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二十七课 吾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吾”字。

形声从口,五声。金文“吾”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表示读音的“五”,下面是“口”,合起来表示自己。

“吾”有从单五和双五两种繁简不同的写法,春秋以前多作繁式,双五作上下排列。秦汉,多写作简式本写作  (上下两横,中间交叉),上下两横“二”代表天地,“乂”(交叉)表示互相交错。合起来表示纵横交错。五+口表示反复交替地说话,即交谈。

人主要通过与他人交错互动认知自我,于是“吾”就被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们

在古代,使用最多的第一人称是“吾”。后来渐渐被“我”替代。现代汉语基本不再用“吾”做第一人称。在古代,“吾”和“我”语法上的区别,吾不用于动词后作宾语

那么,为什么古人用“吾”做第一人称?

这是因为“吾”揭示了人们认知自我的最主要途径:通过语言与人交流。

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从婴儿诞生开始就逐渐形成发展。

而与身边的人进行言语交流是推动自我认知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婴儿通过母语学习,掌握了“人”的交流方法,并且认识身边的“人”。

从而建立“人”——区别于动物的意识。

继而通过语言交流进行人类特有的高级学习

——获取、吸收并发展包括自我认知在内的各种人类社会的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互动的语言交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通过与他人的语言交流,我们才形成作为人的自我意识

因此,古人用“吾”——“交错互动”加“张嘴说话”,

这个表示“使用语言与人交流”使人获得自我认知的字作为第一人称代词。

正因为“通过语言与人交流”如此重要,所以当“吾”被用来表示“我”,谈”的原始意义消失后,

人们加“口”造“唔()”代替。“唔”后转变成语气词多见于方言)。

加“曰”(说)另造“晤(wù)”“晤”在使用中侧重“会面”的意义

最后加“言”另造“语”表示“交谈”

在汉语里都表示话语。

和“语”有明显的区别

许慎概括为“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意思是:自我陈述是“言”,与别人交谈是“语”。

“吾”字“交谈”的原始意义相符。

正常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通过语言与人交流,从而获得自我认知,认识世界。

并且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世界的了解塑造自我

——这是古人用“吾”做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缺乏与人交流,会如何呢??

20世纪陆续发现的“狼孩”案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常在晚上见到两个用四肢走路“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出没于附近森林。

后来人们打死了那三只大狼,在狼窝里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大的年约七 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人们送到孤儿院去抚养。

第二年小女孩就死了,大女孩一直活到 1929年。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狼孩”事件。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完全一样:

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活动;怕火、怕光、怕水;

只知道饿了就找吃的,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

不用手拿,而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

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大女孩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单词,勉强地学几句话。

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

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至20世纪50年代末 ,科学上已知有30个小孩是在野地里长大的,

其中20个为猛兽所抚育:5个是熊、1个是豹、14个是狼。

通过狼孩们的案例我们发现:

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生的,直立行走和语言也并非人的本能。

所有这些都是后天习得。

从小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缺乏与人交流的幼童,

就不会产生人脑普遍具有的功能,

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

无法获得“我是人”的自我认知。

由什么物种抚养大,与什么物种交流就产生“我是什么”的认知。

可见,正常人之所以人为自己是人,获得正常的知我认知,

不是因为我们的先天基因,

而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在中通过人类特有的语言和身边的人广泛地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从人类的角度认识知我,了解世界。

进而通过所认识的自我和所了解的世界塑造自我。

所以,从婴儿诞生开始,和什么物种(人,还是动物)在一起长大,

决定了婴儿成长为怎么样的物种。

和怎么样的人一起长大,决定了孩子将会把自己塑造成怎么样的人。

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孟子的母亲就发现了这个规律。

为了让儿子成长得更好,在孟子年幼的时候将家由墓地旁搬到市场旁,最后搬到学宫旁。

孟子住在墓地旁边的时候,经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

住在市场旁边的时候,学会了买卖和屠宰的言行;

住在学宫旁边的时候则模仿学士们彬彬有礼的举止与孜孜不倦的求学心态。

最终孟母定居学宫旁,孟子也由此开启了求学之路。

孟母三迁故事中,把孟子培养成“亚圣”的主要因素并非孟母第三次搬迁后的生活环境,而是孟母本人

否则,她的邻居中为什么没有 “张子”、“李子”而只有她的儿子成了“孟子”呢?

正是因为孟母本身是一个有崇高追求的母亲。

孟母的追求通过她的言行让孟子吸收成他的品格,

并以此为基础塑造了自己。最终成为与孔子并称“孔孟”的“亚圣”。

古人常说“养不教,父之过”,这是因为父母和老师等成人教育者是儿童最重要的交流对象

儿童自我认知主要通过与家长老师交流获得

孩子总是依据最交往最亲密的人塑造自己。

最明显的表现是:孩子的状态往往就是父母心理状态的缩影。

所以,孔子提出:“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

意思是不要结交上进之心比自己弱的人。

孔子认为人当积极进取,时刻怀有热切上进之心。

要结交心志坚毅、日进不歇的朋友。这样才能相互勉励,相互促进,以友辅仁。

即便交往的人无时不受其奋发上进精神鞭策。

通过和这些人的交往,感受他们“上进之心”。

使自己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塑造一个学而不厌,不断发展提高的自我。

如果与心衰气乏、暮气沉沉的人为朋,难免沾染懈怠陋习,有害无益。

即使这些人才高八斗,在交往中能让我们增长知识,略得小道

也难免被它们丢却进取精神的状态影响,减损自身的上进之心

这是与人交往的大忌。

可见,“无友不如己者”“如”“不如”并不在德才高下,

而在心态积极与否。

孔子这句话是提示我们要和积极的人交往,从而使自己更积极向上。

今天,我们分享“吾”字,从“吾”字意义发展分析古人用“吾”做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因。挖掘古人凝聚在“吾”字里关于自我认知的智慧。希望能给大家以启迪: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如何更好地塑造孩子。

好,这一节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