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新说(弘道书系)作者:石观海 著 诗词格律教程作者:朱承平 一、 谋篇问题 首先是立意问题,在'格律诗的章法’第三讲着重讲过立意的。写诗是一种有目的的文学活动,写作的'目的’就是'意’,确定这个'意’就是'立意’,也就是所谓'意境’。'意’是一种情感、一种观点、一种主张、一种思想。'意’是爱恨情仇、建功守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孤高自许、不同流俗、怀古幽思、咏叹盛衰、思乡怀人、离愁别绪、风花雪月。。。。。。这些都是'意’。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唐多令、咏絮’,词的立意偏于忧伤、无助、失望'嫁与东风春不管’表现出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悲凉;再如:而薜宝钗的'临江仙、咏絮’她的立意偏于自信、抗争;'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现勇于与命运抗争,雄心勃勃,春风得意之心情。红楼梦的诗作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符合每个人的思想境界,性格特点,这就是曹雪芹写诗的的立意。尤其在其作品中对金陵十二钗命运所写的偈语,每首诗就是一个个丰富的小个体,有个性,有特点,丰富着作品,也承担着作品的各个章节的骨架和运向。 诗作品要想有深度,应当有明确充分的立意。这个立意应当洗炼深刻!然后我们用不同的手法展现,也就是'意象’的串联,组成'意境’。 甚至表现层次也是需要不断推敲与强化的。这样才能增加诗的深度与强度。才能创作出立意深远,有创造性、有历史价值的诗作。这里的表现层次,在诗词创作上,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情感递进、或境像推移。像前几天夕阳轻老师讲的卢照邻哪首: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一个是移步换景,另一个就是情感逐渐铺垫,不断强化。其实,我个人理解,情感强化,像烧热水一样,一点点加温,一点点让读者和你的思想合二为一,到最后达到一个感情的沸点,引起思想和灵魂深处深刻的燃烧共鸣。 愈舍不得,愈罢不能。立意,也就是说诗词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你要表达的主题。这个立意藏在主题之后,是你创作的原始初衷。也决定着一个作品最后的诗格高度。有什么样思想境界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立意的作品!在立意的时候我们尽量把着:诗庄、词媚这个区别来选择。另外要注意立意的目的性:成教化、助化伦的教育功能。引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夫画者,成教化、助化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运。”另:谢赫《古画品录》中有:“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充分说明了在教化人伦方面的重要作用 如果你的立意不成功,诗格高度不够,那么即使你有再好的修辞手法,再华丽的字句也不是一首好诗。所有的修辞手法、精警的句子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 我们平时写诗时,不妨从一个小事物入手,联想到人生相关的课题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能够增加立意的基础!用古人的话说: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这个意实实很难得,大家平时多读经典著作时,要多看古人作品中,这个意的高度把握。古人的作品有很多是同一题材的,那么流传下来的也都是些立意好的作品,绝对不是一些文字华美而立意低俗的作品。如果要具体的说诗歌的立意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因为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借一位词家话说就是:1、表达的准确性。2、思想的自由性和深刻性。3、视角的民间性。4、主题的鲜明性。5、语言的优美性。在这里,大家注意第二句,思想的自由性和深刻性。这个是意的关键。不仅取材有高度,还要有深度。第3点:视角的民间性,要求你的作品必须来源于生活,作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原于生活。 第4点:主题的鲜明,就是要名题明确,要有关键字,有重点。不能模笼两可,含糊不清。第5点:语言的优美性,要用诗家语言,用诗的口吻说话。 好多同学,写诗时,把生活语言照搬到诗里,这是不可取的,这些语言必须经过艺术加工。灵感可以捕捉,可以马上利用其成初稿。但语言万万不可,照搬,一定化用,一定加工,一定提炼。 怎么加工提炼,我们就回到第一个要求了:表达准确性。表达的时候,用你想好的字,准确地放在应该放的位置。 (一)、你平时就是多多观察生活了,细细地感悟生活。 现在好多同学,十分钟涂好一首作品,然后马上发上屏来,让友友们拍砖。你问他三个问题之后,就无话可说了。这样的写作习惯是要不得的。要学习自查自否自定义。也就是自我否决。 这样不仅能锻炼自我推敲的能力,也能提高逆向思维。以第三者的身份看自己的作品。 我们要能基本做到先审题,而后立意。立意后的工作便是谋篇,即诗的骨架的问题。再好的立意,如果没有完整而坚实的骨架支撑也是惘然。