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域文化】 方建增丨红旗渠上运煤忙

 昵称71028402 2021-04-19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红旗渠上运煤忙

□ 方建增/ 文 

在红旗渠纪念馆,有一面墙上,用铜色宋体字,书写着在修建红旗渠时牺牲的81位烈士的名字,同时还书写着为红旗渠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单位——林县大众煤矿。铜色宋体字庄重、肃穆,就像是一座丰碑,给人以凝重、深沉的感觉,背后也一定有感人的故事。为此笔者采访了大众煤矿原机电车间主任张东生同志。

张东生今年80岁,1960年2月参加大众煤矿工作。张东生说:“1960年引漳入林工程打响后,大众煤矿为了支援引漳入林工程建设,招收了20名20岁左右的铁匠,充实到机修厂工作,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安阳地区还没有水泥厂,修渠除特别重要工程外,一般渠岸都是用破灰泥(生石灰经淋化后和土混合而成的白灰土泥)砌筑,成本低。当时修渠需要大量石灰,林县曲山以前就一直烧石灰,技术不复杂,但几个土窑生产,产量小,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再一个运距远,运输费用也大。指挥部决定,在修渠沿线土法上马,不用窑,露天烧石灰。烧石灰主要有两样原料,一个是青石,可以就地取材,第二个就是煤。以前山西煤运不过来,只能靠大众煤矿了。当时大众煤矿产量也很低,只能满足全县群众生活烧煤问题。
 
据作家房海林提供的1983年《林县大众煤矿志(草案)》记载,大众煤矿接收任务后,立即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

一是提高煤矿生产能力,1960年凌集煤矿(西矿)建井,1961年太平庄煤矿建井,都是当年建井当年投入生产,煤炭产量大幅提高,极大地缓解了全县工农业用煤的紧张局面,为保证红旗渠建设生活和烧石灰用煤,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增加回采工作面(当时没有真正的回采工作面,土话说叫小采,实际就是掘进一段煤巷,然后从煤巷尽头倒着往回采,采煤方式为镐落式,即先用洋镐把低处煤墙掏空,行话叫延煤槽,顶部采用自由落体方式),增加产量,东矿、西矿由原来的各一个回采工作面各增加至两个回采工作面,产量翻了一番。

三是加大煤炭的开采力度,采用放卫星的方式,加班加点,多出煤,出好煤,1961年全矿生产原煤19万吨。


邵家窑煤矿(东矿)大煤下边有一层1米来厚的小青煤,也叫片煤,老百姓叫臭煤,含硫高,煤硬得像石头一样,燃点高不易点着火,但发热量高,刚燃烧时上火慢,火上来后比较大,火力大,燃烧时间长,不适用民用生活用煤,但是很适合烧石灰,烧石灰既耐用又省煤,烧制的石灰成本低质量好。为支援红旗渠建设,矿党委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决定投资开采小青煤煤层。笔者也曾听老工人讲过,当年开采小青煤层十分艰难,人站不开,工人只能弓着腰干活,淋头水又大,外边淋水里边汗水,工人上班弓着腰,在水里泡十几个小时,好多老工人落下了关节炎、腰痛病的根儿。小青煤又沉又涩,运输非常困难,尽管困难重重,为了支援红旗渠建设,干部职工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四是节约生活用煤。在六十年代初期,为确保红旗渠建设用煤,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实行煤证供给制,即:群众生活用煤以公社为单位按人口定量发煤证,凭煤证买煤,根据产销和供需情况,人均每月30斤至50斤不等;社办工副业用煤,也实行煤证供给,全县每年约供煤10000吨;农村农田基本建设需用煤,发放煤证,凭证供煤,全县约10000吨。

大众煤矿职工李模,安阳县科泉人,管发煤证。据成士林说,谁想从李模那儿要点煤证十分难,成士林当时是总支书记、党委委员,去找李模要煤证,也只给个一两筐就足了,再多也不给。以前不是过磅而是抬筐,一筐约100斤左右,三筐即一小推车,约300斤左右。


