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的原因很多,大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客于牙体,滞而不散;或胃火素盛,加之过食辛辣炙煿等,上蒸牙体;或肾气虚衰,齿牙失养而诱发本病。 本病可概括为风火相搏、风寒外束、胃火上蒸、肾虚不荣四型,治疗以疏风清热、祛风散寒、降火除热、补肾填精为基本大法,再结合特殊止痛法治疗。 风热牙痛者:发病急,症见齿疼痛遇热加重,遇冷则减轻,牙龈红肿疼痛,甚则肿胀延及面颊,伴有发热,头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寒凝牙痛者:症见牙痛剧烈,遇冷加重,遇热减轻,牙痛常连及半侧头部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胃火牙痛者:症见牙龈红肿,滲血溢脓,甚则肿胀波及面颊,或开口不利,口中臭秽,口渴喜冷饮,胃脘灼热或疼痛,伴有便秘,尿赤,舌苔黄厚,脉洪数。 肾虚牙痛者:由久病及肾或热极伤阴,肾阴亏损而成,症见牙根裸露,牙齿松动作痛,咀嚼无力,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干葛防风汤《症因脉治》 【组成】干葛 防风 石膏各10g 甘草3g 牙疼饮《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石膏12g 升麻4.5g 大生地15g 防风 薄荷叶 荆芥穗 前胡 天麻各6g 甘草3g 升麻散《杨氏家藏方》 【组成】升麻 细辛 荜茇 胡椒 川芎 甘松 香白芷各等份 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生石膏9~15g 熟地9~30g 麦冬6g 知母 牛膝各4.5g 白芷汤《古今医鉴》 【异名】白芷散(《济阳本草纲目》)。 冰心散《喉科种福》 【组成】冰片0.9g 黄柏1.5g 白矾2.1g 灯草3g(烧存性) 青龙散《御药院方》 【组成】青黛9g 薄荷叶6g 细辛 芒硝 川芎 香白芷各15g 定痛牙散《普济方》 【组成】防风 荆芥穗各60g 细辛30g 草乌30g 白芷30g 全蝎22g 青盐15g 朴硝30g 青黛15g 清阳散火汤《喉科紫珍集》 【组成】升麻 白芷 黄芩 石膏 防风 荆芥 当归 鼠粘子 连翘 白蒺藜各6g 甘草1.5g 清胃散《脾胃论》 【异名】清胃汤(《疮疡经验全书》)、消胃汤(《不知医必要》)。 黄连上清丸《饲鹤亭集方》 【组成】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各240g 大黄360g 连翘 姜黄各180g 玄参 薄荷 归尾 菊花各120g 葛根 川芎 桔梗 天花粉各60g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异名】附子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徙薪饮《景岳全书》 【组成】陈皮2.5g 黄芩6g 麦冬 芍药 黄柏 茯苓 牡丹皮各4.5g 温风散《仁斋直指方》 【组成】当归 川芎 细辛 白芷 荜茇 藁本 蜂房(炒)各等份 中医辩证施治 1.外感风热型:主要表现为牙痛,牙龈红肿疼痛,或伴畏寒发热,头身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当以疏散风热,消肿止痛为治,方用银翘散加减,药取连翘、银花、苦桔梗、牛蒡子、薄荷、竹叶、荆芥穗、淡豆豉、黄芩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万通炎康片,或羚羊解毒片,或板蓝根咀嚼片,或穿心莲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冬凌草糖浆,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牙痛一粒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2.肺胃热炽型:主要表现为牙痛,牙龈红肿疼痛,吞咽时疼痛加剧,口干口苦,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当以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为治,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取柴胡、当归、白芍、薄荷、牡丹皮、栀子、白术、茯苓各10克,黄连、、甘草各5克,生姜3片。 