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次背靠背Science同期两篇 ——颜宁组继续在钠离子通道结构领域独占鳌头!

 微科享 2021-04-19

推荐:江舜尧

编译:周建红博士

编辑:江舜尧

简介

颜宁课题组于2019年3月22日在Science上发表2篇背靠背研究长文,题目分别为Structures of human Nav1.7 channel in complex with auxiliary subunits and animal toxinsMolecular basis for pore blockade of human Na+channel Nav1.2 by the μ-conotoxin KIIIA。这是颜宁组第二次在Science同期发表2篇背靠背长文。本次报道解析了2类人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2、Nav1.7与其亚基、阻滞剂的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分别为3.0、3.2Å。由于钠离子通道是重要的潜在药物靶点,如此高清晰度的复合物结构直接阐释了钠通道分子作用机制,为研发针对这类靶点的药物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

研究摘要

人体中包含9种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α亚型(Nav1.1–1.9),和4种起调节作用的β亚基(β1–4)。不同亚型在人体组织中特异性分布,其中Nav1.7在外周神经高度表达,并直接与疼痛综合症相关,突变可以导致痛觉丧失等痛感异常疾病。 而Nav1.2主要分布在大脑,突变可以导致癫痫、婴儿性痉挛、自闭症等疾病。因此这两类钠通道都是非常有前途的潜在药物靶点。获得它们的高精度三维结构,是研发针对这类靶点新药的首要步骤。

第一篇研究长文成功解析了有β1和β2辅助亚基的Nav1.7通道,分别与两个毒素组合相结合的复合物结构,称为Nav1.7-PT和Nav1.7-HS。这两个毒素组合为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原毒素II(Protoxin-II),以及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Huwentoxin-IV。组合中的两个毒素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或激活Nav1.7的活性。组合的第一个毒素是孔隙阻滞剂(pore blocker),它们通过堵塞离子通道孔隙来抑制Na的流动。第二个毒素是门控调节毒素(gatingmodifier toxins,GMTs),通过复杂的变构效应将离子通道构象稳定在一个状态,从而抑制或激活通道活性。解析的结构发现,两种毒素组合的Nav1.7-β1和Nav1.7-β2复合物结构整体相差不大(图1),唯一的区别在于Nav1.7的电压感应区域II(VSDII),这是因为VSDII结合不同的门控调节毒素(图1A)。

第二篇长文中报道的是Nav1.2-β2-多肽阻滞剂芋螺毒素KIIIA的复合物结构。多肽阻滞剂KIIIA属于孔隙阻滞剂,与小分子阻滞剂相比,有更高的特异性,因此有更好的成药潜力,从而也是新药研发的重点。结构显示,KIIIA虽然只有16氨基酸,但是与Nav1.2胞外区域形成广泛的极性作用(图2 E),氨基酸结合位点也对Nav1.2高度特异,因此也解释了KIIIA为什么能高度特异地抑制Nav1.2活性。

总体而言,这两篇文章亮点包括:1. 解析了高表达难度的Nav1.7,它作为最受关注的钠通道亚型止痛药靶点,其高精度结构的获得对将来新药研发意义重大。2. Nav1.7与调节亚基β1、β2,不同毒素组合的高分辨率结构,展示了毒素的不同结合位点,阐释了钠通道受特异毒素调节的分子机制。3.清晰看到Nav1.2与特异性毒素KIIIA的相互作用,与之前已知结构的钠通道与毒素复合物(如NavPas+Dc1a)比较,归纳了几种不同的作用方式(图3),为设计特定亚型的药物提供了分子机制和指导。

至今为止,颜宁组共解析了钠离子通道7个不同结构,包括(1)2012年首次报道的原核钠通道NavRh的晶体结构,(2)2017年第一个真核(美洲蟑螂)钠离子通道NavPas电镜结构,(3)随后几个月的电鳗钠通道EeNav1.4电镜结构,(4,5)2018年2篇背靠背Science报道的NavPas与毒素复合物结构,和第一个人体钠通道Nav1.4电镜结构,加上本次报道的Nav1.7和Nav1.2复合物结构(6,7)。这一系列的重要成果成功巩固了该研究组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我们期待这位神级科学家继续在该领域独占鳌头!

文中主要图片说明

图1 | Nav1.7-PTNav1.7-HS整体结构

(图片来自Science

(A)Nav1.7-β2-HS和Nav1.7-β2-PT复合物结构。(B)Nav1.7与β1、β2复合物结构。

 

图2 | Nav1.2-β2-KIIIA的冷冻电镜分析

(图片来自Science

(A)复合物的3D电镜重构达到3Å分辨率。(B)KIIIA的模糊结构。(C)Nav1.2-β2-KIIIA的整体结构。(D)β2亚基与Nav1.2、Nav1.7的相同结合位点。(E)β2亚基与Nav1.2胞外区域的极性相互作用。

 

图3 | Nav与多肽毒素的不同相互作用模式

(图片来自Science

目前已知结构的钠通道与毒素复合物结构。(A)Nav1.2与特异性毒素KIIIA的复合物结构(PDB ID:6J8E);(B)NavPaS与Dc1a的复合物结构(PDB ID:6A90);(C)Nav1.7与特异性毒素Huwentoxin-IV的复合物结构(PDB ID:6J8G);(D)Nav1.7与特异性毒素ProTx-II的复合物结构(PDB ID:6J8I)。

原文链接:

(1)http://science./content/363/6433/1303

(2)http://science./content/363/6433/1309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