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是“享受”出来的——听李镇西老师报告有感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1-04-18
幸福是“享受”出来的——听李镇西老师报告有感


(2021108)
袁建国
4月17日,在潍坊聆听了李镇西老师的两场报告,上午报告的题目是《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下午的报告题目是《学生教我当老师》。
看到这样的题目,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这个报告我听过。才看到题目的时候,我跟您的想法是完全一样的;进入报告之后才发现,精彩虽然依旧,但内容基本上没有原来的影子。若非要找出“影子”,那便是感人的故事、精彩的案例、深邃的思考和风趣的谈吐,还有浸透在字里行间、举手投足中的幸福。
作为教育工作者,李老师是我见过的最幸福的人,没有之一。这种幸福,不仅仅指出版了80多部专著,拥有博士的头衔,享有特级教师的荣誉,更是指学生们对他的依恋,和他对教育迷恋。
其实,正是因为他对教育的迷恋,才有了学生对他的依恋,才有了无数个教育的童话。也正是因为他对教育的迷恋,我才说“幸福是享受出来的”。
没错,对李老师来说,幸福,就是“享受”出来的。
学生在校,他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读小说;每个周末,他都邀请学生(有时候是各小组轮流)到自己家里做客;每个节假日,他都约上几个、十几个同学郊游、嬉戏……对他来说,跟学生在一起,每时每刻都是享受。
青年时期的李老师,性格桀骜不驯,自己认准的事情,就绝不会放弃。一次,因为他带着学生出去郊游,受到了学校的处分,而且罚款60元——当时,李老师的工资只有每月52.5元。处分力度这么大,换作一般人,就此闹情绪、撂挑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李老师没有。他说:你们给我处分是你们的事,我做好我的工作是我自己的事。他工作热情丝毫未减,而且仍是“偷偷摸摸”地带学生郊游。
他课上得好,班带得好,高考成绩极为出色,然而工作二十年了仍没有获得过任何荣誉。对此他说:我的工作与荣誉名利没有任何关系;教育是我的初恋,我将“从一而终”。
他的这种迷恋与幸福,感染了听课的每一位老师,会场上不是传来热烈的掌声。
在他的教育生活中,有幸福,也有遗憾,永远定格在14岁的任安妮就是其中的一个。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仅仅停留在“遗憾”上,而是对教育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任安妮身上,他学会了如何对待“差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考,让他收获了更多的幸福。他说,我的工作方法都是跟学生学的,是学生在教我当老师。
为了向学生学习,他每带一个新班,都会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以前的老师有什么优点?你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你能为新班做点什么?
每个学期结束他都会向学生征求意见:李老师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新的一年你对李老师有哪些建议?有什么期盼?
有时候,他还会采取“有奖征集”的办法,听取同学们对自己的批评和建议。
……
他的“向学生学习”是真诚的,也因此换来了学生的真诚。在他看来,学生的批评,是自己成长的宝贵资源,他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他在《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一书中引用阿莫纳什维利的名言:“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他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再次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与珍贵。
是的,幸福,就是“享受”出来的——只有享受我们的教育生活,才能享有幸福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