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生亮||古文庙探寻

 文史艺苑 2021-04-19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神池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佛教土壤十分深厚,文人众多,佛庙林立,为全省县城中建庙之最多。据笔者2012年走访调查10多位90岁高寿老人,有60多座大小不同、风格迥异的庙、壇、楼、阁、祠、寺,遍布于城堡内外,集儒(庙)、佛(寺)、道(观)诸庙于一城,诸“神”荟萃一城。种种迹象表明,神池与佛教界的缘不能说不深。因当地居民神佛一家,佛道儒都能称神,神池的得名或许与寺庙多高僧多有点关系。现将此次神池古文庙探寻情况作一梳理归纳,敬请热爱神池传统文化的读者,随着我这支拙笔一同走进那洋溢着美妙的诗情画意、有着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领略一番神池古文庙的美好景致。






神池古文庙始建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至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之间,亦即清雍正三年神池由营堡而立县以后所建。据光绪六年版《神池县志》载:“学校于雍正三年然尚未有庙至九年知县张国正建文庙学署于县治之北隅”。“文庙在城北”,“ 文庙,崇圣祠三楹,东西斋房各三楹,大成殿七楹,东西廡各五楹,戟门三楹,东偏名宦祠一,西偏乡贤祠一,东启文楼一座,西文昌祠三楹,院中泮池盈亩,棂星门三楹,西偏省胜所一间,东西牌楼各一楹”。经过调查走访,老人们看到和听到的与光绪六年版《神池县志》记载的相吻合。

文庙位于现礼堂南路北段(原玉皇庙街北)原“人民影剧院”(民间俗称 “大礼堂”)靠前处。大成正殿面阔七间,座北向南,坐落于石砌高一米的月台上,八级石砌台阶,拾阶而上。廊檐下中间上立雕金漆二龙戏珠,洋蓝底色金字“大成殿”匾额。殿内有孔子神彩色坐像,高约三米,孔子72弟子颜回、公冶长等塑像分立两旁。孔子坐像端坐正中,仿佛正在谆谆教导他的弟子们。





大殿采用歇山顶结构建筑,绿色琉璃筒瓦屋面,气势非凡,十分壮观。这里的雕刻、绘画、复杂的木结构,都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文庙为二进院落,院内崇圣祠原称启圣祠,主奉祀孔子父亲叔梁纥,位于大成殿后面。文楼位东,文昌祠位西,奉祀文昌帝君。由於文昌帝君執掌文运,平日香火鼎盛;每逢考季,文昌祠更是人山人海。名宦祠位东,奉祀本地任职而勤政爱民,着有德业之官员,逝后由当地士民举荐,经本省总督、巡抚,会同学政审核批准,将其牌位入祀于所在州县名宦祠。乡贤祠位西,祭祀乡贤的场所。乡贤,即出生在当地、学识或品行受人尊敬的人。二祠奉祀谁,不详待考。

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建筑,是庙的第一道大门,又多了两面明清式的传统砖壁,显得精致华丽,并使庙殿似有或藏或露之感。古代汉族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棂星门两边有东西小山门。进入棂星门是泮池,上有石砌小桥一座,称谓“状元桥”,桥上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赫然入目。

旧时科举考试时,中得秀才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设置泮池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体现了礼制,蕴含鼓励学子跳跃龙门的殷殷之情,还增添了孔庙的灵气,优化了整体环境。桥栏两头柱子顶端雕刻着两头可爱的小狮子,桥栏上刻着栩栩如生的龙和凤,巧妙地表现了长辈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状元桥”远远望去,像一弯皎洁的上弦月,静静地架在泮池上。虽然它不是那么雄伟、壮观,但却默默无闻地、十分认真地躬着背让人们踏着它的脊背走过去,承载着千千万万的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池旁有石头雕刻砚台、上有毛笔一支,石桌石凳,休闲时人们在这里下棋打牌,书法绘画。

院正中戟门与大成殿相对,黄绿色琉璃筒瓦屋面,单檐庑殿顶,檐下施单抄双下昂斗拱。整个院落古榆参天,茂密宽大的枝叶洒下浓浓绿荫,花木葱郁,清幽雅静,以其雄伟壮观、金碧辉煌、飞檐翘脊优美绚丽而闻名于世,它是神池最大的古庙建筑。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由于孔子创立的中庸、孝道、治国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进取、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偶,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神池古文庙属于学庙,就是以办学为宗旨的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它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学庙重在“学”字。作为学庙的文庙(孔庙),它是一座古代儒学教育的殿堂。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中国的皇帝每年均会祭孔。自汉代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祀礼规格又进化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

