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22条,【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1,【医案】恶寒桂枝汤加白术茯苓,【芳香开窍药】石菖蒲,【和...

 左手360图书馆 2021-04-17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图片

【导读】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协商。

图片

伤寒论第22条
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
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恶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

刘渡舟讲解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要加上附子。有的注家认为若微恶寒是脉微而恶寒,那是不对的。微恶寒说明不但是胸阳不振,而且阳气也已虚衰了。如果出现了阳虚恶寒,桂枝去芍药汤的力量就太小了,应当加附子,振奋心胸阳气的力量就大了。临床中对于胸病,包括《金匮要略》中的胸痹病,如果出现了胸满,或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者气短,或者咳逆,只要属于胸阳虚而阴寒之气比较盛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都是有效的。

图片

【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1条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图片

【医案】恶寒不解.桂枝汤加白术茯苓
某男,50岁,20年3月14日初诊,春节期间偶感风寒,复伤油腻,致头痛咳嗽,恶寒无汗等症。
进中药解表发汗之剂,始终不得汗解,反觉头痛、恶寒等症加剧。
诊见头痛项强,骨节酸楚,恶寒特甚,虽重裘棉帽毛靴加身,仍啬啬寒颤,伴咳嗽引胸脘掣痛,痰多易咯,初吐白稠痰,继则痰稀如水,脘闷纳呆,舌苔白润,根部较厚,脉浮而紧。
【辨证】据脉症分析,当属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方剂】遂疏葛根汤加味与服。
【复诊】次日复诊:自诉服药后又啜热粥一碗,并重棉温覆良久,仅觉身热片时,仍未得汗,而诸症如故。
再三询之,除前症仍在外,尚有小便频涩,量少色黄一症,此为水气内停,太阳经气被阻,不能敷布肌表。
《伤寒论》“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然此例患者,无发热之症,而有恶寒之征,是水停经滞之甚者。
故用该方而不去挂,以利通阳,且苓术得桂枝,其利水之力更胜;复因其咳嗽痰多,纳呆脘闷,又加杏仁、白蔻以利宣化上中二焦气机,助苓术利水化湿。
【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白蔻6克(后下),生姜10克,大枣5枚。水煎2次,取汁混合,分3次温服。
【三诊】3月16日:上方一服约半时许,小便遂通,半日间共解小便9次,溺清长而无滞涩之苦,恶寒始罢,诸症亦随之而减。
今仅微咳头胀,前方去桂枝并减其量,再剂而瘥。
【按语】风寒在表,自当汗解,然本案累经发汗,而终不能愈,则非表邪所为。观其证除恶寒外,尚有痰多、脘闷、纳呆、苔白、脉紧之表现,乃痰水内停之故也。痰水内停,遏阻太阳经气外达而致恶寒,虽有表证,而以里证为主,里气不通,表亦难和。
《伤寒医诀串解》:“因膀胱之水不行,营卫不调,不能作汗……是水在下焦。”故治当“引而竭之”,用流利小便之法,自可奏效。

图片

(五)芳香开窍药
石菖蒲
性味:辛,温。
归经:肝,心。
功效:开窍醒神,开胃进食,行气止痛。
主治:痰闭昏迷,健忘,气滞胃痛。
常用量:五分至三钱。

图片(四)和解剂(2.疏达肝郁)

逍遥散《局方》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薄荷,白术,茯苓,甘草,生姜。
功用
同:疏达肝郁。
异:健脾养血。
适应证
同:肝郁证(胸肋脘腹胀痛按之稍舒,嗳气频繁,舌苔薄白,脉弦。)。
异:肝脾失调,胸肋胀痛,精神抑郁,体倦食少,头痛目眩,或腹痛泻泄,脉弦虚。
临床应用:月经不调,经前乳胀,无黄疸型肝炎,颈淋巴结核,肋痛,神经衰弱,功能性低热,更年期综合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甲状腺肿大,甲亢,视神经炎,视网膜炎,脉络膜炎。

图片332———【药词】吴茱萸

吴茱萸味道是辛,性苦大热有小毒,
温里药中祛寒类,胃寒呕吐又泛酸,
肝寒头痛疝转筋,常用一钱至三钱。

图片

清·吴谦
微恶寒之上,当有「汗出」二字,若无「汗出」二字,乃表未解也,无加附子之理,当补之。
若汗出微恶寒,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者,以防亡阳之变也。
仲景立法,每在极微处设辨,恐人微处易忽也。
今以微恶寒发其义,却不在汗出上辨寒热,而在汗出恶寒、不恶寒上辨寒热;
不在脉促上辨寒热,而在脉促之有力、无力辨寒热。
于此又可知不惟在胸满上辨虚实,而当在胸满之时满、时不满、常常满而不减上,辨虚实矣。

喻昌曰:此条之微恶寒,合上条观之,则脉促、胸满、喘而汗出之内,原伏有虚阳欲脱之机。故仲景于此条,特以「微恶寒」三字发其义,可见阳虚则恶寒矣。又可见汗不出之恶寒,即非阳虚矣。

沈明宗曰:若脉促胸满、而微恶寒,乃虚而局踖,阳气欲脱,又非阳实之比,所以加附子固护真阳也。然伤风下后之恶寒,与未下之恶寒,回然有别。而汗后之恶寒,与未汗之恶寒亦殊。

清·柯琴
若微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力不能散,必加附子之辛热。仲景于桂枝汤一加一减,遂成三法。

胡希恕
这段和 21 条应该是一段,这个书搁成两段了。成无己本为一段,他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汤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它是一段,这个书它搁成两段,两段这个前后就是不对头了。而且成无己他给改成“微恶寒”,“微恶寒”不对,他不是恶寒,假设是微微恶寒的话,那正是表不解嘛,加哪门子附子呀?“微寒”是对的,这个“微寒”是接着上面这段,就是“脉促胸满”,如果微陷于阴寒证,微寒,没有那个恶字,赵开美本是对的,在《玉函经》是“微寒”,不是“微恶寒”,就是微陷于阴寒证。那要加附子,那和桂枝加附子是一样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这个方子运用很多,后头的《痉湿暍病》风湿相搏里就用这个方子起作用了。桂枝汤证胸满上冲比较剧胜一些,而满脉促,他要用桂枝去芍药。这个证,如果陷于阴寒证的话,要加附子。

张子恒
接上条。如果同时还出现了恶寒的情况,说明阳气受损较重,还需加入附子以温补阳气,助正驱邪。整体看就是,太阳病误下之后,出现脉促、胸闷、恶寒,主方选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图片【条文查询】第1条—第30条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第19条:凡服桂枝汤而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第30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