认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描摹好教师队伍建设远景图。
培育“蓬勃生长”的发展生态。“上清精神”成为松滋实小特有的文化标识。我们响亮提出,每一个教师都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骨干是宝贵力量,名师是稀缺资源;学校因名师而名,校长因名校而名。因此,我们把教师成长当作学校的第一要务,把培养名优教师当成学校最好的“储蓄”。我们以“新教育”九大行动为平台支撑,从关键力量的撬动,形成“人人卷入”的良好氛围和“面向人人”的教师发展生态。当一名新教师走进松滋实小这片“森林”,会发现这里群山林立,众鸟各得其所;山山相连,生态功能齐全。

形塑“美美与共”的教师团队。遵循“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原则,我们提出了“五雁三航”战略,即:头雁领航,雏雁丰翼,成雁展翅,名雁飞翔,推动群雁奋飞,形成雁阵效应。实施“启航工程”,形成新秀教师成长梯队,推动青年教师成熟;实施“领航工程”,形成骨干教师培养梯队,推动骨干教师成名;实施“远航工程”,形成明星教师锻造梯队,推动优秀教师成家。

建设“成事成人”的教师文化。通过成长理念的确立、发展路径的选择、跟踪培养的推进、主题研修的深入、课程体系的建设、共美文化的构建,引导教师“在成人中成事,以成事促成人”。尤其是,发挥好“师徒制”老传统的新价值——互相追随,互为领袖,双轮驱动,共同成长,彼此成全。松滋实小的师徒制已成为一种文化,一批批老师充分享受到这一传统的福利。每每说起来,就津津乐道,满怀感恩。同样,师傅也有地位。有时候学校行政安排其它工作,老师不情愿,但只要师傅发话,毫不犹豫。

(二)打磨“四个时刻”,把“愿径”变成行动
一是认知时刻。引导每一名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清晰的认知,从而形成自己精准的“专业定向”,学校进行“分层建队”。我们的做法是:新教师自定专业发展规划、骨干名师进行协议管理。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日常量化和考评制度,人人撰写“我的专业成长报告”,全过程记录成长痕迹,专家和专业指导教师及时跟踪点评,引导教师自我审视、有向突破。我们看一名青年教师是否值得培养,标准有三:一看老师的眼中是否有光,二看老师的师傅如何评价,三年老师的日常工作做得怎样。我们起草“新教师成长行动宣言”,共同宣誓发展仁心、发展智慧、发展勇气、发展格局,朝同一个目标奔跑。

二是连接时刻。引导教师以专业发展为圆心,与周围的成长环境“建立关系,发生联系,形成专业交往的品质。”我们的主要路径有:连接课堂。开展青年赛、骨干秀、名师风、校长说为内容的“四课”活动。连接团队。重构教研范式,全面推动“三微”教研(微主题研修,微话题研讨,微课题研究)。连接专家。拜好“三个师傅”,远师、近师和心师。连接管理。实施“星火计划”,开展青年教师管理跟岗、行政见习。换位体验,转换视角。每周“校长助理”由年级组推荐一名青年教师参与,全程参与和见证校长、值周领导的管理过程,发现亮点、剖析问题,撰写值周小结和心得;每周为校长出一个小点子,设计或主持一个微活动;点赞“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团队”“最有创意活动”。连接乡村。开展青年教师“乡村体验”,名师骨干“送教下乡”。我们对“三双共建”的认识,不只是输出和供给,更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和共享式成长,成全别人,也成全自己。连接同伴。组建“情趣社团”,实现人人有一技之长;建设“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表达、专业交往的互联互通。连接网络。从线下学习走向线上学习。“在线学习”将成为主要的专业成长路径。将老师推向社会,强化教育的互联网思维,推动人人有资源空间(新媒体)。连接家长,积极主导家校共育,主动扩充教育的朋友圈。

三是荣誉时刻。崇尚专业,崇尚荣誉。坚持专业的事专家说了算。成立松滋市实验小学学术专业委员会,晋职晋级、评先表彰、年度考核,均由学术专业委员会把住第一关口,行使推荐权、票决权。开展“我的教学主张发布”活动,21名名师骨干以研究课展示、教学主张宣讲的方式呈现专业之格、专家之风。建立“上清教师奖励基金”,每年度分两次奖励优秀教师、年度人物。把“新教育年度论坛”办成充满喜庆、充满研究、充满成果氛围的盛宴。看见成长,看见成果。坚持随时发现教师中的亮点和进步。行政值周通报必须见人见事见镜头,发现身边的美,积极传播实小教师精神和价值观的好故事好声音,开展“讲好上清老故事”“我为实小写故事”“争做上清榜样”系列活动。每月教师例会,“好故事讲述”“好案例分享”“好团队亮相”成为教师例会的魅力。主持项目,主持活动。用人所长,独当一面。建立教师发展“链式引领”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课题实验研究、大课间训练、科技艺术节、体育赛事、校报校刊编辑等活动中,实施项目组长负责制。用任务驱动、成果倒逼的形式,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与机遇,让教师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最合适、最深入的专业发展。学校大型活动、会议,均由普通教师负责设计、担任主持,鼓励创新,引导变革,充分体现了学校“赢在中层、导在过程、成在基层”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