中成药可选用口炎清颗粒,或齿痛消炎灵冲剂,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银黄胶囊,或牙周宁胶囊,或牙痛安(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银蒲解毒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唇齿清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3.虚火上炎型:主要表现为牙痛,牙龈欣红疼痛,咽干口渴,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细数。当以养阴益肾为治,方用益胃汤加减,药取沙参、麦冬、生地、玉竹、芍药、甘草、石斛、桑白皮、地骨皮、胡黄连、黄柏各10克,甘草5克。 中成药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或桑麻丸,或噙化上清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玄麦甘桔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中成药外治: 1.金黄散:取本品适量,用茶水少许调匀,外敷肿胀疼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适用于牙痛肿胀,连及腮颊。 2.冰硼散:取食盐水含漱后,用本品外搽疼痛处,每日2~3次。可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牙痛,牙龈肿胀疼痛。 3.风油精:用消毒棉球蘸风油精药液浸透后置于患处上下牙之间咬紧,一般经过15~30分钟即可止痛,连续3~5次即可。可疏风止痛。 4.正骨水:用棉球蘸正骨水或95%酒精适量,塞入外耳道中,使其与周围皮肤密切接触,若棉球已干,可在滴些正骨水或95%酒精,一般只塞患侧外耳道,两侧疼痛也可塞双侧,经过3~5分钟,疼痛可止。可活血止痛。 5.牙痛水:局部常规漱口后,消毒棉球蘸药液浸透后置于患处上下牙之间咬紧,一般经过15~30分钟即可止痛,连续3~5次即可。可疏风止痛。 6.辛香止痛吸入剂:清洁鼻腔后,取本品拔去套管,把带孔端插入鼻孔一侧内,用手指将另一侧鼻孔轻轻按住,深吸气并改用口呼吸,吸入20分钟,每日1~2次。每支药可用1~3次。一般用药3~5分钟后,疼痛可止。可芳香行气,活络止痛。 ↓《民间方1.》↓ 升麻饮 【配方】升麻10克,薄荷6克。 【用法】将升麻、薄荷洗净切碎,加水煎煮。滤去渣后,代茶频频饮服。 【功效】疏风清热,消肿止痛。用于风热上攻之牙痛。 【来源】民间验方。 ↓《民间方2.》↓ 天香炉煲猪肉 【配方】天香炉30克,猪瘦肉100克,盐适量。 【用法】用天香炉、猪瘦肉加清水适量煲汤,用盐少许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本方祛风除湿、活血止痛。适用于风火牙痛等症。 【来源】民间验方。 ↓《民间方3.》↓ 巴豆大蒜膏 【配方】巴豆1粒,大蒜1头。 【用法】上药同捣为膏。取少许,以适量棉花裹塞于耳中,左牙痛塞右耳,右牙痛塞左耳,8小时换1次。 【功效】辅助治疗牙痛。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7(8)。 ↓《民间方4.》↓ 生地粥 【原料】生地黄5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生地洗净切碎,与大米一同入锅,加适量清水煮成粥,加白糖调匀食用。 【功效】可治风火牙痛。 ↓《民间方5.》↓ 生丝瓜(又名水瓜、线瓜)一条,擦盐少许,火烧存性,研末频擦,涎尽即愈;腮肿用水调末敷患处,极具功效。 ↓《民间方6.》↓ 白芷冰片膏治牙痛 【方剂】白芷细辛、制川乌、制草乌冰片各1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混合后用适量医用凡士林调成膏状。将龋洞内食物残渣清除后,取药膏适量放入龋洞。 【功效】祛风散寒,散热止痛。 【主治】齿痛,风火牙。尤以龋齿痛效最佳 【验证】王某,男,17岁。龋齿疼痛4年,时重时轻,近2天加重,疼痛难忍,涕泪俱下,夜不能入睡,曾用数种药物效不显。查见牙有龋齿空洞如大米粒大小。将龋洞内的食物残渣剔除后,取药膏适量直接放入龋洞内,上覆一小棉球,上下牙轻轻咬合。用药2分钟,痛止。又用1次,疼痛至今未复发。 ↓《民间方7.》↓ 风火牙痛腮部发肿者,用生地捣烂,加潮脑少许,不可过多,捶匀贴患处,自会拔出痰涎毒水,消肿而愈。 ↓《民间方8.》↓ 大蒜揩牙方 【配方】大蒜适量。 【用法】大蒜烧热揩牙,每日2次。 【功效】辅助治疗胃火及虫牙肿痛。 【来源】民间验方。 ↓《民间方9.》↓ 牙痛漱口剂 【配方】露蜂房20克。 【用法】上药煎浓汁含漱,每日数次。 【功效】辅助治疗风火牙痛。 【来源】《四川中医》,1985(6)。 ↓《民间方10.》↓ 苋菜根烧灰敷患处,极具功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