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树森||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 ——分水岭与宁化古城

 文史艺苑 2021-04-19


内容简介:位于宁武县余庄乡境内的分水岭,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不仅是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界,而且是古代辽---宋的疆域分界。近期多有文史学者论及恢河发源地,以及管涔山、分水岭等,现以拙稿略谈管见,愿与各路方家商榷。  


宁化古城坐落在宁武县至静乐县的宁白公路70公里处汾河东岸山坡上,城池依山而建,地势东高西低。在宁化古城的山前坡地下,汾河干流由北向南沿着西城墙脚下流过。源源不断的汾河不仅可保障城池供水永无困窘,还以“护城河”的特殊功能,成为护卫宁化城无可替代的天然屏障;而且自隋唐盛行汾河水上木筏运材直至民国年间,曾经是宁武府、县以至晋北通往省会太原的唯一水上航线。

除了水上运输,在古代,宁化古城所坐落的汾源谷地,还是晋北通达太原的陆上重要通道。无论中原大军北上戍边,还是北方民族南下进袭,以至商贸互市往来,都从这里过往。

在宁化城北约30公里处,有一座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疆界意义的山岭——分水岭。宁武县境内共有大小峰峦99座,县内山峰以分水岭为界,分列于南北两境。而《山海经》唯一记载的天池,就坐落在海拔1954米的天池山上。天池水南溢入汾河,北沿灰河河道潜流至朔州司马洪涛出露地表,汇入桑干河。直到现今,分水岭始终是大同——太原公路干线的必经通道。

分水岭是两大山系的界山:岭南为管涔山系,有芦芽山、荷叶坪山等;岭北为吕梁山系,有云中山、洪涛山,东北部有禅房山。全县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形总貌由西向东倾斜;由中部高峰,向南北两翼下滑。而宁化古城地处分水岭之南。

分水岭一山分二水,是我国两大流域的分界:岭南的汾河和洪河属黄河流域,向南流往太原——临汾,入黄河干流;岭北的恢河属海河流域,向北经朔州,远流京津,入海河水系,注入渤海。而宁化古城,就坐落在紧依分水岭南的汾河上游岸边。

分水岭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分界带与交汇地。

历史上,分水岭以北区域风沙大,干旱严重,环境恶劣。在分水岭以北地区,以宁武城为中心的恢河区域,南至分水岭,北至长城,构成了北部塞下之地,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早期游牧民族如楼烦、林胡,他们在农业之外形成了以游牧和农牧结合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宁武城内鼓楼上明代以来悬挂的匾额“楼烦重地”,记录的就是这一重要历史进程。

分水岭南部的汾河流域,则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区;它与北部恢河流域呈现的农牧混合文化形态,对比鲜明。受制于这一独特的地理构成,宁武地区的南部和北部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而是以分水岭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即:恢河区域多属雁朔文化系统,汾河区域属并北文化系统。两个区域随着各系统间,特别是并北、雁朔统治重心的迁变及势力的消长,而不断变化着。这样的格局,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一直影响到近世。

按美籍地理学家拉铁摩尔的分类法:分水岭大致处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在拉铁摩尔看来,这条等降水量线的南部和北部,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条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的天然界限。后来,通过长城确立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绝度界线,“若干世纪被认为人类最伟大标志的长城,就是中国历史的这种象征”。

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先生在他的《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一书中评价说:“分水岭这种独特的地理构成和自然环境,使宁武南北部长期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地域模块,而是成为了农牧两种文化的混合地带”:

分水岭以南的汾河流域地区,以西南部的宁化城为中心,向北延伸至东寨镇、化北屯乡、迭台寺乡的汾河源头区域,黄土高原上的汾河流域向来被认为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核心区或摇篮区”。这一地区与陕西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地区,共同成为仰韶文化和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仰韶文化顺着汾河谷地向北传播,汾河源头地区也深受农耕文化传播的影响,位于宁化城南部宁河村的台骀塬庙(注:当地称台骀家庙,台骀神祠),就是农业文明往北传播的重要标志。

分水岭这一独特的地理构成,使宁武地区成为中原华夏文明的藩篱屏障,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分野,又使之成为沟通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桥梁孔道。两种不同文化在这一地区交织生长,构成了这一地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文化形态。这样,分水岭也从一个地理坐标转化成了文化坐标。草原社会与农耕社会两股力量的周期性变化,都深刻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历史进程,并使这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

分水岭南北两翼宁武地区的历史变迁,直到明代中期,成化年间初设宁武关,始有固定驻军及管理机构;两种文明形态才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今天的宁武县总体格局。

而随着游牧、农耕两股社会力量的周期性变化,即征战——融合,再征战——再融合,汾河和恢河沿岸的几座古城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争相辉映:随着新兴的匈奴、突厥部族的兴起,北部古老的楼烦县衰弱了;随着契丹、女真势力的兴起,南部的宁化城开始兴盛。不过,随着明代早期汉族势力进入草原地域,宁化城在经历了短暂的兴起后,因明政权边防政治大规模向北延拓,古老的宁化又开始了新的破落。后来,随着蒙古部族的再次兴起,内长城沿线的宁武城迅速崛起,成为晋西北地区政治、军事、商贸的中心城市,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清朝末期。

综上所述,如果宁化城是农耕文明向北传承的始发地之一,宁武城以“楼烦重镇”位居草原文明向南延伸的前哨;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包括这一带在内的北方广阔地域,开拓了胡汉民族融合的先河的话;那么,分水岭就承载着中华两种文明溶融贯通的桥梁和纽带的神圣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在研究和重建宁化古城中,就应当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宽泛。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省宁武关人,1946年生。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闻诗画》等30余部。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刊物。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王树森||周遇吉刑死过程破解·《明史》有误吗?
*王树森|| 凭吊陈家谷 ——陈家谷古战场考察记
*王树森||千秋勋业话引黄——引黄工程史话
*王树森||走东口——宁武人海拉尔经商
*郑志东||王树森:高山深水养文学
*王树森||关于慧远祖籍和楼烦的考辩
*王树森||内长城宁武段的文化积淀与保护思考
*王树森||宏观宁化古城边塞文化及综合开发管见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