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总是喜欢粘着妈妈,怎么办?

 莫源秋论幼教 2021-04-19

早晨,妈妈着急上班,孩子却哭喊着不肯让妈妈离开;只要妈妈回到家,孩子便像糖人似的“粘”到了妈妈身上,甚至妈妈去厕所也吵着要跟去。怎么对待这些“粘人”宝宝呢?

第一步认识“牛皮糖”

 “粘人”是孩子是心理安全需要的一种表现,是孩子对成人依恋需要的一种表现,在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上都可能会发生。但是过度“粘人”,像沾在妈妈身上的“牛皮糖”一样,只跟妈妈在一起,和妈妈分开一会就会大哭大闹,则是孩子心理安全需要得不到合理满足,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第二步不同的“粘人”,不同的对待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粘人”,妈妈抱过之后,孩子得到满足,能很快转向其他事情,这是正常的现象。就像妈妈有时也会对孩子又亲又抱一样,孩子也只是表达自己对妈妈的依恋。妈妈可以想想:是不是只有在你有事忙碌而这时孩子又向你寻求拥抱时,才会觉得孩子像个的“牛皮糖”呢?

而对于孩子的过度“粘人”意识和行为,父母则要意识到:孩子心理正处于不安之中,这时孩子需要的不是批评,更不是威胁,而是关怀——越是喜欢“粘人”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的关怀。因为父母的批评和威胁,不仅不会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安,相反,还会增加孩子内心的不安,进而可能会使得孩子“粘人”的欲望更加强烈。父母应在孩子对我们表现出粘人行为时,尽量通过亲密的动作和行为与孩子“粘一粘”以满足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

第三步尽量避免妈妈一个人带孩子

如果孩子长期只和妈妈呆在一起,可能会让孩子形成对妈妈一个人的依恋,表现出离不开妈妈的情况。如果让爸爸等人更多地参与育儿中,可以避免孩子对妈妈的过度依恋而造成过度“粘”妈妈。如果能让孩子觉得与每位家庭成员在一起都有安全感,都有乐趣,孩子就不会刻意地、特别地去“粘”某一家庭成员,其“粘人程度”也就被稀释了。

第四步向孩子说明离开的理由

妈妈在外出时,记得给孩子说明理由,平时也可以和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让孩子明白妈妈只是离开了,并不是“消失”了,妈妈还会出现或回来的。有的妈妈担心孩子“粘”着不容易走开,便采取悄悄离开的方式。这种方式反而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失踪”了,更会一步不离地跟着妈妈。

另外,在妈妈长时间离开时,可以时不时给有“粘人”倾向的孩子打个电话,问候问候他,表示对他的关爱之情;如果条件许可,办完事回家时,别忘了时不时给孩子带些他喜欢的礼物,让孩子有个意外的惊喜,同时,也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在外时仍然惦记着他,这样,孩子就不至于会担忧父母因外出办事而“不爱”自己了,因而也就安心在家而不再强烈地“粘”着父母要同去了。

TIPS:对待粘人宝宝最重要的是树立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她的。

★营造家庭快乐氛围。与孩子打交道时,微笑应该成为父母的一种习惯。

★每天至少拥抱孩子2次,每次至少拥抱8秒钟;

★每天至少抽出1个小时的时间与孩子玩一些有趣的游戏;

★每天至少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与孩子到外室外散散步,聊聊天,或者玩耍。

随着亲子间关系的逐渐亲密,孩子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其刻意“粘人”的动机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

精彩回放

★★★★★★★★★★★★★★★★

1.莫源秋教授11个完整系列专题讲座视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