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华夏东极抚远,一定不能错过吃鱼! 抚远是中国淡水鱼品种最全,产量最多的地方。 "中国淡水鱼都"名副其实!鱼类共有20科105种。 以盛产鲟鱼、鳇鱼、大马哈鱼、"三花五罗"等名优特鱼而闻名于世, 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鲟鳇鱼之乡"、"中国大马哈鱼之乡"。
抚远因鱼的种类太多,故而编了一句话: “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好记易懂。其中又以"三花五罗一岛子"为上品。



只是现在江里的鱼越来越少了!尤其大鱼! 也很难见到江上撒网捕鱼的壮观景象。 借助几张网络图片有点直观印象吧—— 

大马哈鱼—— 
这是东极鱼市的场景——



为了满足我们吃鱼的愿望, 当地朋友提议不如去乌苏镇抓吉乡的赫哲村“东极傻妹”家吃正宗的江鱼。 从抚远市区——抓吉乡约莫50公里。 抓吉乡的“赫哲族村”,是依傍黑龙江、乌苏里江的“鱼皮部落”之一。 它紧靠乌苏镇,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隔江相望—— 



落日熔金。也给新村楼房镀上了一层暖色调—— 
赫哲新村规划的很漂亮。

如今政府对赫哲族实行了“赫哲新村”定居点,
居住、教育、医疗、经济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怎么说呢,作为外来游客希望看到他们最原始的一面。 但谁能理解他们那样的生活,其实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很难独善其身(生存发展)! 作为外来匆匆过客,我们要学会站在他们角度看事务想问题。 所以,还是希望他们生活有真正的改善! 而当地赫哲族人对这样的新居点还是很满意的! 
房屋建筑保持鲜明的赫哲族特色——

表现赫哲人渔猎生活的雕塑——

桦树皮“撮罗子”和“猪槽船”—— 

“东极傻妹”可谓是抚远、乌苏镇、抓吉的名人! 她做的鱼最地道! 在“东极傻妹”家能吃到最正宗最鲜美的“赫哲鱼”—— 
我们到来时,傻妹正在清洗大“怀头”(江鲶鱼),准备炒鱼毛——

看,多大的鱼头——

我对自己这张作品很满意 ——

处理好的鱼肉准备下锅炒——

“东极傻妹”的“炒鱼毛”也是一绝。 鱼毛(相当于肉松),是赫哲族特色美食。 过去赫哲族江里鱼多。尤其夏天,无法保存。
于是他们就想到了一个方法保存: 将鱼肉炖煮,然后收水,干了后慢慢不断翻炒~~ 时间很长,期间不得离人! 这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 所以鱼毛更是一道功夫美食!  
炒出的鱼毛(鱼松)酥香鲜美,齿颊留香,营养丰富,欲罢不能! 赫哲族鱼毛曾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顺便再介绍下(前面在四排乡有过介绍): 赫哲族的工艺美术独树一帜, 最为著名的是桦皮制品、木制品、鱼兽皮制品。 这些工艺品在制作过程,大多用精巧的咬合来完成, 外面还刻有花纹图案,美观、严密、实用。雕刻艺术也很精细。 工艺品还远涉重洋到国外展出,受世人瞩目。

鱼皮靴(之前介绍的鱼皮衣,一套上万)——

鱼皮鱼骨制作的各式挂件——



傻妹其实不傻。她身上散发着赫哲族人无拘无束的天性! 抚远的女子都能干又老有才的!


傻妹不仅会做鱼,还能歌善舞!会做打油诗: 我本东极赫哲女, 生在渔民陋室里 。 鲜鱼喂养我长大, 变成快乐肥肥女。
天生爱笑又调皮。 闯祸捣蛋我专利。 事与愿为不尽意。 一切让它随风去, 东极一个傻瓜女 爱唱爱跳爱吃鱼 虽然长相不出奇 明白善恶与事理 家离江边几十米 春秋两季同日起 满身散得鱼腥味 卖出钱来换大米 贫困生活已远离 住上新居人欢喜 一年一年光阴去 未来依旧是个迷 不求大富大贵享 但愿平安到古稀


傻妹到菜园准备我们的晚餐——

傻妹家霸气十足的猫“小虎”——



大锅灶烧起来了——

炖鱼——

烀玉米棒子——


赫哲族的餐饮文化堪称一绝,
最为突出的是民族传统鱼宴,制法奇特。 广为人知的有: 稍鲁(烤鱼)、它斯恨(炒鱼毛)、塔拉卡(杀生鱼)、拉布塔哈(鱼片)、苏拉卡(刨花)、查发(鱼籽干)等。 种类繁多,味道鲜美,久负盛誉。

虽然遗憾没吃到最想吃的最有名的乌苏里江“大马哈鱼”, 但品尝到了我们一路过来吃到的最美的“鱼宴”!
(注:大马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 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 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 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 上溯进入中国境内的仅为秋型。 故,要想吃大马哈鱼須等到9月份)。 因为最近鱼少,所以傻妹只能就地取材,
做了大锅炖鱼,煎白鱼,酱烧“嘎牙子”(像我们这里的“昂刺鱼”), 一盘生鱼片拌菜~~加个茄子烧豆角。 还送了她亲自炒的“鱼毛”、自家的苞米!
香煎白鱼(最好吃),还有就是拌生鱼片——这是赫哲族人招待客人的高档菜!



哦,一直秘藏着的抚远朋友(下图年轻夫妇),后面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