四是欣喜时刻。增强重要时刻的仪式感。精心设计节庆活动,让教师享受满满的幸福感。为在实小工作经历最长的教师设计“跨世纪教育荣耀分享会”,向她们颁发“致敬证书”,撰写“荣誉辞”,让他们感受职业的尊严与尊重;创新“三八”妇女节祝福活动、“五四青年节”汇报展演活动、教师节庆祝活动、“青蓝结对”工程拜师出师仪式、荣退教师退休仪式,精心设计教师节、班主任节等各种评选活动,让教师在认可与鼓励中感受欣喜,激发能量。制造常规工作的新鲜感。打破常规工作,为教师设计充满新鲜感的“第一次”。

(三)创新“五个平台”,使“愿心”如约而至
读书有范式,读出品味。组建“上清悦读”教师群,聚焦“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这一时代命题,开展共读一本书、共写一篇文活动,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对话”重建教师自我的内在景观。每周二晚的“青年夜读”成为常态,成为风景。仅去年,我们就共读24次,线上9次,线下15次,青年教师完成共读5本专著的任务,连老师们自己都不曾想到有这样的成就。我们投入近20万元建设文化氛围浓厚的“上清书吧”。一边读书,一边完善和创新读书模式,避免阅读的过度程式化、僵化和成为年轻教师的一种负担。经过一年探索,我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悦读范式”:荐读、领读、品读、分享、点评、推广。荐读者、朗读者、品读者、分享者、点评者、推广者,青年老师们各扮角色,各得其乐,各有所获。我们的读书活动,还吸引了武汉市蔡甸区四小的慕名来访,并与我们共同开展线上的“春天读书”活动。

叙事有匠心,写出魅力。仅有专业阅读是不够的,“专业写作”,也称“专业表达”,它连接着教育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是一名教师向下沉潜的过程,也是才是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方法。“师生共写成长叙事”是松滋实小推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我们将成长叙事细化为“教育随笔”和“照亮生命”两项任务,教师择其一参与完成。“教育随笔”以叙事的方式呈现,要求有故事、有人物、有场景、有教育价值。“照亮生命”以图文的方式呈现,要求教师用手机捕捉学生或老师最美的细节,并用不超过100字的文字对其进行描述,并命名。建立成长叙事分享机制。倡导教师坚持笔耕,作好记录,通过自我剖析、团队互评、领导点评等方式,引导每位教师在“过程性数据”中,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感受不一样的自己,让研究学生成为教师成长的核心课程,让研究思维成为学校教育最大的方法论。建立优秀成长叙事研究机制。每月评选一组优秀叙事,集中向各大传媒推荐作品,提升教师成就感,提升学校影响力。建立成长叙事表彰奖励机制。按照完成率、优秀率、影响力等,综合表彰“成长叙事年度教师”,并将其纳入“成长型教师”和“最具成长力班主任”重要考评指标。一年半以来,学校共征集优秀教育叙事文章200余篇(不含校长的文章),“照亮生命”优秀作品近百幅。

开会有讲究,开出意趣。开会也是教师发展的一项重要常规。坚持精简大会,多开小会;大会讲故事,小会议大事。在近200名教职工的松滋实小,极少有超过1个小时的会议,一般在40分钟以内。变革教师例会,领导退出幕后,教师登上舞台。我们将每月教师例会固化为“学习讲堂”、“故事讲述”(或“经验分享”)、“有事说事”“点评点赞”四个环节,把教师例会开成经验分享会、成果展示会、学习汇报会,办成师生展现自我、展示能力、展露风采的“T台”和“秀场”。“讲”是教师的专业本领,更是教育的表达方式。“讲”是行动的催化剂,唯有做得多,做得实,做得好,才有话可讲,有故事可分享。我们致力于把主席台变成“演讲台”。变革每月德育例会,从管理走向建设,变工作部署为交流研讨。工作例会白天开,以年级组为单位,年级管委会成了主体,将话语权还给班主任。不准念稿,杜绝重复性发言。叙事研究晚上搞,以新生命教育项目组为主体,“洞见”“讲述”“研讨”“结论”四个环节突出专业和研究的意义。

教研有结构,研出氛围。研究是一把钥匙,可以帮助我们破解教育的“密码”。党组书记、局长郑奎同志一贯主张“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我们要寻找一个实在的点(课题、专题、问题),借助一个助推的力(专家、教研员、名师、教研组长),营造一个有磁性的场(朴实、轻松、活泼、自主),让教研的本质回归到解决教学实践的真问题上。真正的教研,应该是教师坐到前排,走上讲台。我们变革校本研修培训模式,推动普通教师担纲主持,让观评课活动变得立体,将问题讨论引向深入。松滋实小的教研氛围令人感动,这是一种专业精神。三微备课,一课三磨,行政参与,师傅有样,各抒己见,毫无保留。我亲自参与和亲眼见证了这种生动活泼的教研氛围,感受教研团队的力量。当下,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题主持者,都要努力让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去形式化,回归到自由灵动的教研生态。
比武有主题,比出成长办好一年一个主题、三年一个周期的青年教师素养大赛。首年突出普通话、粉笔字、微演讲;次年突出说课、信息技术;三年突出评课、讲课。

概而言之,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关键的路径就是,发现长处,唤醒潜能,创造契机,培植榜样,成事成人,分享带动。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固定资产,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师素养就是教育质量,教师成长就是教育质量。把小学办成教师成长的“大学”。我们正在把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争取打造出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准范式来,为松滋教育贡献实小智慧和方案。我们将用行走的姿态,让学习看得见,让成长看得见,让教育看得见,如歌行板向未来。
我们更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本文系作者在全市教育系统党史教育培训班上的讲课稿之二,刊发有删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