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哲煌--从设计到水彩

 tjshpqbjxd 2021-04-18

图片


董哲煌--从设计到水彩

——27年后重拾水彩自述

我和本刊主持陆晓翰先生是在线上水彩平台相识的,他邀请我出一期近阶段水彩画专辑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是受家庭影响从小看画学画的,外公和父亲都是从事美术相关工作的,所以从小参加美术学习活动,直到进入华山美校学习和留校任教后,走上了专业美术设计之路。

之后二十多年的国际品牌设计工作生涯锻炼我以美术设计的方法为商业提供视觉的解决方案,其实质是如何用视觉因素去表达商业的诉求。而近三十年后的现在,我重拾画笔也是要以视觉的形式去表达自身的体验和诉求,同样是视觉表达,只不过画笔所想表达的是自己主观的心中所见。

图片

《小村正午》

27cm x 42cm 

2020年

图片

《坡上人家》

27cm x 42cm 

2020年

图片

《塞外牧场》

29cm x 54cm 

2020年

我选择水彩作为表达的介质主要是因为美校求学阶段,师从包新生老师接触过水彩,

不画画的这些年里,也关注水彩并且喜欢水彩水色的偶然意趣之妙和对于其不完全可控因素驾驭的成就感。

上海本地画家描述画画为“画图”。“画图“是需要心境层面充分准备好才能作画,我初步进入“画图”模式后,登门请教老相识著名水彩画家池振明先生有关画水彩的练习方法,此外国内外著名水彩画家的著作和线上水彩平台的交流展览也是我在过去一年半中学习的源泉,期间结识了一批全国各地的水彩专业院系教师和画友。这些学习的途径使我从惯性的设计表达方式逐渐靠拢绘画性和水彩的本体语言。

图片

《雪后初阳》

38cm x 54cm 

2020年

图片

《老树新雨》

54cm x 38cm 

2020年

图片

《羌寨晨光》

38cm x 54cm 

2020年

图片

《山村新绿》

54cm x 38cm 

2020年

随着对于透明水彩介质熟悉程度的提高,渐渐地我在习作中加入了更多的主观处理因素,在做练习的同时更注重主观意识的表达,有意识地从再现向以景物表现某种意趣靠拢。这时我就开始尝试尺幅相对较大的作品,以期有更多的空间表现微妙的关系和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期间有幸拜访了沪上水彩名家平龙先生,席间提及创作中核心的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和画法问题,其实就是画什么和怎么画,这会是画图历程中伴随始终课题。

目前阶段,我的水彩作品主要以风景作为表现主题,以水彩的画法表现物像是非常讲究策略的,水彩本体语言其内涵有诸多对立统一的要素需要在一气呵成而不容修整的作画的过程中融入到笔触和绘画步骤当中去为营造画面冲突和表达主题服务,诸如偶然性和对其控制力,通透和浑厚,虚和实,干和湿等等。

图片

《水乡夏日》

61cm x 38cm 

2020年

图片

《小河静流》

48cm x 76cm 

2020年

图片

《黄梅大水》

77cm x 42cm 

2020年

图片

《河滩晨曦》

52cm x 76cm 

2020年

此随感篇幅有限,这里单独提取几点感想体会与大家分享,看似各不相关的点,以我的理解其背后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让我们关联融合加以思考,一旦想通理顺其中关联可谓有所感悟。

关于写实与真实---贡布里希说过:看你要画的,而不是画你看见的。

艺术的真实不完全是现实的真实,写实的表达方式也不是为了如实记录现实的真实。我现阶段和可见的近期还是会以写实具象的画法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表达的是画里景物的表象真实,相机和手机可以拍的最真实。我希望通过写实画法对生活中的真实进行提炼,基于我想要看见的真实表达情感,意境和态度,选择写实的方法可以和广泛的受众通过作品有进一步的对话,和较大多数观众产生共鸣。

图片

《田埂初春》

52cm x 76cm 

2020年

图片

《倔强的芦苇》

52cm x 76cm 

2020年

图片

《古桥艳阳》

54cm x 78cm 

2020年

关于“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完全有竹致刻板;无竹无章法。

这个点是受一位教授在全国水彩展讲评作品的观点启发。我喜欢水彩是着迷于水彩水色的偶然性和对其不完全可控因素驾驭的成就感。但是习作和基本功练习又是要求尽量熟练掌控水彩介质,创作的时候又是从小稿,构图等方面尽可能的事先安排好画面,下笔之前正所谓要做到胸有成竹,似乎意味着偶然性和不可控性的缺失,尤其对于画法细腻工整的作品更是有此倾向。