煤炭运输。当时全县就大众煤矿有三辆苏联产2.5吨嘠斯汽车,煤炭运输就更是责无旁贷了,三辆汽车每天不停地往返于修渠沿线烧石灰点运送煤炭,千方百计满足烧石灰用煤。煤拉到储煤点后,先掺加些土搅拌均匀,用水和软,打成煤饼,民工上工时每人捎一块煤饼到烧石灰场。当时苏联产2.5吨嘠斯汽车是修建红旗渠时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了,也是红旗渠工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1983年《林县大众煤矿志(草案)》记载:“支援红旗渠用煤和烧石灰用煤累计约30多万吨,支援南谷洞水库和弓上水库烧石灰用煤3多万吨。
 
除了煤炭外,大众煤矿铁匠炉由原来的五盘增加至十盘;原来一班生产,改为三班生产,实际上由原来的五盘变成了三十盘。负责洋镐、大小铁锤、钢钎、手钻的锻造,除满足大众煤矿生产需要外,全力服务于红旗渠建设。

分水岭水闸工程(包括渠),桃园渡槽,河顺皇墓夺丰渡槽等工程都是用四四方方的料石砌筑的,宽厚一致,长短咬茬错缝,为了保证石料工整,需要锤钻外,还需要拐尺(角尺),县红旗渠总指挥部要求大众煤矿制造拐尺,大众煤矿组织三班倒加工制作,铁皮不能太薄,薄了就太软,就利用旧矿车车皮,先用氧气割开,碾板机碾平,再用剁斧斧开,用铁锉锉磨平整,然后刻上1公分1公分长的刻度。


除此之外,大众煤矿在红旗渠建设中还捐献了大量物资和设备。在修建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红旗渠前期工程时林县还没有通电,动力设备采用蒸汽机。在南谷洞水库,制造了提升机、运土小罐车;在青年洞、曙光洞、风门岭等隧洞工程建设中,用的天井提升滑轮,洞内道轨、罐车等都来自于大众煤矿。

林县通电后,在红旗渠配套工程建设和南谷洞水库加固改造中,提供变压器、提升机、水泵等机电设备。除此之外,大众煤矿在红旗渠建设中还捐献了钢锨、洋镐等工具,还从矿里往红旗渠上送过垫肩、柳帽、手套等民工用的防护物资。同时在全矿干部管理人员中开展捐献席子活动,支援红旗渠建设。

据现年88岁高龄的秦广彬回忆说:“修建红旗渠时,我担任矿财务科会计,有一次我陪同刘章锁书记和其他领导去红旗渠慰问,去时带着一车煤,直接将煤送到了红旗渠首。”秦老还计算了一下,每年往红旗渠运送的物资,不下20多万元。十年下来,光直接派车往红旗渠上送煤就超过30多万吨。我就将我床上铺的席子抽出来捐给了红旗渠。”
 
在隧洞建设中,如遇到塌方需要支护技术,大众煤矿就派技术员、技术工人,到现场技术指导和现场处理。

为了支援红旗渠建设,大众煤矿干部职工响应县委号召,开展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食活动,支援红旗渠建设。


在1966年4月20日县委县政府隆重举行的红旗渠一、 二、三干渠竣工通水庆祝大会上,大众煤矿被评为“支援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单位”受到表彰,张加才代表大众煤矿上台领奖。
 
林县人民十年奋斗,创造了人间奇迹,上下同心共铸了林县辉煌。当时大众煤矿作为林县最大的县办工业企业,在修建红旗渠的伟大工程中,大众人加班加点,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和全县人民一样勒紧裤腰带,用大众人特别能战斗精神,支援了红旗渠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每位大众人都是“红旗渠建设的最美奋斗者。”
 
——  The  End——

方建增   网名海润,林州市人,工民建专业。昔日煤小伙,今日泥瓦匠,热爱生活,爱好文学。曾在国家刊物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学创作。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