就如一座大厦,在纸上设计的再好,如果建造出来的是风吹即倒的,那么这样就失去了建筑的意义。我们不如不写!有好多同学,没事时喜欢拟残句,一句一句的,放在哪儿。这些句子都比较中性,放在哪里都行。好多光阴就浪费在这里了,也有的同学,因为觉得对联简单,没事就上下句对对子。但就是不太善于让自己考虑整个篇幅的创作框架。在他的眼里,没有56个字,没有28个字,这样的概念。而是四幅对联,两幅对联这样的思维。这种结果,就是最后把平时一些残句串在一起,然后构成一首诗。你一看,要名题,没名题,要主线没主线,要情感没情感。散散落落,不成样子。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到底,就是对诗的认识不够,没有整体概念的结果。有的人说,学诗,学理论干什么,天天说这些好烦。不如直接教我怎么拟句子吧。 起承转合四步独立而连贯的组合成一个诗的整体,四步都重要,没有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之分。'谋篇’问题,最终还是归结在'诗脉’的问题。 什么是诗脉? 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线’,起承转合就好像一个个的珠子,需要靠诗脉这条线给串起来,要不然珠子就撒了一地不成形状,我们也欣赏不到珠串的整体美感了。美有时候是:聚集在一起的单个分子表达一个和谐中心。像红楼梦里,诗脉,就是明线、暗线都有,双线并存。采用埋伏笔的方法,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每个人物的出现,都会先后照应。在一个片章里出现了,最后某个人物的命运总结时,必将出现另一个人物来对比和照应。这样才能达到艺术对比的双重功用。 其实,我们平时看电视剧,也能体会到剧本的创作手法,这跟我们写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人物出现了,一个场景出现了,作者想表达什么,作为观众我们要想一想,这样作的目的。同样你应用到你平时的写作格律诗创作中,你也要这样想,我这样描述的目的是什么,放在这里,合不合适,对中心有没有帮助。我对下一句有没有作用,这些都要考虑。而不是随手写来,泛泛成篇。审题——立意——谋篇——串线,这是一个一步步下来的过程。一步紧接一步,在你的线自己没串好前,不要下笔。哪怕思如泉涌,也要先把线串好再下笔。 有人可能会说,怎么这么繁琐,我把诗写出来就行了呗。一开始串线,尽管费些功夫,但是等你串了一段时间后,你就能领会到为什么这么严格的要求你一定要串线了。文不成脉,没有线,就是残章。它不是可以阅读的文章,充其量它只是个半成品。我们辛苦半天,不会要一个残次品吧。 二、 语言问题 有些朋友,写诗结构没问题,起承转合做得很好。就是语言白话,甚至是现代汉语的那种口语化。 律诗要遵循的一些原则: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似乎在什么地方也合适,相对律诗而言也是如此.诗之所以称其为诗,就因为它有着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独特之处,有自己的特点。诗的整体和局部的配合,总的来说就是情加上景,然后结合起承转合,这样来构成诗的全部。换句话说,诗的整体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完整而统一形神兼备。有好多朋友发诗时,喜欢发无头诗。这种朋友,一看,写作时,对题目的重视度就不够。有喜欢随便给诗赋个题目这种坏习惯。还有就是随便写个:“无题”来应付。写诗不是猜谜语,写诗无头绪,这样的诗,基本不能“活”,更不能打动人。为什么,人无头,不能活,何况是诗。诗没有头,自然没有气脉,“他”能活吗,能和你说话吗? 刚才不惜花力气和大家说这些,是因为是咱们是基础班,好多同学没有培养成一些良好的写作习惯,或者是认识不够,或者是陋习积成。总之,障碍很多。 为什么我不教你具体的句子,为什么不修改你的文章。这个原则是沿用我老师教我的原则,诗词创作,尊重原创。可以给建议,但不修改原作。因为,我总究代替不了你,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宁愿助长这个个体成熟,陪这个个体一起成长,而不是代替你,替你捉笔。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这种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懒人,而且更没有灵性。我们再看:平时在读诗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一个词,那就是'意境’.那么这'意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意’是诗不可缺失的东西,如果说文字是构成诗的骨架、外形,那么'意’就是诗的灵魂。诗要有灵魂,这也就是我们所主张的,诗要有所表达,不能为诗而诗. 意,是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作者思想的主要体现;意,可明可暗,有内有外。一部作品可以描写外在的景致,但是通过对情景的描写,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愫,这就是'意的蕴含’。诗如果无意,就像人缺少了思想和灵魂,这是要不得的。因此诗有诗的原则,主题就是诗的灵魂,文字是你再现思维意识的一种媒介。在诗的规定上,前人的论述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去论述,现在我们只说一下简单的十一不,也就是在诗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所谓不失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平八稳,要尊重事实。