其实有竹和无竹是看似矛盾的统一体,与中国画里的有法和无法有共通之处。有竹意味着对全局的把控,主要是指对事先构思好的画面结构气势,各类关系以及水彩本体语言运用的策略有相当到位清晰的把控能力,笼统地讲就是自己明确知道画这张画的诉求,要画怎样一张画。而无竹则指在作画的过程中,在笔和色与纸面接触的过程中,不断与整幅画面对话互动中,随着水色的铺陈流淌和各种肌理的产生,在已有笔触和已经落笔画上的部分之间如何因势利导保留住不完全是预先构思好的某些偶然所得部分,而不使作画的过程仅仅成为构思好的作品的执行步骤。要使'无竹’的偶然性为'有竹’的控制性赋予艺术的升华。有竹和无竹需要不断实践和积累的艺术造诣,当然艺术天赋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一定程度上’有竹'是潜能,'无竹’是本能。

图片

《阿弥陀佛》

76cm x 54cm

图片

《芭蕉阳光》

76cm x 54cm

图片

《大雪无痕》

76cm x 54cm 

2021年

图片

《高层阳光》

76cm x 54cm 

2021年

关于一张画何时停笔---如果说开始画一张画是一个学期的起始,那么结束就是大考。

停笔是指一张作品何时算完成了,何时停笔也是跨画种的课题。一方面是从透明水彩颜料的属性考虑格外重要,主要因为颜色透明的特点不宜太多次的覆盖调整,而且水彩水色氤氲的特点所要求的画法流程在有些部分是一气呵成而不容再画的。即便是不透明水性画材也较难反复修改,或者修改以后很容易失去应有的通透和预设的色彩肌理效果。另一方面是从画面的完成度考虑,何时停笔是最合适的,这是一个对于所有画图的人的挑战。有时候适时停笔是一幅作品成功与否的分水岭,画图的人都有画过头和画蛇添足的经历,而且什么时候是恰当的停笔时机都是从一次次画蛇添足的教训中得来的。适时停笔的意识要从习作阶段培养起来,逐渐积累经验有意识地在画作临近尾声的阶段谨慎推进。这既是一种可以培养挖掘的潜能也是在每个画图人体内的本能,不同于习作阶段有相对统一的评判标准,创作本身对于完成度就因人而异,因主题和画法而异,因画而异,因观念而异。对于画面有完成度控制力不仅仅体现在多能画和多能塑造,不画什么放弃不必要的因素,在接近尾声的阶段多看多想才能使作品恰到好处地留有余地,使观者意犹未尽,有所回味地产生对话和共鸣。

图片

《高架烈日》

54cm x 76cm

图片

《江南十月》

76cm x 54cm 

2020年

图片

《暮光船影》

76cm x 54cm

图片

《石街阳光》

76cm x 54cm

关于发展和探索方向---功课在画外。

现阶段我经常会由于茫然与怎么画而停一段时间不动笔或者画一些小幅习作练习,主要是没有寻觅到有创作愿望的题材和恰当的表现形式,我也知道这是正常的过程,所以对于发展和探索的方向也会有所思考,做做自己喜欢的功课。

最直接的功课就是向其它画种参考借鉴,师西画之造型光影,国画之气韵,势和笔墨,以及当代作品之观念和表达方式。其次是向其它艺术门类汲取养分,师音乐之节奏,冲突和结构层次,师舞蹈之神似笔触的律动和轻重缓急之韵味。

其实,以上种种借鉴和汲取都是外因,对于作品的精神内核的构筑,主题的选择和表达的方式起到主要作用的还是作者的经历,所谓画如其人。

董哲煌2021 海上 

图片

《忐忑尘世--多云之境》

76 x 54cm 

图片

《忐忑尘世--云低匆匆》

76 x 54cm

图片

《维族老人》 

76cm x 54cm 

2020年

图片

《细雨清明》

54cm x 76cm

图片

《园林》

76cm x 54cm 

2020年

图片

董哲煌     70年代初出生于上海,自幼学画,先后毕业于上海华山美校,上海教育学院和华东师大,学习设计,美术教育和MBA研究生课程。曾为华山美校专业设计课程教师,后长期工作于国际知名服饰和家居品牌,负责中国区视觉形象工作。职业生涯期间著有相关专业著作三部,多次参加国内外设计展览和竞赛并获奖。2019年起开始研习水彩,积极参与各类线上和线下画展并获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