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读周邦彦,我们可以读什么

 新用户1606Lek8 2021-04-17

(前排预警:本篇随笔分了三周写成,非常没有逻辑,完全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作者没有文化,大家随便看看就行。)

我是从初中的时候开始读宋词的。认识周邦彦则是因为一段浓艳的传奇,此事记载在张端义的《贵耳集》里:

道君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于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后云:“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道君即是宋徽宗。当然这个故事被王国维证实是假的,它也不算重要。我真正想说的是这首《少年游》。

这首词的上阕有两处我特别喜欢,一是“纤指破新橙”。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被这个“破”字吸引,说到剖开橙子,我们大多用剥,但是剥字太直白了,而破字会让我想到橙子被剖开的那一霎那,会有橙子果汁化成细细的雾从切口处涌出。二是“相对坐调笙”。个人认为最精彩的点在于“调笙”二字,这里顾随先生有个观点,说笙这种乐器里面有簧,一旦天冷就会凝结不动,是故吹笙必然要在温暖之中。稍熟悉的人一旦看到“相对坐调笙”,就会有暖气自然流上心头。正是有“锦幄初温”,所以相应的“坐调笙”才恰让人感受到室内的温暖。为什么是调笙而不是吹笙?可见这女子并非单纯是在为男子表演,而是两个人都对乐理有所了解,更像是在共同研究,这倒是符合两人身份,也更显出两人的亲密。

但这首词最精彩处在下阙。李师师知道徽宗要走,但是不好意思直接挽留,所以问出“向谁行宿”,这种委婉的试探我直呼太妙。因为想留下他,所以开始找借口“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天太晚地太滑,于是冲口而出“不如休去”。铺垫了那么多,总算是把心里话说出来了。但是冲口而出的那一刹那,又有些害羞,于是赶紧补上一句“直是少人行”。

这最后的五个字“直是少人行”,真的太戳我了。它把“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的直白又拢到了一个婉约的范围内。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借口,“直是少人行”与走或是留下都没什么关系,它大概只是个“不如休去”后想要掩盖自己那点小小心思而急忙补来的一句话。就靠这五个字,女子的语言与心理呈现的明白,那种婉转的小心翼翼的情感就含在这五个字之间。

之前一直不太明白周邦彦为何会有婉约派集大成者之类的称呼,看完这首词倒是有些明白了,他好擅长写小处,他把女孩子的心理通过短短的一首词展现得淋漓尽致,却又不过,将婉约派最擅长的一拢用到极致。

就是从这首词开始我认识了周邦彦,也开始慢慢了解他。他善自制曲调,甚至比柳永更讲究音律法度。在音律上一字一句皆有定制,丝毫不许模糊,以至于后来者填词都是以他的词为准绳,不敢稍失分寸。他善作慢词,尤为擅长自度规模宏大错综复杂的词。他的仕途似乎也和他的慢词一样,反复错综,到最后归于平淡。

叶嘉莹先生认为周邦彦是拥护新法的人,苏东坡与周邦彦都是作为新党被逐出城的。不过对于这件事,两人表现出了不同的处事原则。苏轼依然我行我素,他该说的还是会说,他想说什么说什么,他不怕得罪人。但周邦彦不一样,经过三次曲折沉浮,最后一回宋哲宗召他入朝的时候,他什么都不说了,他没有苏轼那种豁达与开朗,他得失心太重,三次宦海沉浮让他变得不敢争了。不过也可以这么说,周邦彦超然于党争,就像王国维所说,他于两党均无依附,对人对事都保持冷淡距离,他不得罪人也不巴结人。他为自己找到了一条中庸的生活道路。

但我有时还是会觉得他心有不甘的,毕竟他可是当年写出《汴京赋》献于朝廷的周邦彦啊。但他到溧水做县令后,他好像开始厌倦了官场的喧嚣,他的文字变得淡然,没有愤慨也没有呼喊,有的只是厌倦与惆怅。就比如这首《满庭芳》: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37岁了,被外放到溧水做县令。37岁在古代不算小了,他大概也觉得自己的仕途也就到这里了。溧水靠近南京,周邦彦是钱塘人,这里其实已经离他的家乡不远了。只是这里偏僻且潮湿,什么东西都要用炉烟熏一下才能用。因为偏僻,所以生活安静且缓慢,所以生活空虚而寂寞,所以周邦彦写出了“容我醉时眠”。

我真的爱死了这句话,梁启超也叹为“最颓唐语,却最含蓄”。它让我感觉心里涩涩的,就像是一个人心里什么期待都没有了一样,他好像对什么都厌倦了,只是心里有还有一点火花,但是他也明白这点火花燃不起什么大火了,所以他选择在一个喝醉酒的下午或是傍晚,悄悄的睡一觉,在梦里再梦一回那些已经逝去的东西。《白雨斋词话》说周邦彦的词“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所谓的蕴藉,我想多半是他的个性使然,温和含蓄。无论身在何处,他还是老样子,不会歇斯底里,不会痛心疾首,他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一个很安静的状态。“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这是他随遇而安的淡然。

他也有对不可复得的旧境的怀念。课本上的《苏幕遮》就是如此。还是他的调调,倦怠,一点点惆怅,然后是无尽的思乡。这是周邦彦在京城时所做,王国维对它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而我偏爱后面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便蒋勋先生说它大概是为了和音律而成的两句。它能使我听见水声,听见时光倒流的声音。他用细腻的小心的笔触,写尽孤独与想念。

《东都事略》说周邦彦“性落魄不羁”。落魄不羁在文学史上好像是很常见的,也许这里面包含的心酸也最多。周邦彦一生宦海沉浮,没什么大不幸,也没怎么得意过,他拒绝谄媚,拒绝站队,甚至拒绝靠权贵太近。这像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回到标题,当我们读周邦彦,我们可以读什么。其实他能读的东西很多,但到最后我还是想把他概括成两个字:寂寞,因为很久以前看过这样一个观点,所谓风流,所谓相思,所谓儿女情长,到最后其实都是寂寞。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人间词话》《蒋勋说宋词》及B站视频。)

【推荐语】看完以后不得不感慨:杰杰真的太巨了!看得出来她对周邦彦的词了解很深,文学素养极高,字里行间尽是文采与诗意,深深地被周邦彦婉约派词的魅力所吸引。她把读周邦彦能读的东西概括为“寂寥”二字,“所谓风流,所谓相思,所谓儿女情长,到最后其实都是寂寥”。实在为一篇佳作!!!(杨颖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