不失态,简单的说就是在写诗的时候,要尊重最基本的事实.比如,我们写山,就要有山的姿势,写水要有水姿.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写山要挺拔俊秀,或者雄伟,或者其他有关山势的描写就像夕阳轻老师说的,你描写泰山,得在诗句中表达泰山的特点。而不是写一首,很中性的诗,放在哪里,都行。说像黄山也可以,说像南山也行,这样就麻烦了。这不是诗词“性别”模糊,这是主题不明确,或者离题的表现。万万要不得。这要求我们尊重事实,换句话说,就是写实!任何文学都来源于生活,它虽然高于生活,但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实质,包括玄幻都要遵循思维的最基本的逻辑,这是第一个不失态。 诗的特点篇幅短小精炼,体裁决定不能有太多的铺垫,所以写的时候要去粗取精,与内容不相干的东西千万不要装进去,也不要凑数!有时候,写的时候词穷了,就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塞进去,这是不行的.如果这样下去,到最后恐怕连你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了。有好多同学,美其名曰写现代散文诗,篇幅很多,发到群里来,长长的,晃的你,看不过来。 意思就是说写诗的时候不要太过质朴了,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在这里的质朴的意思和'直白’有差不多的意思!因为诗的字数很少,可以说寸土寸金,最多的七律56字.我们所要做是在56个字里叙述一个完整的内容,不斟字酌句是不行的。你不能把律诗当成白话文或散文,哪就麻烦了。所以要求大家平时自己看书时,就选择相关文体,比如这段时间, 我们就学律诗,我们就看律诗,尽量不看散文什么的,因为好多同学,一看别的,神思就跟着走了,写的时候,就按着哪个套路来了。因为诗也是文章需要色彩,需要我们去描述,清晰的表达你自己的意思,或者说是你所见到的景,通过诗的语言讲给别人听,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极少的文字再现优美的场境,所以润色修饰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如何润色! 那么这个束缚又是指什么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律诗是有格律的,所以称为律诗,而不是现代诗.这个束缚是指被格律束缚,被政策束缚等各种原因.记得我们初学格律的时候就说过,我们之所以学格律,就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它,同时也是为了以后走出格律而学。这个时候强调不要被格律所束缚,不是说不遵循格律,而是更好的去运用它,让它为我们服务。我们提倡诗是自由的,是思维形式的自由,创作手法的自由,不要因为别人说的不对,自己就失去判断的能力。以前我们学格律,今天我们强调不要被其所束缚,这个并不矛盾,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律诗的写作方法.一句话,我们学格律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它,所谓方寸之间有天地,只有了解了规律,我们才能运用规律,才能自如的游走于方寸之间,而不是让它来束缚我们。比如我们在格律的范围内写诗,这是自由的,有些偏激的格律也可以酌情处理.束缚有人为的束缚,也有自身的束缚,因此我们一定要放开。说到这个束缚,我想说说在韵字的选择上.有时候在评阅作业的时候,经常会感觉有些句子很是生涩,很多的时候就是为了韵字而为.这个也是一种束缚,就是被格律的束缚。当然,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这个'束缚’问题。 什么是不沉静呢?意思很简单.沉:就是沉没的意思;静,就是静止,不动。不沉静,就是不要沉没,也不要静止不动, 这个不细碎,和我们前面说的不繁杂有些类似,前面是从取材的大的范围上说的,而这里要更细一些,这个不细碎的意思的是说在写诗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犯了细碎的毛病,而不是说你写的诗不够细碎.当一首诗的素材范围确定以后,我们还要进行更细一步的整理,写诗不是罗列材料的清单,每一个细节都要写进去;更不是做账,每一笔开支都要体现的一点也不差,要学会合理运用素材,有繁有简,层次分明,不能面面具到,要把握主要的来写.文人相轻这种思想坚决要不得,这不符合诗的道,更是背离诗道的行为。我们在学习古诗,不妨也学习下古人对人接物的态度,在我们这个礼义之邦,这种淳厚的古风,就是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诗是要灵活的,写诗要具有灵动性,所以不能太过沉没。要做到自己独特的理解,比如写人,要看你想体现的主导思想是什么,要突出主体,不能把人的每一个细节都写进去,每一个毛孔,每一根头发,这个和现代文学的一些写作手法相似。我们所要的目的,就是达到自己的理解,不要罗里吧嗦说一大套 还不能让人知道你在说啥。要学会合理运用素材,有繁有简,层次分明,不能面面具到,要把握主要的来写.重点突出,分清主次。希望A组同学,加强学习,不枉我花费一上午时间分享铃歌老师讲课内容。 写诗都只能是靠自己的。但首先要有端正的态度和明确努力的方向,掌握基本方法。那我们就需要自己走路了,刚才老师给大家的已经很足够的了。至于日常具体怎么写,只要多用心学习和交流,就肯定会不断进步的。刚才那些是宝贵的资料,大家慢慢学习吧!
