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邯郸孔庙何处寻(王景春)

 taoshu 2020-03-17

邯郸孔庙何处寻(王景春)

华夏大地,各地皆有孔庙。史料记载:“鲁哀公时为立庙;汉元光元年置学鸿都门,画像以祀。北魏文成间称宣尼庙。唐贞观四年始诏州县皆立庙。元始祖始称文庙”。邯郸是否有文庙呢?当然有。庙址在哪里呢?恐怕现在的邯郸人都记不太清楚。据《邯郸县志》说:“学故址在县治东南,洪武间始择西南高爽地而徙焉。”是说文庙原来在县衙东南,后迁到县衙西(现地委礼堂以西,清真寺以东)的路北。可是,如今一点痕迹也没有了。在我的记忆里,还有点模糊印象,只知道文庙里边地方很大,因为我伯母李觉民,曾是文庙学校一位穿旗袍的女教师(后任南关小学校长),那时我不断去文庙她家里玩,所以知道文庙在哪里,让我说详细点儿,却说不上来。

邯郸孔庙何处寻(王景春)

前不久,我借阅一部《邯郸县志》,惊喜发现内有记载,志中说:“文庙在庙前街(现城内人民路的一段,原叫文庙街,现此处居委会仍叫文庙街居委会),南向。前为东西二坊;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坊内正中有一坊,曰棂星门;内为泮池。过池为戟门。门之东南向曰名宦祠;西南曰乡贤祠。戟门内正中有台,台上有殿,曰大成殿。殿前东曰东庑,西曰西庑,为祭先儒、先贤之所。殿东西两端各有室三楹,为置祭器之地。殿后正中为明伦堂。堂后为敬一亭。庙东南向临街为宣讲所;所后为崇圣宫。宫后(明伦堂东)为儒学教谕署。明伦堂西乃一清幽之地,为训导署。清末被王氏文山辟为苗圃。”

邯郸孔庙何处寻(王景春)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邯郸的文庙是一庞大的建筑群。该庙内供奉的都是谁呢?县志中有记载;孔子祖述之以诏万世。故,文庙的大成殿正位上供“至圣先师孔子”孔圣人。他的左右分别是:东位颜子(颜回),思子(子思);西位曾子(曾参)、孟子(孟轲)。东哲为闵子、冉雍子、端木等六子;西哲为冉耕子、宰子、冉求等六子。大成殿前的东西两庑分别是;东庑:供先贤:公孙侨、林放、南宫适、司马耕、程颢等四十贤。先儒:公羊高、毛亨、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等三十二儒。西庑:供先贤:公冶长、公孙龙、孙忠、程颐、公都子等三十九贤。先儒:谷梁赤、董仲舒、毛苌、诸葛亮、韩愈、陆秀夫、王柏等三十一儒。

邯郸孔庙何处寻(王景春)

戟门之东的名宦祠:供祀良有司元邯郸主薄苗泽、孟吉、明知县袁本、史善、赵弼等十五名官宦。戟门之西的乡贤祠:供祀乡贤廉颇、蔺相如、李牧、张之翰、贾铨、张国彦等十六名乡贤。崇圣宫中的崇圣殿正位:(明嘉靖九年立启圣祠,祠启圣公。清雍正元年诏封孔子五代王爵,改称崇圣祠)。肇圣王(至圣五世祖木金父);裕圣王(至圣高祖祈父公);诒圣王(至圣曾祖房叔公);昌圣王(至圣祖伯夏公);启圣王(至圣父叔梁公)。东配:供先贤颜氏(颜路)、孔氏(孔伯鱼)。西配:供先贤曾氏(曾皙)、孟孙氏(孟公宜)。崇圣宫东庑:供先儒周氏(周辅成)、程氏(程伯温)、蔡氏(蔡季通)。西庑供先儒:张氏(张迪)、朱氏(朱松)。

邯郸孔庙何处寻(王景春)