据老人们讲,民国初期在这里也经常开展祭孔活动,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之日,学署组织学生以及祭旗与迎神队伍从棂星中门进入,经过戟门后,随仪仗队、祭旗站立在大殿月台之上,仪仗队站立于两侧。祭祀官(头戴礼帽,身着长袍)大声呼道,“进馔!”此时礼生把祭品盒子打开并敬献上。“行初献礼,敬香,奠帛,献爵”。礼生进香,进帛,进爵……跪,献,献祝,拜,跪,进祝……”。随后,主祭祀官唱读了祭孔祝文,唱读完毕后,主祭祀官又道,“献,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拜,退,复位。”随后祭孔表演进行了行亚献礼、行终献礼、行三拜九叩之礼,“撤馔……送神。”至此,整个奠礼祭孔表演圆满结束。祭孔者须“必敬、必诚”,祭孔供品须“必丰、必洁”。祭孔时,庭燎熊熊燃烧、香烟缭绕、钟鼓齐鸣、号角齐奏。韩云、宫玉荣、宫正等老人讲他们曾经参与过这种祭孔活动。

建国伊始,大成殿内长条供桌上摆放有三、四百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革命烈士牌位,到1954年迁移到东三道街烈士陵园。在土地革命时期,常在大成殿月台上斗地主分田地,开各种公审、公判大会。也常在这里开各种庆典大会,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等活动。据张明老人讲,他同汤溢、宫贵等十几人于1952年曾在大成殿参与入党宣誓仪式。

民国晚期狼烟四起战乱频频,文庙自然是那些草莽英雄的理想栖身之地,刀剑磨蚀着文庙的陈砖朽木,疮痍满目的样子不难想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战乱,管理于疏,致使古文庙及其他庙宇遭到严重破坏。据韩云、李仲才、贾慎修等老人讲:神池古文庙及其他好多庙宇都是由于战乱而损坏的,有枪炮摧毁的,有飞机炸毁的,有日本兵蓄意破坏的,有旧军队官兵任意毁坏的,有为日本人拆上烧火做饭的,有乞丐住宿烧火取暖的,有穷极潦倒的人翘上卖了的,有抽大烟的人拆上兑换大烟的。文庙大殿内尘封土积,蛛网纵横,塑像已残缺不全,壁画因受风雪侵袭,色彩斑驳模糊不清,已经残垣败壁,凌乱不堪,惨不忍睹,让人好不伤神落泪。约于1955年左右全部拆毁,1956年在此修建了“人民影剧院”。如今一座大气雄伟,庄严肃穆的文庙只留下一个美好的名字和记忆,让人们无限地怅惘与回想。

孔子逝去两千多年了,他做不了自己的主。他始终是那样不温不火不急不躁,静静观看人间的戏剧、悲剧与闹剧。大智无言,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而今,在人们的心目中,孔子似乎又成了人们祈求功利的神,于是状元桥上,挂满红布条,不必细看便知那是众信徒飘扬的祈求心、炽热心、功利心,这份景仰与虔诚亦是夫子对后世子孙的精神引领。呜呼!孔老夫子兮,归来;漂泊的民族魂兮,归来。






站在文庙遗址之前,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耳畔突然传来朗朗读书声,这让我忍不住开始想象文庙百年以前的样子,不得不记起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吾师”等等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光芒的语录,也许是孔子留给我们最为真切的记忆了。

古老的文庙记载着灿烂的文化,不朽的文庙传承着人类的文明,神圣的文庙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我们的文化渊源所在,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的文庙,知道曾经给予祖祖辈辈许多精神慰籍,插上腾飞的翅膀,展翅翱翔!  

2020年6月作

作者简介:白生亮,1951年4月6日出生于山西省神池县大严备乡九仁村。1968年2月参加工作,2011年5月退休后被县志办聘为编委,参与县志编纂工作。工作之余喜好书画,酷爱摄影,勤耕笔耘,经过二十多年的搜集整理,出版了《神池乡谣俗语》。2006年以来,先后执行主编出版了《教师硬笔书法》《神中五十华诞纪念册》《光辉的事业 崇高的师德》《走进新课程》等书籍。付主编出版《翰墨丹青》《神池纷呈》等书籍。许多作品多见于省市县各类报刋杂志,虽少有成就,却自得其乐。

留言之窗

*白生亮||龙泉塔与龙泉寺的传说
*白生亮||功德碑楼忆先贤
*白生亮||梦回老家 燕语莺声||诵读
*无名亭
*神池县城古坛庙探寻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