这个简单的说就是尊重事实,从这个尊重事实上来说,这个和不失态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如说:描写一个美人。这时候,我们就不能写美人写的每一个都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人人都倾国倾城,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再返回来说,尊重事物本身的特点,也就是说,诗所反映的主体要正常,不能稀奇古怪的,必须符合现实 。比如汽车是地上跑的,它就不能飞到天上。 这里的艳,指的是香艳.也就是所说的柔情蜜意,要有个适当的度。 文学反映的是社会,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它不能过于颓废更不能色情,具有色情的诗难于避免粗俗,这有悖文学对社会做正面的导向.还有另一点就是过于的华丽也不好,比如过去出现在青楼楚馆为迎合场景的诗。我们好多同学写诗时不明白:诗庄、词媚、曲俚。这个道理,把诗写成了词的况味,更有甚者,流露出了曲的通俗性。这样对诗的立意要求没有认识,也是对各种文体不通明细把握的结果。诗是艺术世界的阳春白雪,它必定是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尤其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你要把它写好,写的很出彩,思想境界必须高。必须有别于其它文体,并且保持五绝的古朴特点。 僻,生僻;涩,晦涩. 比如说有的人喜欢用生僻的典故,虽然诗写得有出处,但是为众人所不知,属于俗话说的冷门。只有个别人知道,这个也是需要避免的。这个生僻,我们就要尽力避免。涩,晦涩。就是所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明白,故弄玄虚。在现实创作中,有的同学,通篇用典,读者阅读作品时,犹如拿了一串钥匙急急忙忙地开锁。一把一把地试,一个典故一个典故地解。最后总算是,明白了一半。到底表达什么呢?还是不太明白,这种方式不提倡哦。还有的,照换成语典故,直接按在句子里,也不艺术加工,你一读,这句子,死板的很,没有弹性,没有反响。像一根木头一样,更别说感情了,这里,就说明这句子有问题,这典故没化用,没加水,没加功夫,没放感情。干奶酪一样,就放上桌了,就让人死劲地啃。估计读的人没几个。 这种情况,一般常见的多出现在,韵字的选择.选用生僻的韵字,让人读起来费解不明。而在句子中词语的选择和应用。生造一些僻涩的词语,这些都不可取。 这是说,诗之贵在自然和谐。 岱宗会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间两联过度自然,对仗工整。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赏析。 基本知识阶段和创作阶段。凡写诗填词的人都走过这两个阶段。 先说诗。 诗的格律形式较简单,也比较固定。 除古风体外,隋唐以后的诗都属于近体诗,也就是今人所说的律诗。 五律是40个字,七律是56个字。 词是长短句,不像诗那样整齐。 通常按长短句的字数和排列格式分开计算,每一个小的单位就算做一个格式,每个格式可以独立冠以一 个词牌。这样,填词时就得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词牌,然后按这个格式将语言文字填进去。所以之于词而言,通常说“填词”而不说“写词”,就是这个道理。 填词最好有写诗的基础,如果再懂得一点音韵学、训诂学什么的就更好了。再比如懂得一点音乐如旋律、节奏等,对你词中的意趣表现是有好处的。 你可以照学诗那样,先保证语句通顺和格式正确,并能兼顾全词的逻辑关系,不断练习下去,直到得心 应手。最好先一个词牌一个词牌的练习,不可朝三暮四。因为词牌的意趣是词的生命,这样做可以避免你在填别的词牌时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你可以照学诗那样,先保证语句通顺和格式正确,并能兼顾全词的逻辑关系,不断练习下去,直到得心应手。练习到对词牌有感觉了,你就可以考虑一下意象选择、意境处理、构思是否合理、结构是否符合逻辑、 结句是不是耐人寻味、选字风格是否与词中的整体意趣一致,等等。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磨练过程。 下一步就是把你写的东西和古人作比较,启发自己的悟性。 当然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对普遍规律的认识上,如构思、结构和手法等方面,不能拘泥于对某些词语的偏好、对某一技巧的热衷上,这样可以帮助你顺利地走出迷茫,而不至于过早 的固化你不成熟的经验。 2、创作阶段: 创作阶段的出现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割裂开的,也不依人的意志转移。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出现之前盲目地以为有所成就,而开始了创作,这虽然并非不可,但其创作的不自主和创作作品的牵强性特征,更会导致其自觉不自觉的倒退,因为他的顾此失彼总不能让他得心应手。这时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分不清自己作品的优劣,更不敢对自己的作品动手术,既不承认自己的作品不好,又总觉得不如别人,尤其对名人作品不敢有自己的看法,盲目追捧,就像一个人老在原地比那个圈画得更圆一样,无法跳出窠臼。所以'毫无功利性的写诗填词和不急于求成的认真态度,’反倒会加速一个诗词爱好者走入创作阶段。人到了这一阶段,才是你充分积累创作经验和发挥真正的能力的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