大成殿东西两端各有室三楹,为置祭器之地。室内其器有登。有硎。有簠簋。笾豆。有俎。有舜。有盏。有象尊。牺尊。云雷尊;有勺。有幂。有篚。有馔盘。有祝版。这些器具在祭孔时分别用以:其用盛大羹以登。和羹以硎。黍稻粱以簠簋。水土之品以笾豆。载牲以俎。献酒以舜以盏。贮酒以尊,取酒以勺,覆酒以幂。承帛以篚。进馔以盘。陈祝词以版。其荐之也,为先世坛,曰配坛,十一哲坛。两庑先贤、先儒坛。崇圣祠、五代坛。东西配享从祀坛。戟门之东西有名宦坛和乡贤坛,凡十二。坛礼独隆先师。其余依次而杀,亦以义而通。皆参考成书,不妄以臆。其器之数:登二。硎十二。簠簋各十六。笾豆各五十八。俎十。舜四十四。盏一百四十。象尊一。云雷尊六。勺六。幂六。篚十二。馔盘五。祝版四。凡三百三十有八。盖称略备云。

邯郸孔庙何处寻(王景春)

以上祭器、祭品是祭孔大典而用。什么时候祭祀呢?“嗟乎!先王之制礼也,不惟其物为其意,苟意不相属,虽玉瓒珠盘灿然具列,知神之吐也久矣。每年岁以春、秋仲月上丁释典,在城文武官咸与祭,致斋二日。”可见祭孔大典是每年春、秋各一次,在城所有文武官员,皆都参加,并戒斋两日,仪式非常隆重。

邯郸乃畿南之首邑,教化当先,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也,修复孔庙乃首任。邯郸孔庙,历经沧桑,庙貌不免陊削,因此各届官员都注重修葺。知县鹿琇、史善、董策、刘翀、张伟、刘维岳、赵时吉。明嘉靖三十一年兵备道宋淳,通判刘凤,均相继修理。崇祯时训导李培重建启圣祠。清顺治十四年,知县许侃倡捐重修庙学,计二千余金。乾隆七年知县郑方坤又捐俸倡修。《邯郸县志》里记载了两次重修之况,分别是:明成化八年丙戌春和清乾隆七年。

邯郸孔庙何处寻(王景春)

明成化八年丙戌春,邯郸人郑铭,乃监察御史,外巡回京,过故乡邯郸,与当时知县刘翀,首檄郡邑修崇庙学。乃命乡人量田赋所入资之,因而乐助者动以百计,抡材庇工,不旬月而就绪。首建大成殿五间,东西两庑倍之,高广深固十百于昔,至圣四配十哲装塑维肖。次戟门,棂星门,庙宇,道路靡不焕然一新。其经始也在巳丑春而吿毕于辛卯之秋。重修孔庙之工程,材虽巨而不费,役虽烦而不忧,灿然而翚飞,划然而翼跂,既完而美。使孔庙旧貌换新颜。另一次是清乾隆七年,知县郑方坤捐俸倡修。在郑方坤的《修文庙记》中写道:“夫天下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也,顾重其道陋而居何哉?”“谒庙瞿然者久,因与邑人士谋修之。”郑知县倡修孔庙,众家欣然赞之,故不惜千百万金钱,务期巍焕。这次重修,自大成殿,东西两庑,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一切桓瓦,台砌,门棂轩槛之属,增者十之一;拓者十之二、三;补葺者十之八、九;或丹或漆,以藻以绘,皆居其旧而新是图,无使神恫,无贻心戚。所以隆师之意而群以善人自处,由是而希贤,而希圣。孔子之道日益修明,其为欣幸曷可胜言?看来,重修孔庙,人们非常重视,乐助者甚多。“材虽巨而不费,役虽烦而不忧。”工期“不旬月而就绪。”同时重修后的孔庙“灿然而翚跂,既完而美。”是一气势宏伟、庞大的建筑群。现在,这一恢弘的大建筑群已不复存在了。邯郸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古建筑不少,除上面所说的“文庙”之外,还有武庙(关帝圣君庙)、文昌庙、奎神庙(在旧城上东南隅)、龙王庙(在东门外)。社稷坛(在旧城北)、先农坛(在旧城东郊)、八腊庙(原在城西,后迁北关学步桥北,清乾隆六年迁丛台下)、玉皇阁(在北关)及建筑庄严雄伟,富丽堂皇的“四士堂”(在南关南头,和平路南的沙门巷)。总之,遍布邯郸城内外的宫苑、祠庙、古迹数不胜数,可惜,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早已不复存在了。如果能恢复一两处,如“文庙”及文庙西侧的“苗圃”,让今人目睹消失已久的,珍贵的邯郸古建筑群原貌那该多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